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充分展示新农村文化建设实力——苍南县龙港镇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案例

2015-07-14 08:04黄光宗苍南县龙港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2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宗祠中心农村

黄光宗 (苍南县龙港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325000)

中华大地,宗祠庙堂不少。而在有着悠久的移民文化历史的苍南地区,则几乎每一座村落都有宗祠等“封建性建筑”,在规模较大的村落中,往往还会形成蔚为壮观的宗祠庙堂建筑群。以我们龙港镇为例,近年来农村宗祠建设出现了蔓延势头,据统计,全镇199个村居,现有大小宗祠140所,其中2003年以前建成的90所,之后建成50所。

当地农村宗祠问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分布广泛。从地域上来看,全镇一半以上的村居都有宗祠;从形式上来看,涵盖不同的宗族姓氏。二是规模较大。新建的农村宗祠,一般占地3-10亩不等,投入在100万以上,有的高达500多万元甚至更高,建得富丽堂皇。三是增长较快。近年来,农村宗祠性建风气有所抬头,甚至有失控和蔓延的迹象。四是功能铺张。新建的宗祠大多有戏台、活动室、会议室等设施,有的还有音响、电视机等设备等等。五是闲置率高。在全镇140所宗祠中,已自发开展文体活动的只有21所,仅占15%,而大多只是每年举办一次戏剧演出,或者只是自发进行棋牌等活动,大多数大门紧闭,处于闲置状态。宗祠建设之风盛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本族内部的凝聚力,但也过分增强了农村群众的宗亲观念和宗族意识,助长了原本已经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影响了广大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六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危及农村社会和谐。农村宗祠建设的兴起,也加剧了同一姓氏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打破了农村社会秩序的平衡,不利于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特别是影响不同姓氏之间村民的和谐相处。这给原本比较严重的“三宗”实力和较为复杂的民意频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八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阻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宗祠的泛滥,加剧了农村宗族势力的抬头,使他们更加容易干涉乡镇政权的运作和管理。

就上述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在全国上下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着手将农村宗祠改建为文化中心,把闲置的宗祠利用起来,物尽其用,使其成为农村文化的主阵地,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1.直面问题,突破困境

农村宗祠问题已是影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基层群众对此反映大、呼声高,越来越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为此,我们根据县里的要求,对全镇农村宗祠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一方面是农村文化阵地严重不足,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另一方面却是宗祠大量闲置,并使一些地方“三宗”势力增强、封建迷信盛行、黄赌毒屡禁不止。这使领导上敏锐地发现,过去大量兴建的农村宗祠,也可转为农村文化建设搭建平台。为此,我们采取措施,在遏制新建宗祠项目上马的同时,展开了利用原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的试点工作。

2.试点先行,争取主动

农村宗祠作为祭祀祖先、族内议事的场所,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农村宗祠整治,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会对姓氏宗亲的传统思想和情感带来冲击,如果处理不好,会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为此,在整治大气候仍未形成、传统思想仍未克服的被动情况下,我们经多方听取意见和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在当地社区、村委、老人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慎之又慎,选择了硬件条件较好、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张家堡宗祠作为农村文化中心改建试点,为改建试点工作赢得了主动。

3.尊重现实,彰显文化

农村宗祠建设的投入全部来自于姓氏群众,农村宗祠建筑具有浓厚的宗祠风格。把农村宗祠的牌子撤下来几乎是不可能,全部剔除宗祠的内容也难以办到。为此,我们在尊重农村现实的基础上,协商村委、老人协会、姓氏族内,多方共同投入资金,对原有的宗祠进行内部改造。改建后的张家堡文化中心,设有大戏台、室内广场、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棋牌室、电子信息室、健身室、书法室、多功能厅、台球场、乒乓球场、室外健身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15个项目,开辟了宣传栏、阅报栏、村规民约栏和光荣榜,另外还针对该乡民间文艺团队进行提升,体现地方特色。改建后,在原有的农村宗祠增挂“文化中心”牌子,在农村宗祠与文化中心的共生共享、和谐共处中,实现了先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在经费投入上,我们还争取县财政补助连同镇政府资金一并补给,作为奖励。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全镇人民建设新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4.加强管理,不断完善

改建后的农村文化中心确保了正常运行,提高了实际效用,这正是改建的出发点和归宿。张家堡文化中心坚持群众需要原则,面向广大村民开放,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县、镇文化部门把该文化中心作为文艺下乡的主阵地,多次开展经常性下乡活动。为切实加强对文化中心的管理,推进文化中心的规范建设和有序发展,村里成立了张家堡文化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文化中心的日常管理,包括中心活动计划的制定、各种文艺活动的联络协调、各种培训的开设和管理以及宣传栏、阅报栏制作和更新等等。为确保文化中心的正常运转,采取“以文养文”的办法,如出租电子信息室,开办书法培训班,对棋牌、台球等项目收取少量费用,以支付管理人员补贴和中心日常开支的不足。

以上做法,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确实有着创新务实的重要意义。

1.打破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传统思维。一直以来,农村文化阵地大多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广大农民也习惯沿习那种由政府主导、甚至包办的文化建设模式。观念陈旧、模式单一、投入有限,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利用宗祠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的尝试,打破了传统思维,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2.改变了农村文化阵地管理的单一模式。利用宗祠建设农村文化中心,把宗族之间热衷于兴建祠堂,引导到兴建农村文化阵地上来,把过去相互攀比豪华祠堂,引导到比文化活动的繁荣上来。这种导向,大大激发了村民对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热情,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目前,江山社区的下湾文化礼堂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一例。

3.建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各个文化中心建成后,举办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武术表演、篮球比赛、腰鼓操练、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录像播放、农技讲座、政策教育等等,不但使群众乐在其中,还吸引着周边村居的人们纷至沓来。利用农村闲置的宗祠、庙堂、以及农村校网调整后多余的校舍等现成场所来建设文化中心。这种掘井引流、借巢引凤、365天开放性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也不同于一些地方推行的各种临时性、流动性、阶段性的活动,它改变了以往政府为农民群众“送文化”的方式,探索出一种建立文化网点、营造文化氛围、提供文化服务,让先进文化扎根广大农村,让农民时时刻刻生活在先进而和谐的文化繁荣之中。

4.实现了整治陋习与发展文明的互利共赢。长期以来,农村宗祠的泛滥,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耗费地方财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经济建设、民主管理、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存在着许多隐患。我镇在遏制农村宗祠兴建的基础上利用原有农村宗祠改建为文化中心,既解决了农村宗祠滥建乱建的问题,刹住了当前农村比较流行的宗族活动,又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实现了整治陋习与新农村建设的双重目的。

猜你喜欢
宗祠中心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