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强[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现代高加林的痛苦选择
——《那杯蓝莓咖啡》解读
⊙祝强[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那杯蓝莓咖啡》是辽宁作家洪兆惠在2014年第2期《清明》杂志上推出的一篇中篇小说,反映了中年人在面对自己的初恋情人时那种精神上的痛苦。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本展开解读,希望能够窥探出作者内心深处泛起的那点涟漪。
《那杯蓝莓咖啡》 叙事学 行为元 细节
《那杯蓝莓咖啡》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它通过“我”的经历感受,将相爱的人的痛苦选择和现实生活的阻挠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从而寄托了叙述人精神遭受痛苦折磨的生命体验。作为现代版的高加林,在面对爱情、家庭、事业的选择时,“我”优柔寡断,以致与自己的初恋情人擦肩而过。鉴于叙述人的身份、性别,文本在叙事中出现了许多叙事现象,通过这些叙述现象可以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解读。
在《那杯蓝莓咖啡》中,“我”和云杉是两个主要的人物。因为叙事都是围绕着二人的性格、生活展开的,这两个人作为叙事的参与者,在叙事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对于这两个人我们可以称为“人物”,或者是具有显著特征的行动者。除了这两个人之外,文本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名称,他们或扮演叙事参与的帮助者,或扮演叙事参与的对抗者,但他们都只是作为一个符码化的名称在文本中出现,缺少个性化的性格,仅仅由于场景、工作的需要,作为一个共识性的历史“角色”而存在,但他们参与叙事的功能作用却异常明显。他们作为一种历史“角色”符码化名称,起到了穿针引线、引发话语延续的作用,可能仅仅是叙事线条上的“C”所标示的插曲。在《那杯蓝莓咖啡》中,文本或许并不经典,可是出现的符码化人物却甚是繁多。
按照文本的叙事发展进程,在文本中出现的符码化人物名称共计有:“我”和云杉,这两个是主要人物。
我女儿、云杉的外祖母、妻子、江源部长、王正、王正的妻子女儿、林副院长、女警察、紫如、俄罗斯人、护士、翻译、导游司机、法国老妇人,这些是历史性的角色。
历史性角色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引人注目,可以说他们是两个主人公的陪衬,可是他们却远远超过了陪衬。这些历史性的角色大多是作为单个的行为者出现在文本中。用语言学的术语讲,基本都是单数“名称”。这些单数符码化名称受“场景的”制约出现在文本中。如在医院这一场景中,出现了林副院长、护士,在中国黑龙江最北的江边出现了俄罗斯人,在法国咖啡厅里出现了法国老妇人。他们并非是文本叙事的主要参与者,或许只是逻辑叙事中的一枚棋子般与主人公发生联系,他们是社会属性的一种自动归类,医生和警察、翻译和部主任,他们在叙事上并不具有内部一致性,并不能真正融入到文本叙事的本质中去,可是缺少了历史性的角色,叙述就缺乏美感,造成了结构上的单一性。
讨论人物名称符码时,要特别注意两类行为元,即帮助者和对抗者。主客体是素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同样帮助者和对抗者这两种行为元也是缺一不可的。主体渴望得到某种东西、达到某种目的,而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一个人就可能做到,主体在过程中会遇到反抗,也会得到帮助。只有这两类行为元的参与,叙事才能完整地发展。《那杯蓝莓咖啡》中,“我”内心渴望和云杉在一起,云杉的未婚夫王正的妻子女儿以及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咖啡馆里的老夫妇制造了甜蜜温馨的氛围,为我们制造了浪漫的机会;紫如,一个圣洁仙子般女孩,讲述了她姐姐凄美的爱情故事,是我该珍惜的借鉴。所谓有正就有反,有帮助者就有对抗者。“我”的妻子和江源部长,虽着墨甚少,可是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们是最大的对抗者;我女儿虽然没说一句话,但家庭亲情的羁绊却牢牢地困住了“我”;“我”到作协任领导,身居高位的工作让我难以放手。这些众多的对抗者交织在一起啃噬着“我”的身心。每个帮助者形成一个为“我”挡风遮雨的玻璃,而对抗者的任务就是打碎它,让我重新暴露在烈日下与暴雨中。文本中“我”因为对抗者太过强大,想活一回真正的自己、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也终成泡影。对抗者和帮助者交替不断地出现,使素材充满了悬念,跌宕起伏,异彩纷呈。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注意两者之间激烈的对抗过程,这也文本的精髓所在。
