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俊麟
摘 要:本文对三峡通航主要信息系统进行介绍,分析三峡通航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应用成效,提出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构架,阐述三峡通航信息化建设重点方向和项目。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三峡通航 应用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文件,明确长江黄金水道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给长江航运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全国交通运输及长江航运发展战略中,信息化始终被放在重要位置。“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四个交通”的关键,“数字长江”是长江航务管理局提出的“四个长江” 的支撑,均是推进交通运输及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的重点。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管辖的三峡河段上起庙河下至中水门,全长59kM,横亘着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两座世界级大坝,是长江黄金水道“咽喉”和最为关键的航段之一。确保枢纽通航安全、提高枢纽通过能力、提升通航服务水平,必须适应现代航运发展需求,全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实现三峡通航现代化。
三峡通航主要信息系统现状
三峡河段已陆续建成一批信息化通航设施,现代化的通航系统逐步发挥出重要作用。
1、长江三峡—葛洲坝船舶监管系统
2008年投入使用,集成雷达、CCTV、VHF、AIS、数据融合处理、交通显示及控制等技术,建有7个雷达站、26个CCTV站、3个VHF站、1个AIS站和1个监控中心,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处理、控制及服务于一体的船舶主动监管平台,基本满足三峡通航指挥、海事监管以及信息服务的需求。
2、 长江三峡水上GPS综合应用系统
2005年投入使用,2008年完成升级,实现与长航集团、重庆港航局等单位GPS系统的整合联网,现入网船舶4600多艘,涵盖95%以上的过闸船舶。系统的建成,使远程申报方式成为船舶最主要的过闸手段,在缩短船舶待闸时间、减少安全隐患、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3、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调度系统
2005年投入使用,2008年完成升级,综合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运筹决策等技术,优化船舶过闸工作流程,提供及时、规范的信息采集、生成、交换、共享、管理手段,使船舶过闸计划编排模式由手动变为自动,初步实现智能化调度。
4、三峡坝区数字航道系统
2011年投入使用,通过对航道信息数字化处理,优化航道维护管理架构和流程,实现航道维护管理的网络化,搭建二维、三维航道管理监控平台,对辖区的水文气象、航标、航道空间等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实现电子航道图的生产编辑。
5、政务网站和语音查询系统
政务网站2008年改版以来,在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站年均访问量、点击量达49万次、近200万次。语音查询系统于2010年投入使用,为船方提供方便快捷的船舶过闸信息查询通道,年均访问量9万次。
三峡通航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及应用成效
融合应用是三峡通航信息化建设的标志和特点,GPS系统、调度系统、船舶监管系统和数字航道系统等业务应用及数据的融合,产生一系列新的通航管理理念和模式,实现通航管理流程再造,推进三峡通航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服务的转型。
1、船闸通过效率显著提高
调度系统与GPS系统的融合,实现船舶过闸计划远程申报调度新模式。利用GPS系统船—岸信息交换平台,将GPS系统获取的船舶航行位置信息与船舶过闸申报信息实时关联,按照调度原则实时编制船舶过闸计划,优化调度决策,并密切监视和调整,改变传统到锚申报方式,实行船舶远程申报、到锚确认、实时调整、及时发布、阳光公开的新模式,有效缩短船舶申报时间,实现过闸计划的远程接收,提高三峡和葛洲坝船闸的通过能力。
调度系统与政务网站、办公门户系统、船闸集控系统、船闸现场调度和视频监控系统、三峡—葛洲坝枢纽梯调系统、气象水情系统等及时交换和共享信息,实现流程优化。系统的集成使三峡通航管理以此为依托,以船方为中心,打造新型业务流程,形成综合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组织管理方式。
2、安全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船舶监管系统增强了交通事故预防预控能力。作为三峡通航安全监管的核心手段之一,在通航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中枢纽带作用。投用后,辖区事故同比下降46%左右。它使安全监管模式由海巡艇巡航转变为VTS监视与海巡艇辅助巡航相结合模式,24小时不间断监视,海巡艇出航时间减少50%以上,且解决海巡艇消耗过大、特殊气象条件下出航困难等问题。轨迹、录像回放有效解决海事调查现场难以保留、取证困难等问题,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依据,提高事故调查处理的效率。
船舶监管系统与GPS系统、调度系统融合,使监管更直观可视化。GPS船舶在船舶监管系统的即时定位、自动识别和可视化显示,极大减轻监视人员的工作强度。将调度系统中的船舶基本信息、申报信息、水情信息、计划信息与船舶监管系统实时数据交换,实现不同类型船舶在交通显示器上的分色显示,安全监管更直观。
