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群体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经济来源,导致其医疗保障责任主体缺失。同时,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是存在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进程中的遗留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下文将用国内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国外作对比,提出部分问题,并对相应问题给出个人意见及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医保保险制度
一、发展及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医保制度发展日臻完善,经历了从公费医疗到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从上世纪50年带来是,我们大中专院校的大学生陆续开始享受公费医疗,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规定的统一规范标准,现阶段一般根据学校的财政划分情况,可以分为个人负担一部分,学校投入一部分,国家划拨一部分,但是个人承担部分一般所占比例较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同样暴产生了问题,大学生的公费医疗制度几十年未变,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出现脱节。大学校园中的公费医疗的弊病主要归纳为:保障范围不全面、统筹力度较为薄弱、覆盖面较为狭窄、制度效率较为低下等各个问题已呈积重难返之势。为了打破这一系列的僵局,各高校均采用不同的多种方式进行破冰之履,主要的解决方式为:商业保险加社会统、公费医疗向商业保险转变、公费医疗加商业保险筹等。各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知识,并且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新型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各省市的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统一完善。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以西方德国为例
通过文献梳理研究发现,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宗旨目标是“社会共同创造营造,富人帮助穷人,在体现公平的基础之上,高收入人群帮助低收入人群,团结互助达到完善统一的制度格局”。
德国高校医疗保险规定高校所有大学生必须参加国家法定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是由社会保险机构与保险公司与医院直接进行界定的,由此德国大学生的医疗保障范围广泛和形式选择较为多样,并且规定只要是在德国高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都必须要参加当地的医疗保险,否则在开学报到的时候就不能正常的上课。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归纳起来主要为:第一,凡事在德国就读的高校学生都必须要参加法定的医疗保险;第三,保障范围广泛,就医选择形式多样,保费支付方式灵活;第三,医疗支付的方式主要是保险公司、社会保险与医院直接进行沟通的,让学生及时到医院治疗。
二、面临问题
(一)供需不匹配
相比较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作用范围主要是大病住院治疗或门诊。学生群体身体健康而且较为年轻,在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当中,主要有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及、预防保健的需求远远大于对于大病治疗的需求,为适应大学生群体的医疗需求,那么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常常依靠的是高校课堂教育来进行,但是各个学校规范要求不相一致,导致了缺乏规范统一衡量标准的和制度要求,定期体检更是没有保障,因此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受到财力、物力的限制,大部分院校仅仅能保障新生入校时的组织体检,而其主要目的仅为筛查不符合高校健康录取条件的学生。
(二)区域局限性
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除假期返乡的一部分同学以外,还有一部分在外地进行社会实践。如果在社会实践期间需要治疗,即使某些省份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已允许异地就医,但是资料手续较为繁杂,如需要随身携带医保卡等参保资料,且异地就医产生的费用需由学生家庭先行垫付,一般无法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在返回学校所在城市后才能到医保机构办理报销手续,手续繁杂。
(三)统筹层次较低制度缺乏统一性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政策,各地相差较大,缺乏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实施规范,统一性较低,由此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导致了后期阶段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问题,现如今随着医疗保健制度的日渐完善,大学生已经被列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当中,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等待这我们去解决。
(四)参保意愿不强
大学生群体本身对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认知率低,例如针对于对医疗保险该哪些病种可以报销、报销手续如何办理、如何收费、不同级别医院报销比例是多少等系列问题还处于懵懂阶段。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群体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更是由于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不足,对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宣传力度不强。
三、意见和建议
(一)保障范围及保障方式
医疗保障范围上从住院和门诊大病扩大到普通门诊。根据规定,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可以报销。据以往的调查,大学生多患常见病,主要看门诊。针对于大学生住院和患大病的概率情况偏低、身体素质较高,可考虑将其保障方式区别于现有的居民医保政策,从门诊和住院大病范围扩大到普通门诊等区域。并允许大学生申请就医第二地点,解决异地就医困难。
目前在各地居民医保的试点中,大部分地区都设定了医疗保险资金报销支付的起线和顶线,在顶线以上和起线以下的医疗费用由学生个人承担。考虑到大学生的患病概率和支付能力较低,在费用政策方面,可以应作适当调整,以保障大学生群体能够承担,合理调整起付线和封顶线。
在定点医疗制度下,高校的内部医院也应被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当中去。高校医院可以定位为“首诊医疗机构”,由高校医院承担医疗预防、医疗、健康、保健教育等职能,试预防更容易,治疗更及时。
(二)参保意识及社会统筹
扩大宣传面,将大学生医保和商业保险精密联系起来,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参保意识。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结合起来,由此更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领域。
国家应大力制定与大学生群体特征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且应该有统一的实施制度和规范,以此来逐步建立省级或省级以上的统筹机构以便于统一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统筹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李均.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方向探讨2006,12.
[2]刘铁明.大学生医疗保险研究述评.医学与社会,2006.220-21.
[3]申红.高校现阶段医疗改革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 22(5).
[4]潘传德.某高校大学生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28-529.
[5]赵永生,尹阳娜,李雯雯等.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9):28-32.
[6]郑会绍.全民医保形势下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1(2):195-196.
作者简介:尹家贤(1993-),女,满族,辽宁丹东人,本科学历,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