时间,虽然和事件不存在依存关系,更可与实体相分离,但时间却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因素。讨论文本中的时间,一定要把握住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以此来把握有关时间经验的叙事方式。在《那杯蓝莓咖啡》中,人物和行为元都是在时间符码的观照下展开的。文本中现在和过去交替出现往复,将人物所展现的叙事线条完整地呈现出来,这种叙事线条的双重化,颠覆了逻各斯的秩序,打破了开头、中部、结尾一体化的概念,将非理性的、对话的因素引入到里面。小说惯常的结构就是从中间事件开头,让读者卷入到素材中来,由此叙述人回溯到过去,从那以后故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到终止,这种方式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反叛。在这样的一种大的叙事背景下、在时间符码的幕后操纵下,人物和行为元各自完成了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帮助叙事主体完成事件的论述,将故事完整地推向大众读者。在这样的一种基础上,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就会注意到了帮助者和对抗者激烈的交锋,就会刺激我们的内心,在内心中与人物产生心灵的激荡,这是文本的精神所在。不过在激烈的交锋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众多评论家的注意,那就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背后所隐藏的隐喻性意旨倾向,这对于解读文本至关重要,下面将着重探讨一下。
《那杯蓝莓咖啡》的细节描写很有味道,比较典型的有:①云杉一说话就先叫我一声哥;②我说,你快点长大,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去远方。这两处细节描写在叙事中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强化了情节的内在联系,见证了角色人物的感情变化,在认知叙事中具有“逻各斯”的作用。在文本中这两处细节描写出现多次,如:
云杉说,你等我,我现在就到宾馆去。
这时我才意识到,她不再叫我哥了。
①至少有八次出现在文本叙事中,起到了戏剧性的穿插作用。“我”习惯了云杉一开口就叫我哥,当她见面一下子不叫了,“我”的感觉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觉得一切都已逝去,一切都成了记忆。“我”顿时觉得“我”与云杉远了,虽然近在眼前,但我们彼此都变得模糊了。
②在文本叙事中出现了五次,每次出现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
云杉十二岁那年,我对她说,你快点长大,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去远方。
我们看着对面山坡上的那一点灯光,我对她说,你快点长大,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去远方。
你说过,那时我才十二岁,你快点长大,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去远方。
她说,那一路我总是处在飘起的状态,不时想起儿时的愿望,跟着你去远方。
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拉着她的手说,你快点长大,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去远方。
第一次说是一个大哥开玩笑似的对小妹说的一次相约远游的畅想;第二次看着对面山坡上的那一点灯光,看到了远方指路的航向灯;第三次云杉怀着怨恨的心情重复“我”的承诺,将它看成一种遗憾和怨恨;第四次云杉回忆当时自己孤单绝望的心境时,把这种梦想看成了一种无奈;第五次“我”回忆自己所说的话,略带一种心酸和苦涩。这五次所提的“我带你去远方”各有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是“我”对云杉心理上的一种创伤,是一种“追悟”的过程。
两组细节前后呼应,扮演着叙事小道具的功效,两个细节对人物感情的起伏具有见证的作用,汇聚了各自被感知的重要因素,具备了意象符码的特征。意象符码是细节把握的关键一环,在文本中要着重把握出现的两个隐喻性的意象符码,即云杉的手势和蓝莓咖啡。这两个隐喻性的意象符码对于细节的凸显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具有其他意象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叙事功能的发挥产生了实际的效用。
她的手臂在空中画出的动作,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我感受到云杉沉静中隐藏着挣脱一切羁绊的活动。
她进到屋里,过了一会,端着一杯咖啡出来。她把咖啡放在我面前的木桌上,说,蓝莓的。
她画出的动作,并没明确地交代是一个什么手势,可是通过文本的描述,会知道她双手画出了一个心,云杉正在用无声的方法向“我”表达爱意,远比直接说出来更具震慑力,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蓝莓咖啡”,蓝莓即唯一,是“爱你一辈子”的意思;“咖啡”具有清脑醒神的功效,她可能希望“我”能做出一次正确的选择。这是一首无声的哀怨恋歌,是我心中永远的蓝莓。
[1][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美]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法]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祝强,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