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的“资本论”

2015-07-14 07:57范丽娜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奥斯丁达西爱玛

⊙范丽娜[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简·奥斯丁的“资本论”

⊙范丽娜[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简·奥斯丁的小说一向关注作为经济个体的“人”特别是“女人”的婚配生活,但在她所处的资本主义上升期,方方面面都打上了“资本”的烙印。奥斯丁不仅顺应了这一特色和潮流,还在作品中体现出当代人对女性教育问题的重视和转向。本文就是从经济“硬资本”和教育“软资本”的对对碰中来解读简·奥斯丁的小说。

资本主义 硬资本 软资本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性,隐含着多种阐释和评价的可能性,故而对文学作品的诠释和解读,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掘文本意义的过程。随着文学界研究理念和流派的不断演化推进,简·奥斯丁的小说文本也在不断地被发掘和重新被定义、被认识。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流派在对简·奥斯丁小说文本的发掘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重新定义,但无论时代品味和审美偏好如何焕新,每个文学流派和理论进化都需要植根于当时当代的具体历史条件,在简·奥斯丁所处的从资本主义前期发展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渡时期,“资本”是那个时代人们存活和价值体系的标准和尺码,“资本”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奥斯丁以婚配嫁娶为主线条的“二寸象牙上的微雕”也深深打上了“资本”的烙印。笔者正是试图联系这个当时最显著的时代特色来解读简·奥斯丁小说的“资本”面面观。

在简·奥斯丁看来,男女双方从见面、攀谈、吸引到坠入爱河、谈婚论嫁都是各自的“资本”从方方面面寻找契合的过程。要了解这一有趣的过程,我们必须清楚这些堪称为“资本”的元素有哪些,从资本构成的不同性质来看,这众多的资本可以大致区分为“硬资本”和“软资本”,“硬资本”当然是指财富、地位等能保障我们作为自然的人得以存活、有生机谈情说爱的前提;而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生活方式经历了更激进的进化过程,贵族乡绅以及各阶层的社会进步人士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人类智商的提高和普及上来,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敏锐与深刻,体现了一个人的见识与修养。这应时代而新生的“软资本”如何与传统的“硬资本”相结合,便奠定了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首要价值体系。

一、亘古不变的“硬资本”

Copeland在评论《理智与情感》时指出:“浪漫的动力在于良好的收入。”①在简·奥斯丁所描绘的各种爱情故事中,浪漫当然是首屈一指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能让男女双方产生好感的浪漫因子是需要在物质充沛的前提下发芽和生长的。《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参观了被自己拒婚的达西那位于彭伯里豪华气派的贵族庄园之后不禁怦然心动:“做一个达西夫人倒也不错呢……我差点就做了这儿的主妇呢!这些房间也许我早就走熟了。”当她后来接受了达西的求婚,姐姐简追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时,她也老实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浪漫爱情由此发芽。而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导致整个家族因此蒙羞,当时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从伦敦遍寻不果,无功而返。是达西慷慨解囊,拿出不菲的钱财协助他们完婚,并承诺定期支付他们生活费。得知真相的伊丽莎白真是心潮澎湃、芳心大动。至此,“硬资本”不仅在小说中对浪漫爱情推波助澜,同时也悄悄打开了众多读者的心房,让大家步入对浪漫爱情的无限神往和追求之中。

“硬资本”除了能缔造浪漫氛围,让痴男怨女坠入情网,也是婚姻最有效的保障。“18世纪的婚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商业色彩。”②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城市手工业的入侵,家庭经济逐渐解体,导致了妇女地位的边缘化。所谓“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什么“举世公认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是“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简·奥斯丁关注浪漫爱情的经济思考,作品是世俗的、现实的,突破了以往那些仅靠美貌加美德的老套情节。她首先和主要写婚姻问题,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这样的婚姻,显然不涉及感情,而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她不是单纯探索妇女的婚姻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极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问题。《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是一位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敢于追求现世的幸福和真正的爱情,希望富裕而又不盲目膜拜财富的新型女性形象。在浪漫爱情受挫后,她“心甘情愿地另有爱恋”,嫁给了一直倾心于她而缺少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担负起新的职责”,开始关注经济的思考,最终成为一个村落的女保护人。这是从女性的角度在婚恋观上对财产这一“硬资本”的致敬,也是简·奥斯丁大部分作品强调“硬资本”当仁不让的首要地位的一般表达方式。

