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璐
(作者:中共舒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舒兰实际,将重点在深化学习、转变作风、把握导向、创作精品、培育队伍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文艺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是深入学习“壮底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舒兰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倡导全市文艺界带头学、深入学,通过座谈会、讨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吃透精神,领会要旨,切实增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当好学习宣传贯彻的排头兵。通过学习,准确把握文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文艺的根本方向,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准确把握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准确把握文艺的生命所在,准确把握文艺工作两个效益、两种价值的关系,准确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做到胸中有全局,眼中有大局,勇于担当,把握重点任务、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
二是转变作风“树正气”。“德”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艺”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巩固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教育引导全市文艺工作者以“德艺双馨”为目标,进一步转变作风,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大潮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落实《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制定《文艺工作者职业规范》,倡导自觉坚守艺术理想,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抵制“三俗”,减去浮躁,淡泊名利,专心致志,勤奋创作,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攀登艺术高峰,树立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通过设立“果实文化奖”、评选“十佳文艺明星”等活动,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多创作一些讴歌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激励人民奋发向上,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让文艺工作者真正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同时,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力度,净化文艺演出市场环境。
三是把握导向“接地气”。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积极开展“民情民风看舒兰”、“心系改革促发展、文化小康惠三农”等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健全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企业、农村、学校、社区等基层一线,与百名基层群众结对子,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题材,吸收养分,激发创作灵感。坚持“文化大繁荣、开门办文艺”,做到重心下移,服务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展、赛、会、演等多种形式,着力在诗歌、摄影、舞蹈、绘画、书法等重点门类,不断推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精品佳作。继续办好《细鳞文艺》文学期刊、舒兰文联网站,让繁荣乡土文学文艺创作有平台。深入开展“文艺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让健康优秀的文化精神产品走近百姓、惠及群众。坚持办好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和“幸福舒兰大家唱”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让越来越重视主体地位的群众展现自我有舞台,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四是创作精品“长灵气”。繁荣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多出精品是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果实之城”舒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舒兰历史文化资源,繁荣文艺创作,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带动舒兰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文艺作品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注重改革创新,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力戒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编写《文化舒兰系列丛书》,重点抓好三大系列文艺创作:围绕反映时代风貌、赞颂人间大爱、抒发百姓情怀,推出“舒兰故事”系列;围绕推介“舒兰八景”等自然风光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出“舒兰风情”系列;围绕“唢呐之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推出“舒兰民俗”系列。实施吉剧振兴工程,积极发展吉剧艺术,以“五个一工程”作品为主攻方向,力争完善一个好剧本、推出一个好剧目。坚持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统一,通过多种形式探索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联手打造文艺精品项目,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文艺精品生产中来,努力打造“果实文化”精品创作品牌,构筑“幸福舒兰”的精神家园。
五是培育队伍“聚人气”。切实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文艺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发现、引进和培养、使用的长效机制,提高文艺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真心营造一个“引进来、留得住、有发展”的良好状态。进一步抓好新安乡、白旗镇、溪河镇等农民创作基地、文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聚集文艺创作力量。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对拔尖人才理直气壮地“推”一批,对优秀人才不拘一格地“拔”一批,对基层文艺骨干诚心诚意地“扶”一批,对稀缺人才千方百计地“引”一批,让根植于乡土的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与文艺工作者沟通联系的常态机制,听取意见建议,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在全市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争取把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价值都发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艺术激情,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