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分析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2015-07-13 01:42:37谢清清田洁柯纯
消费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信息

谢清清 田洁 柯纯

武汉东湖学院

我国农业信息化分析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谢清清 田洁 柯纯

武汉东湖学院

农业信息化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国内外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研究也大量出现。综述国内相关农业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做了简要文献评述。

农业信息化 研究成果 文献评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含义

我国引进“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已在系统开发、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遥感技术应用、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层次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的信息化成果[1]。

华晋(2005)认为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杨密(2011)指出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2]。赵昌君(2011)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大战的过程。黄博(2011)认为农业信息化的定义是指通过数据库、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农业生活活动中的各类信息收集整理后,传递给广大农民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决策水平的过程。

本人在研究分析以上学者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应该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二、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概况

(一)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研究

杨密(2011)认为农业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对于生产者来说,最关心的是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产品,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就必须在种菜之前基本掌握未来收获季节时的供需情况,对于农业这种生产特点,对信息的需求程序要高于其他行业;赵昌君(2011)认为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以销定产”、“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经济结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赵卫利(2011)等认为农业信息化为农副产品流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互联网信息超越了时空限制,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准确及时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拓宽了农副产品经销的市场空间,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3];陈刚(2011)认为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和推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是农业增长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它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

(二)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的研究

华晋(2005)提到的遥感系统(RS)包括遥感平台(航空飞机、卫星、航天飞机等)、传感器以及传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三大部分。它是快速获取大面积空间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和分类处理之后,就可以根据图像的特征,依据地物光谱特性,采用统计概率法、模糊数学法等进行识别,提取有用的信息。通过不同高度的平台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从而实现对物的识别和监测的全过程。但对遥感技术而言,在云层较密集、地形结构较复杂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下,目前还难以得到分辨率更高的卫星照片;赵卫利(2011)等认为农业信息人员素质低,结构不合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乡村文盲率为11.55%;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不足20%,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在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仅有63万人,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足7人。技术人员中懂农业技术的人较多,懂市场、懂管理的人少,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和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人才更是稀缺;郭萍和王亚红(2011)认为现阶段农业信息化开发不够规范。我国涉农网站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截至2010年6月,全国的网站总数约为279万个,农业网站仅占1.1%。虽然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但点间关联性较差,且东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差距明显。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呈现出缺乏横向交流沟通、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共享程度较低的特点,不利于农民信息的查询。黄博(2011)认为尽管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在政策与制度方面则相对缺失。这主要表现为政府缺乏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对农业信息市场没有相关的监管法律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农业信息产品难以推广应用进而使信息市场竞争混乱。

三、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评述

了解和把握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基于对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华晋(2005)具体研究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差分GPS(D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等应用于农业中的信息技术,说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依托于高速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2)赵卫利(2011)等通过研究加快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紧迫性着重指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缺乏既精通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为数不多。论文提出的解决办法过于笼统,不利于有效施行;(3)郭萍和王亚红(2011)从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开发不够规范;(4)黄博(2011)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政策与制度方面相当缺失,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在政府应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方面还有待研究。

四、促进农业信息化的解决办法

基于对国内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农业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化农业,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例如,华晋(2005)指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精准农业中主要应用于动态定位、采集样点定位、遥感信息GPS定位等。由于GPS存在较大误差,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差分GPS的研究。差分GPS(DGPS)可以消除卫星钟差、星历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误差等,使得定位精准大幅度提高。(2)闫树(2011)提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关键取决于农民的信息应用水平,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村官”选拔机制,高校和科研单位组织的技术下乡等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技术专业队伍。(3)郭萍和王亚红(2011)指出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尤其要加强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之间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从而解决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4)杨华(2011)在论文中指出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农业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成本乃至免费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因此要组建专门的信息采集部门,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上述内容勾画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在借鉴国内农业信息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应结合当地实践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化。

[1]欧阳晓光,张菊年.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04:76-80.

[2]杨密.浅析农业信息化[J].北京农业,2011,06:217-218.

[3]赵卫利,刘冠群,程俊力. 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J].信息系统工程,2011,04:115-117.

[4]赵昌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204.

[5]陈刚.农业信息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J].云南农业,2011,05:54-55.

[6]杨华.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83-84.

[7]黄博浅谈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3:68-70.

[8]郭萍,王亚红. 农村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02:121-123.

[9]华晋.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5:4.

[10]闫树.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63-66

谢清清(1992-),女,湖北荆门人,本科,在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田洁(1992-),女,湖北汉川人,本科,在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柯纯(1993-),女,湖北大冶人,本科,在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猜你喜欢
信息化农业信息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