船舶监管系统与CCTV系统的融合,使可视化监管更直观连续。利用船舶监管系统提供的雷达跟踪目标位置信息与CCTV控制信息关联,摄像头随目标移动连续的跟踪,并实现两个点位图像的切换,使监管更直观、更流畅。
3、通航管理效能得到提升
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一系列规则、办法、规程的建立和完善。先后制定颁布三峡—葛洲坝船舶监管系统运行管理规则、GPS船舶申报过闸管理办法、通航调度规程、两坝间分航道航行规则等,规范了管理。
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船舶远程申报过闸计划,不需船—岸—船来回奔波,部分船公司取消驻宜办事处;通航管理部门取消坝上坝下2个登记站,葛洲坝、三峡3处现场调度站点合并为一,精简了人员。endprint
增强管理透明度,保障行风根本好转。船舶申报过闸计划不需与管理人员“面对面”接触,过闸计划自动编排、公开发布堵塞了管理漏洞,探索了廉政建设经验,赢得船方的信任。GPS自动到锚模式使谎报船位的现象得以扭转,重建基础数据库使错报船舶尺度导致卡闸的现象基本杜绝。
优化管理模式。由“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对外”,到“一站式办公、零距离接触、24小时服务”,再到“远距离服务、全信息开放、高效率通航”,实现了三峡通航管理由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转变。
4、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通航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减少船舶靠泊、掉头、抵岸等靠等不安全因素,降低船舶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待闸期间的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阳光通航”,堵塞了行风管理漏洞。更带来通航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方便航运企业和船舶的同时,使航运成本明显降低,船舶营运效益提高。据对骨干航运企业的抽样调查,通航信息系统的应用使3500吨级单船每月可多运行1.5个航次,增加的经济效益可观。
三峡通航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近年来船东满意度一直居长航系统前列。
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展望
1、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整体构架
以网络设施和数据中心为基础,以通航指挥、支持保障、公众服务和协同办公四大应用平台为核心,通过公众服务和业务服务两个门户为社会公众及局内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2、 三峡通航数据中心
目前正建设中。搭建集约化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三峡通航数据资源库,形成覆盖三峡通航各项业务的数据中心,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利用,为管理决策和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3、通航指挥综合业务平台
对调度系统、船舶监管系统、GPS系统等进行拓展和升级,进一步集成通航业务、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三峡通航指挥综合业务平台,使三峡局指挥中心、船闸、海事、航道、锚地等部门实现网络化、精细化的协同工作模式。
4、通航管理支持保障平台
进一步完善数字航道系统,建设船闸管控一体化系统和通航工程支持保障系统,打造通航管理支持保障平台,充分挖掘船闸通航潜能,提高通航设施保障能力。搭建涵盖船闸运行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船闸综合管理系统,建设覆盖廊道、机房的无线通信保障系统和电子巡检系统。
5、一体化公众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公众服务平台,借助政务网站、VHF联播台、呼叫中心、短信平台、船载终端等多种手段,为船方、港航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多方用户提供包括通航组织信息、通航设施信息、物流动态信息、气象水情信息等在内的各种资讯和电子政务平台。
6、协同办公平台
目前正建设中。进一步优化三峡通航内部管理流程,使三峡局各部门网络化的协同工作模式更为完善,并增强与上级单位、兄弟单位的信息交互能力。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通航管理的辅助决策,提高领导的掌控力和职工的执行力。
结束语
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系统融合与数据挖掘。技术上应加强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航运信息技术成果,进一步优化系统构架,统一信息标准,从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进行深度融合。管理上应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制定规范,抓住长江航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三峡通航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乃越,孙玉清. 数字长江发展论坛文集.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0.
[2] 唐冠军. 打造“数字长江” 发展现代航运. 水运管理, 2010,6.
[3] 胡宁,刘杨. 数字航道技术在内河航道管理中的应用. 水运工程, 2007,10.
[4] 蔡述忠,兰毓峰. 动态发航链式调度在三峡通航中的应用. 中国水运, 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