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调色的艺术 图解DaVinci Resolve 第二章 达芬奇的工作流程(四)

2015-07-13 06:57张宁何潞申
数码影像时代 2015年3期
关键词:样片调色流程

张宁 何潞申

第四个模块:编辑(EDIT)快速创建时间线和套底回批

在非线性编辑软件和Davinci Resolve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是调色工作最为重要的流程之一。之前提到DaVinci Resolve 11对剪辑、特效功能的整合,编辑页面的界面和非线性编辑软件非常相似,如果剪辑师或者调色师时间允许,完全可以在这里开始并完成影片的剪辑工作。

“套底”和“回批”这两个词一直困扰着刚刚接触调色软件的制作人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调色师,也常常觉得套底、回批这两个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两个词是针对提高剪辑及调色效率而发明出来的一种“行话”。套底指通过降低原素材质量(一般包括画幅尺寸和码流)保证剪辑工作的流畅性,然后在调色软件中重新链接原始高质量素材完成调色工作。回批是指通过调色以后,由调色软件输出XML或EDL等中间链接文件重新导入剪辑软件中进行输出或进一步精剪的操作。

“套底”一词最早出现在电影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在导演完成了电影剪辑的工作版后,对其实施同镜号、同场景、同尺码、同特效的“套印”,以便进一步修改、合成后拷贝发行。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英美等一些国家的电视机构和独立电视人,将电影“套底”概念运用于电视节目的后期“线性”编辑中。当时基于保护素材带的愿望,避免在反复编辑过程中划伤、拉伤或损坏母带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人们根据电影剪辑的“套底”模式,设计出初编和脱机编辑的方法。即将原始素材复制成个相对较低档次的版本,复制版不仅有相同的图像,而且还具有相同的时间码和用户码,将复制版在低端编辑设备上进行初编(样片)。初编时把所有用到的精选镜头和连接顺序等的数据信息一一记录在案,产生定义编辑点的编辑决定表(即EDL表)。将导出的EDL表输入至高端编辑控制器内,控制广播级录像机根据记录数据对原素材进行精编,最终完成广播级成品带的输出。概括而言,当时所谓“套底”技术,就是先在低端的编辑系统上进行“样片”的编辑,完成后再用高端编辑系统根据“样片”的信息,对原素材进行“回批”的技术。

随着影视事业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推广,非线性编辑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初因反复编辑可能损坏母带的问题已不复存在,致使电视节目编辑的“套底”技术逐渐淡化。然而,随着2K、4K时代的到来以及调色工作流程的普及,编辑设备“现状”与电影级画面“质量”之间的矛盾将日显突出,数字“套底”技术重新回到后期制作流程。

DaVinci Resolve 10之前的版本并没有EDIT页面,而是直接叫做CONFIRH,直译为“确认”,意译实为“套底”。所以在进行调色工作时,会经常听到“套底”、“回批”这两个词。

从非编系统到DaVinci Resolve的工作流,以Final Cut Pro(时下专业影视后期使用最广泛的一款非编系统)为例。

在导入EDL、XHL、AAF时,DaVinciResolve支持的非编特效列表如下:

第五个模块:调色(COLOR)面板概览

调色页面是DaVinci Resolve的“心脏”,它采用的是节点工作模式,异于“层”模式,近似于“树”模式。在这个工作界面中,并没有区分一级调色和二级调色,也即是说任何节点既可以做一级调色也可以做二级调色,关键取决于是否在该节点上启用了限定器/窗口/遮罩(the Qualifier/Power Window/Matte controls)这些二级调色工具。

正确的调色步骤和次序能够保证调色时最大程度保留画面细节和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的流程一般遵循下面的图表。

下期我们将继续介绍调色面板(color)所对应的各个调色模块。

猜你喜欢
样片调色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两位画家
亮度调色多面手
4种复古调色法
二氧化硅膜厚标准样片的研制与评价∗
基于二氧化硅的微米级线距样片制备
含疵样片提取过程中拓扑关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MATLAB在布匹含疵样片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