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尔青岛工厂:十年磨一剑

2015-07-14 09:11陆红梅
园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斯蒂尔博士青岛

文 ◎ 陆红梅

企业透视ENTERPRISE PERSPECTIVE

斯蒂尔青岛工厂:十年磨一剑

文 ◎ 陆红梅

2015 年10月12日,知名油锯品牌生产商安德烈·斯蒂尔动力工具(青岛)有限公司迎来建厂十周年庆典。斯蒂尔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斯蒂尔监事会主席 Nikolas Stihl博士,董事会主席Bertram Kandziora博士、青岛青岛工厂总经理Winfried Michels先生,以及林木、景观维护和建筑业内的相关人士和国内外媒体等约15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Nikolas Stihl 博士在庆典仪式上特别强调了青岛公司对斯蒂尔集团的重要性:“斯蒂尔(青岛)是我们国际生产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里生产出来的代表着‘斯蒂尔制造’的高品质油锯、割灌机和绿篱剪供应着中国和全球市场。”

斯蒂尔监事会主席 Nikolas Stihl 博士(左三),董事会主席Bertram Kandziora博士(左一),斯蒂尔青岛工厂总经理Winfried Michels先生(左二)出席了斯蒂尔青岛工厂10周年庆典

斯蒂尔集团监事会主席Nikolas Stihl 博士庆典致辞

董事会主席Bertram Kandziora 博士在向与会嘉宾介绍斯蒂尔(青岛)的发展历史时,对工厂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斯蒂尔青岛工厂在建立的初期首先开始生产割灌机,之后产品种类不断扩展。2013年,斯蒂尔(青岛)建立了二期厂房并举行了落成典礼。这都有力地证明了斯蒂尔青岛工厂发展的可持续性。”

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德国工程师 Andreas Stihl 看到林业工人主要靠斧头和体力重负荷工作时,他便开始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林业工作变得简易。1926年,他在斯图加特成立公司,开启了斯蒂尔的创业史。他研发了便携式油锯,最初是电动马达驱动、后来发展为汽油马达驱动。许多现行的标准都是由斯蒂尔员工发明、研制并成功投产的。

斯蒂尔企业的接力棒传到了第二代董事长Hans-Peter Stihl手里,他敏锐地意识到应该拓展海外市场。继德国、美国、瑞士、奥地利、巴西设立生产基地之后,斯蒂尔于2005年在中国建立工厂。斯蒂尔青岛工厂2006 年开始生产割灌机,2009 年增加油锯生产业务,2013年二期厂房建成,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500万台。除了青岛的生产基地外,斯蒂尔集团在江苏太仓建有安德烈·斯蒂尔动力工具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斯蒂尔在中国的所有市场推广业务。斯蒂尔太仓销售公司成立于 1995 年,已有20年的历史。生产和销售,互为支撑。

德国式的规划与管理

总经理Winfried Michels先生充满激情地回顾了斯蒂尔在青岛发展的这10年历程。他本人于2005年授命建立中国生产基地:“我还清楚地记得Hans-Peter Stihl送给我的话:‘你在中国只需要做到三件事:质量、质量和质量!’。”在中国10年,Michels也确实视产品质量为首要任务,他本人也与企业共同成长,从厂房破土动工到企业建章立制,亲力亲为,兢兢业业。

斯蒂尔青岛工厂在2005年投资时,共规划了80 000平方米厂区面积,10年间完成了一期和二期的建设,约一半的面积;剩下一半,留作未来的三期和四期建设。用Winfried Michels的话说,这也是德国式的谨慎,不追求跨越式发展,但更求稳妥。企业每年的员工数量、生产流水线、产品数量和种类、营业额等均稳健增长,不会冒进,也不大会有滑坡。