然而由简·奥斯丁的作品来分析“硬资本”在促使两性结合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会发现,女性并非总是处于“硬资本”缺失的一方,《爱玛》这部号称简·奥斯丁最完美的小说就向我们勾勒了一位拥有“硬资本”的女性的婚恋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滑稽、荒谬、谎言、误解和错位。作者借书中人物公开表示:“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③显然,在奥斯丁看来,女性若拥有了“硬资本”,也会令远近村落的青年俊杰趋之若鹜。埃尔顿先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代表,他是哈特菲尔德地区的牧师,曾向爱玛大肆求爱,在遭到拒绝后没多久,转身就娶回来一位拥有万镑家财的太太;而另一位对爱玛表现得举止亲密并眉目传情的弗兰克·邱吉尔先生在几次三番让众人误以为他有意于爱玛之后,也被证明只是利用爱玛来隐瞒与身无分文的简·费尔法克斯的地下情,直到他的养母因病逝世,才敲锣打鼓地昭告天下,弃爱玛而迎娶简,让爱玛成为了众人的笑柄,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爱玛的万贯家财成了招风的大树和欺瞒的幌子,让读者在嬉笑怒骂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财产、地位、庄园、土地这些响当当的“硬资本”在18世纪的英国长期占领着坚若磐石、不容动摇的地位。

二、“软资本”的重组

1.淑女教育的演变

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刚从封建社会脱胎而私有财产又无比神圣的社会,妇女贞洁、谦卑、顺从等“美德”被认为是事关家产继承人血统的头等大事。女性的生活以家族为主,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应该“把每一小时和每一天都贡献给丈夫、双亲、兄弟姐妹……”18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和女权批评家玛丽·奥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中分析了诸如“温柔和蔼、宽容忍耐和长期忍受”等品格,她认为:“当她是依赖式的屈从态度时,是因为软弱的爱情必须默默忍受伤害;虽在鞭打之下,她还要笑脸相迎,不敢反唇相讥。这样一种卑贱的描绘,就是一个所谓有修养的女人的肖像,而这是以一般社会公认的女性卓越表现为依据的……”④

应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当时出版了一大批专供妇女“享用”的报刊,诸如《淑女使者》《女旁观者》《淑女日志》《淑女周刊》《老处女》等。鼓吹妇女贞洁、指导妇女言行的“行为指南”更是汗牛充栋。因此,妇女教育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淑女性格和淑女才艺。淑女性格是指“谦卑的自我克制、深居简出、含蓄、避开众人的目光……”这被看作是主要的妇德;淑女才艺是指必须“精通音乐、歌唱、绘画舞蹈以及现代语文……”她的举止步态、嗓音语调、谈吐表情都必须具备一定特质。这样的教育无非都是促使女性学习怎样使未来的家庭生活得丰富多彩,而不是让她们怎样在智力上得到提高,等到她们长大后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用自己的长处博得男人们的欢心。

奥斯丁对传统女性美德中的谦卑、温驯、忍耐、服从等品格提出了质疑。她一反以往礼仪、正派、端庄、雅致、贞洁等,呼吁虽然男女在物质上无法达到平等,但女性们可以在智力上不断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哗众取宠。这位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的过渡时期的女作家,在一个理性的维度上对女性价值进行思考,吸收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观念。站在“人”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否定了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异,提出没落的贵族所推崇的举止和教养渐渐已不再发挥道德交流的职能,进而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意义,倡导人们重视内心世界,重视一个人真正的内在品质。奥斯丁笔下的女性体现了接受教育是改变自身素质的唯一出路,教育的目的是教人们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这是简·奥斯丁坚信的女性救赎之路,也是笔者认同的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受到肯定的“软资本”。在她的各个作品中,最后能够认识自身超越自我的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们大多直言不讳、敢说敢做、思想敏锐,她们希望富裕但又不盲目膜拜财富,她们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敢于追求现实的幸福和真正的爱情。

简·奥斯丁在她的小说中频频描述了女主角拒婚的场景,这在当时的客观事实中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简本人就经历过悔婚以至于终身未嫁的痛苦。然而从她的笔端我们也可以看到,简并未后悔自己的决定,而且还时不时地把自己的女主人公放到此类情景中,并坚决而大声地对不合适的婚姻说“不”,这是她们自我认识的一次深化和涅。通过拒婚,这些女主人公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和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虽然仍逃不开做一个“贤妻良母”的最终归宿和命运,但是在自我认识的协助下,对这样一个词的定义已经大为不同。虽然在经济上当时的女性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存活,但女主人公仍然被赋予追求平等幸福的权利,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女主人公们必须具有清醒的头脑,理智地选择生活并坚定果断地做出判断,在不公的社会中,也能大胆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妥协于经济的依附,这样才能得到男性的尊重和爱慕。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虽然没有美貌和钱财,没有活泼调皮的举止,但是由于从小就得到了二表哥的教导和熏陶,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魅力,事事都能洞察分明。她看透了玛丽·克劳福特的虚荣,时时为二表哥痛心疾首;她也端详出亨利·克劳福特那花花公子的本性,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并赢得了姨夫全家的喜爱,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另一位女主人公不仅拒婚,而且一拒就是两次,她就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聪明善良,有良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与男士同等的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奥斯丁故意让她把才艺放下,对钢琴舞蹈并不精通,社交也不是她的强项,而且她还向传统女奴式的温柔、忍耐、顺从等所谓的美德在行为上提出了质疑,她不顾体面,在清晨穿越泥泞的田野,冒雨徒步去探望生病的姐姐;她不畏权势,面对蛮横无理的德伯格夫人不卑不亢;她鄙视贵族的傲慢,对有损她尊严的求婚者达西断然拒绝。伊丽莎白的胆识和才智来自于她的“多读书、有见识”,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知识对于女性的重要性,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在自我认知支配下的理性行动。

