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12001)
《北京遇上西雅图》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张 弘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12001)
电影是多模态典型表现的方式之一。它集文字、图像、色彩、文字等元素于一身的。本文主要以由Kress& Van Leeuwen提出的多种模态分析理论为依托,结合《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宣传海报为实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三种意义:即互动、构图和再现意义。通过对电影海报的分析,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多模态理论是如何运用于电影之中,使其达到电影自身内容的传达以及吸引观众的宣传效果。
《北京遇上西雅图》;海报;多拟态语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收集信息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而是通过如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达到其目的。语篇是由过去仅仅以文字为主的单模态,继而现在转变成以图像、结构、色彩等多因素构成的多模态语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Kress& Van Leeuwen(1996)创立了分析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后人研究多模态语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比于电影发布会而言,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有力途径之一,有着更为直接,亲民等特点。海报本身的设计是集色彩,图像和文字有机融合为一体,其功能便是为电影造势,让观众对电影内容产生一定的观影欲,从而达到刺激票房的作用。本文是以Kress& Van Leeuwen(1996)的多模态理论为基础,尝试解读2012年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宣传海报。
Halliday(1994:102)的系统功能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义等层面构成的符号系统,也提出了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的三个功能理论。Kress&Van Leeuwen(1996)认为图像也是社会符号,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Kress& Van Leeuwen根据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个功能理论,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意义共同作用,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有着重要影响。
影片描述了文佳佳是一位富豪的女友,她喜欢买奢侈品,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成为美国公民,最后决定到西雅图生子。在那里,文佳佳与做计程车司机的单亲爸爸Frank相识。原本二人只是有过几次交集,没有更深的交往。但就在圣诞夜,佳佳的富豪男友却突然消失。此时的她,一下子断了生活来源,瞬间成为了穷人。怀孕的她,只能节俭生活。而曾经身为名医的Frank便挑起了照顾她的重担。两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不久,孩子出世,男友却出现在美国街头,决定带她回国,并向她求婚。虽然过得锦衣玉食,但她却不断想念Frank和他一起的点点滴滴。最后,佳佳决定离开男友,独自生活,做一个单亲妈妈。两年后,佳佳再次去往美国,在浪漫的纽约帝国大厦与Frank不期而遇,剧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一)再现意义
Kress& Van Leeuwen(1996:89) 提出了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种再现模式。在叙事再现这一模式中,参与者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图像中的部分元素形成形成显著的对角线,构成了矢量(李战子,2003:5)。概念再现模式中,二者的关系是通过特征、属性等来表现的,所以两种模式有着显著地区别。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电影海报中有两位参与者。一位是汤唯扮演的文佳佳,一位是吴秀波扮演的单亲爸爸Frank。海报中两位主角因一根红线而绑在一起。文佳佳目光斜视着Frank,手摸着怀孕的肚子,嘴角带着一丝笑意,而Frank目光却斜视左方,手指指向文的肚子的方向,表情却有种无奈之感,这一矢量与文的表情构成的矢量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二)互动意义
互动关系是可以由图像和观影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实现互动意义时,Kress& Van Leeuwen(1996:89)提出了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三大原则。
1.接触
“接触”是指图像参与者和观影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想象的关系,其方式是通过目光的方向而产生。Kress & Van Leeuwen(1996:89) 将图像分为两类:“提供”和“索取”。“提供”指参与者的目光直接投射向观影者,二者建立起一种直接的关系。“索取”指双方完全没有目光对视,图像不能向观看者提供任何信息。
海报中的两位主演文佳佳和Frank虽然和观影者都无目光接触,也没有想象的人际关系,但还是可以提供电影相关信息。两位主演的目光没有投向观影这,却通过肢体动作向他们提供某些信息,所以此海报是一副“提供图”,和观影者产生一定的互动作用。
2.社会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有距离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Kress & Van Leuwen(1996:89) 认为图像的尺寸大小也会影响图像中的观影者与参与者之间远近的关系。
观看海报,我们发现两位主角的整个人像,伴随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则说明该海报采用的是社会远距离的设计。同时,我们不难得知参与者与观影者之间疏远的社会距离。从两位主角海报的设计来看,故事是发生在遥远的美国西雅图。
3.态度
图像中的态度则是通过“视角” 这一元素得到表现的。视角包括仰视、俯视和平视三种。观影者采用仰视的角度观看图像,则表示处于弱势;若俯视,则表示处于强势;平视则是表示观影者与参与者处于平等的地位。(Kress & Van Leeuwen, 1996:89)
海报的设计是以两位主演平视的角度为中心线,体现出二者的平等地位。设计者的匠心独具是为了给观众呈现出一种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拉近主演与观影者的距离,达到亲民的效果。
设计者的主观态度也由海报设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汤唯和吴秀波作为知名演员,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影片的卖点之一。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导演尽管是名不见经传的薛晓璐,而汤唯于2011年5月获得了第47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颁奖礼获得“影后”殊荣,成为在韩国拿奖的中国女演员第一人,受到了韩国民众的好评和热烈追捧。所以从某些方面而言,汤唯作为一名知名的演员,深受大众喜爱,为电影的票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包括信息值、显著性、取值的三种资源。信息值是由元素构图中的摆放位置加以体现的;显著性即元素被放在背景之中,运用不同的颜色,亮度深浅,尺寸大小等方面,达到吸引观影者不同程度注意力的效果;取值即体现元素之间的连接或分割。
电影海报之中,片名显著性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影片名字体大,被放置在海报的中下方,“汤唯”和“吴秀波”的名字被放置于海报上方则是以新信息的方式进行强调,吸引观众的注意。而影片的潜在观众多数是中国人,而外国观众不多,因此英文译名FINDING MR.RIGHT字体较小,迎合国内电影市场。
从图像而言,整个海报并非毫无章法的随意堆砌。它展现了海报设计者的巧妙心思。海报是由各个因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我们发现两位主角置于海报的中心,大概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比例,背景色彩以白色为主色调,暗示着这部电影是一个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其显著性和信息性非常强,起到吸引观众和电影推广的宣传效果。海报的下方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为观众提供相关的信息。
电影海报是集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符号相互作用产生,是多模态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这不仅突出了电影的主题内容,而且调动了观众对电影的好奇心和观影欲。正是这些符号的相互作用,使得电影能够突出主题,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的明白故事情节与方向,达到宣传电影的目的。
[1]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简介[M].伦敦:爱德华·阿诺德,1994.
[2]克瑞斯&凡利文.阅读图像:视觉语法理论[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1996.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2):23-27.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