在斯蒂尔青岛工厂的车间墙上,挂满了各种工作管理图表,操作环节、流程,要求、规范,每位员工的考勤、业绩都可以一览无遗。值得注意的是,墙上有员工为公司提各种“合理化建议”的荣誉榜。这些建议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管理或生活层面的,有小至操作时一块挡板的朝向或一个夹具的位置等,只要是有利于操作流程简化、资源高效利用、工作效率提高的,都在采纳范畴之列。因管理规范,奖惩分明,员工的参与率很高。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斯蒂尔产品实行订单生产制度,每个订单从客户下单到交货的全程周期为2周。

生产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防错”措施。如在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只见一名员工熟练地将产品从流水线上装箱,并放进用户手册、零配件等物件。包装完后,他把箱子放到电子秤上称重,笔者注意到,连续几个箱子的重量均为5.16千克。重量正确,那就意味着至少箱子内含物符合要求,不多一件,也没少一件。2014年全年的100多万件销售产品中,公司仅接到2起客户投诉案例。

可以说,斯蒂尔青岛能够保持10年的良性发展,这与其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公司的很多员工都是建厂时就进来的老员工,流动性不大。生产主管除了负责下属的工作安全,也会对他们上下班途中的安全进行督促和检查。譬如员工是骑摩托车通勤,主管定期会检查其摩托车的发动、刹车等有无故障隐患。公司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2014年斯蒂尔青岛工厂面向公司员工提供双轨制培训课程,优秀的员工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第一批受训人员已经顺利结业。

斯蒂尔(青岛)工厂生产车间

按订单生产,确保公司的库存最小化

企业立根之本:研发

专注研发是斯蒂尔的特色。在采访过程中,斯蒂尔的三位高层管理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R&D (Research&Development)的重要性。目前,斯蒂尔在全球拥有超过 2 000 项专利或专利申请。在德国总部的研发中心,有约500名员工从事产品的研发。那里也是世界最大的手持动力工具的研发中心。据营运总监钱洪涛介绍,针对中国和亚洲市场的产品研发,也都要有德国、美国和中国的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和讨论。

2013年,工厂二期厂房建成时,总经理Michels就谈到:中国从2016年1月1日起,将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我们也正在加紧研发针对新要求的新产品。时隔两年,笔者问起他两年前的“承诺”,Michels很认真地答复:共有三款新开发的油锯将在2015年底投入生产,MS231、MS251、MS250,这三款均符合2016年中国新的排放标准。

不少大中型企业视研发为生命,而一个产品越是高品质,仿冒品就越多。斯蒂尔产品也不能幸免,从款式到颜色,仿冒产品层出不穷,甚至有的还销到了澳大利亚。斯蒂尔聘请了专业的“侦探员”和律师来维护产品权益。“打假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也必须而且必定要去做。好在政府也很支持我们,我们曾和当地政府合作,销毁了一批假冒商品。”

公司创办近90周年,产品种类也逐渐增加,但油锯(Chain Saw)仍是公司的拳头产品

斯蒂尔集团高层认真回答记者提问

产与销:技术、品质与服务

任何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互为依存的两个环节。用Stihl博士的话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高品质的技术,同样必须有高品质的服务来支撑。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斯蒂尔在中国将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分开,分别由独立营运的公司来承担,以确保各自的团队能心无旁鹭地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现场当有人问起,斯蒂尔的产品可否有工程机械经销商代理时,董事主席Kandziora博士强调,这是负责营销的太仓安德烈·斯蒂尔动力工具有限公司需要考虑的事情,原则上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能代理,如果代理,那么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资质和服务能力,并且接受斯蒂尔的培训之后,才能授权。

目前,斯蒂尔在全球拥有33 家全资销售子公司、约120 家进口商以及超过160 个国家的4万家授权经销商,在全球拥有14 297名员工。自1971年以来斯蒂尔已经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油锯品牌,并在2014 年创造了29.8 亿欧元的销售业绩。

猜你喜欢
斯蒂尔博士青岛
持水枪抢劫判终身监禁坐了40年牢终于要释放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永远的富翁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博士蚊
斯蒂尔:忠于自己的梦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