当然,奥斯丁的小说也多方位地展示了女性自我认识的发展,比如《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绝不是18、19世纪代表旧势力的人们所期望的淑女。她不仅外表可爱、敢说敢做,而且不遵守传统规范,对男性的权威不屑一顾,敢于直接向男性挑战。在贵族或家人面前,也敢于直陈己见,毫不顾忌。她更不愿随波逐流,有着讨厌俗套的鲜明个性。对于自己不那么招人喜欢的性格,她自己也心知肚明,但可贵的是她摆脱了传统女性的“奴性”,并不在乎别人的臧否,而且她也看出了这是社会风气而不仅仅是个人秉性。她直言不讳、敢说敢为的泼辣性格,更显示了她思想的敏锐与深刻。

2.淑女教育的自我超越和提升

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和周围的环境,大胆地对束缚自身的所谓“淑女德行”说“不”,是简·奥斯丁点活人物和启发读者的关键之笔。但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家之一,她站在“人”的角度也否定了人的完美性,这也使其六部小说都以独特的方式被推向了高潮。小说中的众位女主人公都在方方面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这犹如神来之笔,为她们的自我超越打造了一个绝佳的空间。她们在生活中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但却都能在自我反省中最终成熟起来并得到奖赏——即成为一桩幸福婚姻的女主角。这虽有着讨好男权的嫌疑,但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不容否定。奥斯丁的主人公有两条自我超越的途径,一类是饱尝自己莽撞行为带来的后果而反省自我,从而变得成熟起来;另一类却是在稳重、成熟的男性爱人兼导师的影响下逐渐完善自我,走向成熟。伊丽莎白是《傲慢与偏见》中最出众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主人公,也未能免俗。她藐视权贵,敢作敢为,却又为人所骗,听信谗言,“盲目、狭隘、偏激、荒唐”,还一向引以自豪,认为自己能明辨是非善恶。她拒绝达西固然是因为自尊心曾受到达西的伤害,但轻信威科姆对达西的诽谤和骨子里对他的偏见却是根本原因。等到读了达西的信看清威科姆的真面目后,她感到羞愧、后悔、无地自容。⑤在检讨自己行为的失检之处后,她得到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从而有情人终成眷属。《艾玛》中的女主人公拥有财富和美貌,她虽然有些任性,喜欢乱点鸳鸯,闹出了很多笑话;在对待与简·费尔法克斯的关系上也显出小家子气,但在遭到乔治·奈特利的多次劝阻后,她从自身的失败和误判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理智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赢得了奈特利的爱。在双方的多次争锋中,艾玛的努力也促使奈特利改变了对哈里特·史密斯的态度。女主人公在自我超越的同时也带动了男主人公的进步和蜕变。《劝导》的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在拒绝了自己深爱男子的求婚之后才开始清醒地看待周围的世界,痛苦反省使她积累了博学的知识,形成了遇事冷静的作风,培养了世事洞察于心的能力,这不光帮她赢回了心上人的青睐,还使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和自我修复、自我超越能力的新女性熠熠生辉,矗立于新世纪之巅。

简·奥斯丁的小说为我们再现了18、19世纪之交的真实的资本主义上升期的“资本”面面观。尤其是对于女性受教育的目的的转变和受尊重的程度引起了当代人的普遍思考,“女性的出路问题”在这之后的几十甚至几百年间一直响彻寰宇,而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随着出路的明朗化而越来越高。

①Copeland,E&McMaster,J(eds.)Jane Auste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②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③简·奥斯丁:《爱玛》(全译本),孔致礼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④玛丽·奥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王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页。

⑤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作者:范丽娜,英国格兰摩根大学研究生,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透过简·奥斯丁小说分析18世纪基督教文化》,课题编号:12C0833

猜你喜欢
奥斯丁达西爱玛
一分钱也没少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傲慢与偏见
钱包风波
保险起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电影《爱玛》的主题研究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