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胡玎 王越
VIEWPOINT观点聚焦
关注城市的“小微”人文空间
文·图 ◎ 胡玎王越
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建设一直高歌猛进。用“规模极大”“速度极快”等词语来描述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长期处在这种氛围中,人的感官也变得麻木了。在城市中,只有极度震撼的尺度、炫目的色彩、新奇的东西才能稍稍打动我们。而且这种“打动”也常常只有一会儿的时间,因为更震撼、更炫目、更新奇的东西很快又“冲”到了我们的面前。
这几年笔者关注的是城市中的特色人文空间。我们与不同城市合作,共同面对的一系列命题是“王阳明文化如何融入整个贵州修文县?”“苏东坡文化如何融入整个四川眉山市?”……我们的工作是将不同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融入到重要的城市空间之中,可称之为“城市特色人文空间总体策划与规划”。伴随着一个个公园、广场、雕塑的建成,市民和旅游者就能逐渐看得见、摸得着这些城市的特色文化了。
图片说明
1.2. 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口“乘风凉”民俗雕塑
近期,城市建设趋势由升转降的拐点出现了,整个行业都举步维艰。中国营造城市人文空间,不会再有那么多大公园、大广场、大雕塑的项目机会了。当“建设项目不多”“规模不大”“速度不快”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常态”时,设计师们或许需要调整视角,酝酿新的办法,去营造更贴近百姓的“小微”人文空间。2015年的教师节,阳光明媚,笔者骑着自行车,去近距离感受就在身边的人文空间。仅仅两个多小时,我们在同济大学所在的四平路街道里收获了不少切身的体会。
营造人文空间,就是要让人们在空间中感受文化,有所触动。从进同济大学学习开始,我们在四平街道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们骑行的这十几条马路沿线,并没有类似国歌广场、上海犹太人纪念馆这样特别“高大上”的城市人文空间。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系列熟悉的、普通的城市空间。
几组民俗石雕簇拥在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口。“放学后”“要过年了”“乘风凉”“买汰烧”等老上海人的生活,用略带夸张的雕塑形象展现出来,生动和可爱!这是我们在营造城市空间时最常用的办法,设置雕塑和图文信息物(图1、2)。不过,这种典型的城市人文空间却不是最打动我们的景观,而是下述的一些贴心的细节真正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性关怀。
3. 锦西路街头晾衣架人文空间
4.5. 友情指路牌人文空间
6. 爱心帮帮车人文空间
锦西路、抚顺路等城市之路的人行道上,新近都装了晾衣架(图3)。马路上晾衣服可不太美观。2平方公里的四平街道生活着10万人,来沪人口就1.5万人。沿街各种各样的小店,不少是外地来沪人员。他们就住在店里,打开门工作,关上门生活,所以没有地方晾衣服。当大家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时,相信就不会觉得它们仅仅是有碍观瞻了。
赤峰路四平路口的公交车站背倚同济大学的围墙,在围墙的基座上有一块40厘米见方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友情指路——公交车115、142、554、817、960路的四平路赤峰路站乘车地点在四平路上,从这里向东左拐20米处”(图4、5)。真的有必要提醒!在四平路和赤峰路口的北侧和东侧各有一个公交车站,很多公交车的线路都经过这两个站,但不同线路的公交车分别停靠其中一个。连我们这些就住在这里的人,也时常会犯糊涂,更不用说过往的外来客了。如果能碰到这位标牌制作者,大家应该都会竖起大拇指。
彰武路和阜新路口,一辆红艳艳的服务小车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车顶写着它的身份——“爱心帮帮车”(图6)。这是满足市民早餐求,增加就业岗位,避免乱设摊点等的新举措。它是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就业援助项目,合理布局了便民摊、完善了社区服务业态。“爱心帮帮车”以做早餐为主。但早餐结束后,它在自己的地盘上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传递着正能量。
扪心自问,为什么这三处小而微的人文空间能带来心动呢?是因为这三处人文空间所蕴含的文化不同寻常。城市中最常见的是追溯历史的人文空间,把城市历史上的名人轶事、风土民俗展现于街头。“放学后”“买汰烧”这些雕塑虽然说的是解放后的上海生活,但一样是回眸过去。当代人在这样的人文空间中,通过雕塑等物质载体,实现了当代人与过去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三处”小微”人文空间,其实都是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的交流。
街头晾衣架人文空间 当地户籍居民和来沪居民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是良好社会氛围的基础。小小的晾衣架透露了部分来沪居民吃住在沿街店面中的现象。如果大家了解和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想必就不会再对这晾衣架有所微言。毕竟,对这一群体而言,生存和温饱的重要性远高于对生活空间美感的关注。
友情指路牌人文空间 当地居民与外来访客之间的交流。居民熟悉当地情况,外来访客则初来乍到。友情指路牌不仅有实用的价值,而且这份贴心还传递给更多看到友情指路牌的居民和访客。小小的善举带来的是更多的正能量。
爱心帮帮车人文空间 不同经济状况居民之间的交流。社会百态,不同家庭和人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既要相互尊重,又要相互帮助。经济状况稍差的群体要自食其力,同时应该获得政府和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爱心帮帮车在街头抹出一道红色——人与人的物质条件虽不同,但精神相通、自觉互助。
综合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当代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流”。因为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的交流通过“物质媒介”来传递信息,即街头晾衣架、友情指路牌、爱心帮帮车。
从规划设计策略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细心发现、悉心创造更多的“小微”人文空间。比如四平路街道的“元宵行街会”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在苏家屯路举行。因此可以在苏家屯路设置展廊,展示精彩场面,在全年的每一天传递人们在活动中的快乐(图7、8)。另一方面,以上这些“小微”人文空间目前和其它公共空间还没有区分开,所以可以通过点景、设置说明牌,让它们蕴含的文化显现出来,传递给居民和访客更清晰的信息。说明牌可以采用统一的形式,适用于各种“小微”人文空间的点景。
图片说明
7. 苏家屯路一年一度的”元宵行街会”
8.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行街会”
胡玎 城市特色规划设计学社社长,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同济设计集团规划与景观中心主任。
王越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注册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