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15-07-14 07:45周亚丽
科学中国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主阵地语感课文

周亚丽

舒兰市第十四中学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周亚丽

舒兰市第十四中学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增加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能有效的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撑。对学生进行朗读课程的指导不仅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这种做法能够在学生的日后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会起到一个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扎实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凸显了教材主阵地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本位作用。

阅读教学;朗读指导;主阵地主导;主本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倡导“放开胆子让学生大声的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字的美丽,在读书的同时,让身心放松,”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更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有一个好的朗读习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扎实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成功凸显了教材主阵地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本位作用。

第一,注重文本素材主阵地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朗读之前,务必要将诵读内容进行甄选。人教版所呈现的课文中就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语句优美、让人不知不觉就能记住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或者活泼生动,具有灵动感、扣人心弦的文章,如《安塞腰鼓》等;还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作品,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老师教师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善于从具体的语句中总结规律,扩宽自己的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注重文本素材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在朱自清的《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课文的内容分析文中的感情基调,通过仔细分析描写背影的句子去品读课文的深意,感受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文中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如果是带着感受再读这段话,通过对比性的朗读,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朱自清当时的内心感受,而且许多学生在读时都含着眼泪,从这篇文章中进一步的理解了父爱的伟大找到情感依托。教师依据教材指导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理解文章意思,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对读书的热情,活跃语文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第二,强调教师资源主导作用。音乐教学中,“示范一模仿”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学也会产生不错的效果。有效的的示范,是学生进行模仿所必需的途径。同样,朗读教学中的模仿也弥足珍贵。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聆听出色的诵读,就好像是欣赏一首十分动听的歌曲。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坚实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能。为了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暑假里,我曾自费到吉林师从吉林市电视台某主持人学习朗读方面的语言艺术,事实证明它在我的朗读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有效的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老师在课堂中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标,组织课程有秩序的进行,引领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流畅的、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这样提高的不仅是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还会有效的避免学生读错字,或者丢句子的现象发生。

第三,回归学生个性主本位作用。说到底,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和学习主体,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任何教育都无处落实。朗读就是一个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学校开展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学生通过诵读课本,培养了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现在的学生有着十分广泛的兴趣,思维比较活泼,多变,并且懂得创新,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无数的好奇心,和敢于去尝试的勇气,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去幻想,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们在很多的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寻求新奇的心理。教学《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时,为了达到让学生以读代悟的目的,通过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顿悟”之妙,弄懂课文的诗人通过讲解少年时期的愿望和疑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学生,在人生道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当理想的实现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应该不怕困难,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停地去尝试,锻炼自己,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育,最终越过困难这座高山。而文章中的山,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实效的做法是进行角色的理解:诗的第一部分用一个少儿的语气描写了那时候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主人公“我”。“我”开始时对那些失误比较好奇:“就在想山的那边是什么?”接着是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联想和猜测,以及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最后因为遇到了许多困难,内心就开始害怕、生气、沮丧。文章的第二部分写的是,“我”长大了,不再像少年时那样困惑、懊恼了,“我”相信“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是与少年时期的想法的不同之处,,此时的“我”内心非常的坚定,并且充满了自信的,并且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还在感染着他人。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文学的艺术。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可以形成一种莫名的语感,这种语感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深意,了解文字的内涵积累丰富的语法知识。诵读是手段,也是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朱自清曾经说过:“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高度重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势必能使语文课的特点得以真正体现,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朗读教学的郑重期待。

[1]《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猜你喜欢
主阵地语感课文
坚守普法主阵地 五年耕耘结硕果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打造学“习”主阵地大平台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党校教师在“两学一做”中的导向作用
培养学生写字能力的三个重要方面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