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涌佳
【摘要】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点乐理,唱几首歌曲,听记段音乐这些专业知识的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培养人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面。本文以二年级学生为例,结合《走进音乐世界》音乐教材和教学案例来分析、阐释,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创新;评价;音乐教育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当前,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物联网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维的冲击,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超快和便捷性,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等不同特征。而创新思维则是人才素质中唯一不变且越来越重要的基本要求。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音乐,作为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够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不与时俱进,仅仅停留在教学生懂得一些音乐知识,听几首曲子,唱几首歌曲的阶段,这不仅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甚至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抑制、扼杀,显然这是有违《课标》要求的。下面结合《课标》和教学案例来分享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想法、做法。
一、利用语言、行动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音乐本身不是具象的,而是一种抽象思维。音乐的语言描述的形象具有模糊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相像的巨大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不以自己的理解去统一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更不能给学生的思维罩上一个大“铁笼”,把学生的思想和胆识都禁锢在设定的大铁笼里。很多时候,音乐中的“标准答案”往往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束缚。如若任由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哪怕学生的想法、见解错了,教师都能通过肯定的语言去鼓励他,然后再慢慢引导,那学生的思维永远是开放的、活跃的。可想而知,课堂中是没有指责、嘲笑,有的是宽容和鼓励,这样学生内心会永远保留一份探索的热情和创造的冲动。
如,在《温暖的家》一课教学时,按照教学设计的安排,我参与到学生当中一起进行创编活动。二年级的学生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的制约,一下子还不能形成新思路、新想法,我便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让学生联想日常接触的爷爷、奶奶、老师,对歌词进行创编。最后,我看到中间座位有一学生在张着小嘴巴唱着,我走到她面前,想听听她的演唱。她害羞地低下头。我对她说:“没关系,可以小声唱给我听。”这位同学在我的鼓励下终于地唱了起来——“最爱我的人是谁呀?最爱我的人是布娃娃。晚上和我一起睡,给我一张温暖的床。”我带头鼓掌,夸赞她的创编有新意,想法真丰富。接着又问她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创编?她说晚上就她和布娃娃一起睡,抱着它睡觉感觉很暖和,所以就想到了。在我们大人的眼里,这是一个“不合”逻辑思维甚至是幻想的世界;但在孩子的心灵里,它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小学阶段是他们思维的发展期,而这种多元、奇妙、充满梦幻的心灵正是他们创造力的萌发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引导和鼓励他们的这些想法,可以让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一贯的发展和延伸。
二、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给学生提供的动力。原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多次强调:“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会运用知识去创新。”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是发现一种更有效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模式,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上,放在现实中,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又如在歌曲《小星星》的学习中,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一些有关星座、星体的自然科学知识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富有个性的星星、月亮头饰,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顺其自然地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更愿意主动的学习。
三、运用即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即兴性原则。以即兴活动形式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发展学生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奥尔夫认为,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做不做才是问题的关键。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探究实践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他们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个性、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圈圈套套,引导学生去尝试创新,让学生在尝试中增强探究意识,树立创新意识,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
四、关注过程性评价,创建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机制
《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因此,建立以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评价很重要。
评价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而过程性评价不会以“一考定终身”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是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注重表扬性
由于低年段学生的思想单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刚开始进行生生互动评价时,我发现学生的评价往往变成了是对他人的批评。如“某某同学唱得不好听”、“某某同学节奏错了”等等,造成被评价的同学自信心受到打击,久而久之,自信心越变越弱,直至不愿上台表演,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之后决定改变一种评价方式,把同学之间的“批评性评价”引领到“赞赏性评价”中去,例如,一个同学表演完毕,让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他什么地方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学习?”这样,被评价的学生由于受到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增加了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励学生不断在肯定中发展。
在师生互动评价时,我也是如此,通过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其他同学去学习模仿,从而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出现的问题则由老师直接纠正,不指出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人,从而及时保护了学生的心理,又使得问题能得到解决。
(二)用课堂记录表关注学生创造性表现的各个方面
《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真实、准确。经过摸索,结合音乐教学用书,我在学期初就制定了课堂行为记录表,每次音乐课结束前2-3分钟,学生一起议一议,在这节音乐课中,哪些同学的哪些方面表现突出,就请小组长在该生的对应项目内画上五角星,操作非常简便。从这张课堂记录表中,能非常清楚地反映出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为真实评价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原始资料,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音乐教育既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怎样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挖掘、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我们的教育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往创新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第1版)[M].ISBN: 978730313316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胡健,等.走进音乐世界教学参考书(二年级)(第1版 )[M.]ISBN:978-7-5360-7441-5,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9.
[3]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第1版)[M].ISBN: 978704016462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