对功的再认识

2015-07-15 16:01张瑶
物理教学探讨 2015年5期
关键词:位移动能能量

张瑶

摘 要:功是在认识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物理概念。历史上对功的认识比对能量的认识晚,其认识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断地对功进行认识和探究。本文结合物理学史对功进行了再认识,认为不管对功作何理解,都不能脱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实际意义。

关键词:功;能量;动能;位移;受力质点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47-3

目前,对功的理解众说纷纭,各自都有一些道理。但有些理解存在欠妥之处,如功的概念,特别是对功的表达式中位移的理解,人们对其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有的认为,该位移是物体的位移,而有的认为该位移应该是作用点的位移,等等。这让很多学习者感到很困惑,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功的概念本来就很抽象,刚接触到功的概念,对功的理解难度就较大,如功的物理意义,计算力做的功时应该用什么位移等。因此,这也引起了不少中学物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探讨和认识。

本文将从以下三点谈谈笔者对功的认识和理解。

1 历史上对功的认识

科学并没有捷径,道路是曲折而艰辛的。如对功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是像中学生接触这一概念时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经历了很多科学家的努力,最终才使这一概念清晰明了。

对功的认识,可以从笛卡儿学派和莱布尼兹学派关于“运动量度”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说起。经过对碰撞问题的研究,笛卡尔认为用“运动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动量)作为物体运动的量度;而莱布尼兹主张用“活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动能)作为物体运动的度量。莱布尼兹的观点是继承了惠更斯的思想。惠更斯经过碰撞实验的研究后,得到“在两个物体碰撞中,它们的重量及其速度平方乘积之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的结论,即mv2不变。而导致mv2发生变化的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这使得功这一概念开始萌芽。

莱布尼茨认为,把重物举到一定的高度。只要重物“大的程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质量或重力)与被举起的高度的乘积具有相同值,重物将获得相同的“活力”。后来,工程师卡诺在他的论文中,确立了活力与机械功之间的关系,并用重物“大的程度”与被举起的高度的乘积来评价机器的作用,他把这一乘积称为“作用距”。而蒙日把这一乘积称为“动力效应”。之后,科里奥利建议把■mv2作为“活力”,将F·S命名为“功”。并且蓬瑟勒继续保持了这种用法,他采用“千克·米”作为功的单位。现在我们虽继续延用这一概念,但单位是“牛顿·米”,或“焦耳”。

2 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物理意义的理解

正如本文前面所说,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之所以出现这一概念,是为了度量能量变化的多少。从牛顿第二定律F=m■中可以推论出质点动能定理,而功的定义式的依据正是质点动能定理。将上式两边同时点乘元位移dr,即F·dr=m■·dr=m■·dv,在该式中,v是F直接作用的质点的速度,因此如果dr是此受力质点的元位移,那么dr=vdt,则有:

F·dr =mv·dv=d(■mv2)。

即元功d(A)=d(■mv2),此式是质点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

它表明:功是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因此,可以用功来度量动能变化的多少。这只是在机械功的范围,推广到所有非热传递引起的能量的变化,也可以用功来度量。所以说,功的物理意义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对功的任何理解都不能脱离这一物理意义。

3 对功的表达式中位移的理解

对功的表达式中的位移,引起了很多争论,特别是在中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知识的局限性,加上人教版教材《物理2》(必修)对这个位移没有指明是什么的位移,而鲁科版教材《物理2》(必修)把这个位移明确为物体的位移,这就让人更加困惑了。所以,有人说应理解为物体的位移,而有人说应理解为作用点的位移,还有其他一些观点,但持这两种观点的人较多。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大多都搬出这样一类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1 人抱在粗糙的电杆上,缓慢往下运动,问人对电杆是否做功?

很显然,根据生活实际,人对电杆是不做功的。理由是,电杆虽然受到人施加的摩擦力,但电杆并没有发生位移,所以人对电杆不做功。如果把表达式中的位移看成作用点的位移,那么人对电杆的摩擦力的作用点是有位移的,所以人对电杆就做了功,这与生活实际相矛盾。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大多搬出另外一类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2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上固定一光滑滑轮(质量不计),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M点(用手扶着)。斜面顶端系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轻绳绕过滑轮且与斜面平行,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拉绳子另一端,使物体缓慢沿斜面向上运动s的距离。问该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解析 根据功的表达式W=Fscosα,可以证明,题目中的F=■是一个恒力,而位移应该是图2中的s',而不是物体的s,设F与s'的夹角为β,则s与G'的夹角也为β,且β=■,则:s'=2scosβ。所以,F对物体做的功

W=Fs'cosβ=2Fscos2β=Fs(1+sinθ)。

图2 例2分析图

如果将F代入上式,那么,W=mgssinθ,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但是,把物体的位移s代入功的计算式,将会得到W=Fssinθ≠mgssinθ,这与实际情况相违背。

其实,无论是哪种理解,都不能脱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实际意义。从上面质点动能定理的微分式中可以看出,公式中的位移应该是受力质点的位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体的位移或作用点的位移。这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四章第2节有明确的表述和论证,功的表达式中位移是受力质点元的位移。

如果受力物体是刚体,且刚体只有平动,例1中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情况下,只是受力质点元发生了转移,并非位移。如果只局限于中学物理知识范围,可以认为受力质点元和力的作用点重合,例2的观点也是正确的。

但是,位移是一个相对量,在计算功时,要明确受力质点元的位移是相对于哪个参考系的位移。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例3 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体,由静止开始无相对滑动地滚下。求斜面对圆柱体做的功?

解析 首先,要明确该题中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力。若选斜面为参考系,则摩擦力不做功,圆柱体的机械能守恒。因为对于斜面,圆柱体受力质点元没有发生位移,故摩擦力做功为零;若选圆柱体的中心轴为参考系,那么摩擦力做功,使圆柱体的部分平动能转化成了转动能,但是转化的过程中并不消耗机械能。

总之,对功的理解,应该结合物理学史,不能背离功的实际意义,那么对功就不难理解。跳出中学物理知识的局限范围,可以发现,功的表达式中的位移指的是受力质点元的位移,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物体的位移或作用点的位移。

参考文献:

[1]弗·卡约里,等.物理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

[2]申先甲,等.物理学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3]朱荣华.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历史发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4]漆安慎,杜婵英.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黄正玉.功的计算到底是用物体位移还是作用点位移[J].物理通报,2013,(10):103.

[6]费宏.关于功概念的争论与有关疑难问题的研究[J].物理教师,2012,33(10):24.

[7]赵坚.如何正确理解功的定义式中的位移“s”[J].物理教师,2010,31(1):40.

[8]胡欢欢.浅谈做功公式中的位移[J].物理通报,2013,(z2):113.

(栏目编辑 陈 洁)

猜你喜欢
位移动能能量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能量之源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巧解与斜面相关的平抛运动问题
S型压力传感器形变的有限元分析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位移研究
管线隧道开挖对上部既有线框架桥影响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