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 沈阳工程学院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作用分析
姚远 沈阳工程学院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学校地位和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准,是各高校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本文在分析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五方面促进作用,为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高校 信息化 现状分析 作用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2001年7月,教育部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列进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规划,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依仗其特有的资源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先导力量。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入融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2014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基本调研状况,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预测。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学校地位和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准;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点之一。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种校园网络、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校园一卡通、云计算、微课、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普遍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制约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师生信息化意识淡薄,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偏重于硬件的建设,高校师生对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了解、意识淡薄、不会使用,导致信息化建设使用效率低、效果不明显;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好坏不一,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好的都是投入较大的985、211和部属院校,大部分省属院校和民办院校由于资金的缺乏,信息化建设落后,很难和其他高校接驳,导致信息化建设还局限于各高校内没有把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起来,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存在着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网速缓慢等现状。在国家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议的倡导下,可以采用新技术、更换新设备,与国际接轨。将服务器集中管理,采用虚拟化分配资源;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提供高速信息查询等业务;采用高可靠性的系统架构,用以保证处理业务连续、高效;建立高保障性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护数据安全;建立高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用户、数据可信。
(二)加强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建设
建立数据资源库,不仅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还可以在行政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将分散的视频、音频、资料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中心数据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随时随地可以查阅资料、处理公务、批改作业、回放视频等操作。既能够降低信息化教学门槛,又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师生使用。
(三)加强各类型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建设
高校应在集成、整合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交互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各行政部门、各功能类型的系统软件,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将学习、科研、办公协同融合,提高教学科研办公效率。
(四)加强标准、接口等规范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着眼于现有功能需求,同时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师生数量、校区建设、系统平台开发等因素,规范现有系统软件接口,着重规范基础信息编码、管理、业务与运维服务等方面,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思想、体制、机制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从国家层面予以要求,各主要的是各高校的领导班子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形成完整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关工作小组,完成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
[1]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刘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5.
[4]汪琼,赵国栋,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 教育信息化,2003.
姚远(1981-),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