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
决不能对立
《环球时报》4月22日刊登社论指出,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吗?一些互联网活跃人士迅速予以否定,但在专业安全学者的眼里,它当然是。世界大国的安全法(或国土安全法)都会涉及文化领域,美国的国家安全法要求每任总统都必须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此外,对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等在西方的渗透,美欧各国都予以严厉打击。中国担心对文化安全的保护会对文化开放形成干扰,打击言论自由。这种担心有必要让立法者听到,但与此同时,他们不应成为阻止公众了解文化安全紧迫性的一道屏障。中国既要文化安全,也要言论自由,两者不能对立起来,顾此失彼。不顾国家安全的言论自由是不可持续的,它或许会昙花一现,但它导致的严重后果不可能被社会长久承受。在大国围绕国家安全开展竞赛的时代,言论自由必将促进国家和社会对其他主要目标的追求,而不是扮演带有破坏性的角色。
更高质量的就业来自哪里
《第一财经日报》4月16日刊登文章指出,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就业者本身来讲,是他们能在就业岗位上发挥所长,挖掘潜能;对社会来说,是他们能够创造更多价值,能创造比在别的地方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中国的现实看,新增就业更多进入了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值一直低于第二产业,这就导致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人越多,人均产值越低,总的经济增速下滑越快,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率也不高。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对于将第二产业作为就业吸纳器,不能轻言放弃。第二产业需要大量技工,在升级转型和“制造业服务化”等方面也有大量需求,不能简单地“用机器代替人”,要努力改善劳动者条件。就业者也要改变“轻工重商”、怕当工人辛苦等观念。其次,第三产业是新增就业的蓄水池,把这个蓄水池挖深还有很大空间。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都是财政成本中心,如果把一部分财政支出改向社会采购服务,既能催生新的市场主体,也能倒逼传统事业单位改革。在非营利组织方面如能降低门槛,也能创造很多机会。最后,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对大学生群体要适当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先就业、学好本领后再创业,而不是放弃所学,简单地摆摊开店,把这作为追求。
责任编辑:褚小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