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君兰 (河北省井陉县威州中学 05000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三英语限时快速阅读训练创新
谷君兰 (河北省井陉县威州中学 050000)
长期以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一再提倡改革教育理念,更新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但大多数英语教师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注重教学进程,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之学生本身对于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从而导致英语教学效果偏差,尤其是限时阅读更加地缺乏效率。因此,本文针对初三英语限时阅读的心理障碍,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三英语限时阅读训练的几点建议,旨在为初三英语的教育教学及初三学生的升学压力的缓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初三英语 积极心理学 限时阅读 阅读训练
学生对于英语这样一门外语的学习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没有自信,产生退缩的心理作用,从而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导致学习英语比较吃力却没有显著的效果。
限时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语境,初步理解文章主题,最终快速抓住有效信息进行解题,这对于学生语言知识的熟练程度,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技巧的培养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这么难的模块,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从而没有自信和热情去学习英语。
(一)教师方面
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学限时快速阅读的主导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恐惧心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在英语教学限时阅读训练的同时利用积极心理学以辅助,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心理,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鼓励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面对,而不是纯粹地抵制这种正常的心理而导致学习英语时更加吃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对于限时快速阅读技巧的培养要注意创新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用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进行限时快速阅读的训练,使得死板单调的阅读训练具有一定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英语的主体,学的好不好,都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学生自己也应当采取一些措施与教师配合共同克服学习英语的焦虑恐惧心理。一方面,学生应当学会自我激励,学会培养与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积极正确的信念,最终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英语,攻克限时快速阅读难关。另一方面,在平时的限时快速阅读训练中要慢慢反思并且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攻克快速阅读难关的方法,日积月累,限时快速阅读的难关就会迎刃而解,最终学生的焦虑心理会大大减轻。同时,学生自己要加强阅读素材的积累,开阔自己语言视野,多多了解英美文化,培养自己的英美思维,那么最终快速阅读解题也不在话下。
(三)学校及其社会教育机构方面
一方面,社会教育机构要引导一种正确的阅读素养的培养方向,尽量使得英语学习者利用报纸、电视节目或者书籍等方式培养英语阅读的习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英语学习不再是难题。另一方面,为全体英语教师定期进行英语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素养和教学技能,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同时,有关教育部门应当调整英语阅读评价方式。
(一)阅读速度的强化训练
首先,要培养和强化学生视觉阅读技巧。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心里默读文章的速度要远远慢于直接通过眼睛传递到大脑然后反馈信息的速度,因此,这种没有发音的视觉阅读在平时的快速阅读训练中要加强。其次,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于某一段、某几段、某篇文章进行限时训练,然后再控制答题速度,定期训练学生,学生适应了这样的阅读节奏后自然而然能够提高限时快速阅读的效率。最后,教师应当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自我训练,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批提供一些生词量不是很大,难度系数符合学生本人,素材内容很贴合考试大纲的阅读材料,促使学生在课外自己定时阅读,并且总结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主题,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掌握限时快速阅读的技巧。
(二)统一速度与细节阅读训练
如果单单注重阅读速度的训练,而忽略细节,那么快速阅读训练就没什么实际效果可言,换句话说,快速阅读实质上就是考查学生对于细节信息的敏感程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中考真题的研究,考查的可能是主题句、近义词或者意思相近的句子,原因、时间、地点等细节问题,教师在日常快速阅读训练之后要及时总结这些细节题型并且督促学生加强这些近义词、反义词及其句型的积累。
一般情况,如果是考查原因的细节题,那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反义词”进行追踪,提高学生对因果关系句型的敏感,比如,某段话一开始说来到了汽车站,后来又说“没座”,那么导致了Tom只能去cafe.如果学生能够抓住“no place,early”这些细节,并且对因果句型的结构很是熟悉,那么这道题很是简单。
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创新性基于积极心理学进行英语限时阅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缓解初三学生升学压力,从而提高了初三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初三学生的英语素养。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