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唱练耳学习过多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使得学科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发挥,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将实际音乐作品引入视唱课堂,通过对完整音乐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视唱练耳的技巧,用美好的音乐激发学生的视唱积极性及练耳的主动性,从而让这门学科更好的发挥实践性作用,为其他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视唱练耳;实际音乐作品;重要性
最近,有一个关于视唱练耳考试的视频在新浪微博上传播的很火热,一度让“视唱练耳”荣登微博热门话题搜索榜第一。视频上传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所传内容是一首关于对视唱练耳考试抱怨的弹唱作品。作者以搞笑的形式来抱怨视唱练耳课程的“难学”和“难考”,虽说是在小范围的朋友圈里发表,但还是引发了一群走在音乐学习道路上的学生们极大的共鸣,短短几天就转发过万,并在微信朋友圈也疯传开来。看看下面的评论,发现对于视唱练耳这门课有惧怕和畏难情绪的学生还真不在少数。
笔者在高校从事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已近7年,不管是在自己曾经的求学路上,还是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感觉视唱练耳这门专业基础课始终不怎么“接地气”。学生们一提起这门课总觉得太难,兴趣不大,平时疏于练习,课前抱抱佛脚,导致还课和考试的结果总是差强人意。怎样让学生们爱上视唱练耳,怎样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唱、去听,是笔者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视唱教材编写和视唱学习现状
1795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成立,视唱练耳被确立为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1926年,陈洪先生(1907-2002.原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著名教育家)留法归国后,将当时最为先进的法国视唱教学体系引入国内,在上海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中进行实践教学,并首次针对师范类院校创编了相关视唱教材,沿用至今。纵观现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编写和选用的视唱练耳教材,大多还是以陈洪先生的教学思路为基础,以调式调性作为划分章节的依据,按照调号的多少由浅入深的进行编写和教学,当中加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五声作品视唱以及多声部作品视唱,但所占比例较小。
高等师范院校视唱课程的教学周期为两个学年,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学年。短暂的教学过程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加快教学进度,所以教材当中选择的视唱曲目也更加专业、针对性较强。虽然练习难度不算很大,但是很多专业曲目的“练习性”超过了“音乐性”,很难让同学们陶醉其中,主动的去进行视唱练耳的学习。
二、不能让视唱练耳课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
为什么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练习器乐或者声乐作品,而逃避视唱曲目呢?相较而言,声乐或者器乐的作品更难更长。为了寻找到答案,笔者开始去听其他专业老师的课程,并向他们求教。听课后,笔者得到了以下收获:以一节钢琴课为例:教师一般会让学生从手指技术练习开始,选择《哈农》、《车尔尼》等教材做为练习曲,然后以巴赫作品作为复调作品训练的主线,最后选择不同时期的乐曲用来实践手指练习的成果,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的体会、以及促进他们音乐情感的抒发。比较一下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师选择新调式调性的基本练习作为课程的开始,然后选择该调性的视唱曲目让同学们进行视唱练习,继而进入练耳环节,进行节奏、音程、和弦、旋律的听记。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唱不准跨度较大的音程、找不到临时变化音的位置、难以准确构唱出音程、和弦等等,老师教的痛苦,学生学的没有兴趣,正如在开头提到的视频中,作者也是大喊“纯八、增四、减五……”。难道我们的视唱课就止步于这些技术词语,没有美好的音乐可言吗?为了让同学们在掌握视唱能力的同时能够感受视唱过程的美好,笔者在进行专业视唱曲目教学的同时,选择一些实际的声乐或者器乐作品作为视唱题材运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穿插在每个阶段学习内容的章节里,既丰富了视唱学习内容,又唤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到视唱练耳这门课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三、实际音乐作品进视唱练耳课堂的重要性
在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大多以钢琴作为音高参考标准给同学们训练或校音,钢琴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发音基础,十二平均律把一个八度平均分成了十二等分,使得每两个音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的一种律制使得转调变得自如,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我们实际演奏和演唱的大多数音乐作品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调式调性当中的,每个音在不同的调式调性中存在不同的倾向性,也就是说音的走向是有一定动力的。如果用十二平均律中相同的音高去演唱不同的作品,反而削弱了作品的色彩感、音乐感、变成了机械视唱。虽然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学必修课程,我们也一再强调学习视唱练耳对于音乐学专业其他科目的学习有重大的基础和辅助作用,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却把视唱练耳“孤立”了起来。过多的技术性练习曲目不仅使它变得“高冷”、“晦涩”,更使得它无法在器乐、声乐以及其他科目学习中发挥实践性的作用。
笔者正是发现了这点以后,开始挑选一些适合用于视唱的实际音乐作品,穿插在不同章节的视唱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用音乐激发视唱的积极性,用音乐唤醒练耳的主动性。
四、实际音乐作品进课堂的教学案例
以《爱的赞颂》为例,这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作品,笔者选择了顾秋云老师编著的二声部视唱版本来对同学们进行训练。
对于同学们来说,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名曲,旋律优美动听,活泼轻快。原版是小提琴版本,之后还改编成了钢琴版本和其他一些器乐版本,流传广泛。所以一下就让同学们对曲目产生亲切感,从而唤起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笔者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作曲家创作此曲是为了向他的爱人求婚,是一首动人的爱情作品,曲调优雅愉悦,这样就帮助同学们把握了作品的演唱风格。然后对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ABA结构,由于头尾两段旋律大家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的较快较好,而中段则出现了很多音准问题。笔者让同学们先把中段旋律调式的基本音阶演唱准确,掌握好每一个音级的演唱倾向,然后再唱歌谱,很快同学们就掌握了音高。
由于这是一首二声部的作品,笔者让同学们分别把两个声部都练习掌握熟练,然后将同学分成两个声部一起演唱,演唱过程中要求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在横向上注意自己声部音高节奏的准确性以及音量的大小,以达到声部之间声音的平衡与和谐;在纵向上注意倾听每一个和声音程的色彩和倾向性,更准确的表达出和声的走向,使得音乐更有动力。这样就将视唱、练耳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更加用心的去演唱,而不是简单的用钢琴来校音。
之后,笔者加入了钢琴伴奏声部,先让同学们感受伴奏声部极富推动感的切分节奏,然后让同学们用双手击打伴奏声部的切分节奏型,嘴巴演唱高声部或者低声部,训练学生“一心二用”的能力,为二声部节奏和旋律听记做铺垫。之后请同学们合上钢琴伴奏一起演唱,感受这部完整的音乐作品,跟随调性的感觉更快更好的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展现出一个更加丰满的音乐形象。
相比视唱练习曲而言,在实际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根据其中标注的音乐术语以及旋律的走向来做强弱以及速度的变化。在清楚划分乐句的基础上准确的找到唤气的气口,能够“摇头晃脑”的把自己融入到美好的旋律当中,忘记自己是在做一个视唱练习,而是在演唱一首动人的作品。
通过这样实际音乐作品的演唱,笔者发现同学们的视唱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后能够更加主动的练习,还课质量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练习了不同的实际音乐作品后,在声乐或者器乐学习中能够更主动的动脑动口,真正把视唱练耳课程的基础性与实践性发挥出来。
作者简介:崔帆,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