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超
故事缘起——情定沙漠盐场
法丽达拥有电影艺术硕士学位,之前在印度做了很多短片,《我的名字叫盐》是她的第一部长片。2005年当她第一次看到沙漠盐场的报导,就决定拍摄这个题材了。影片中拍摄的这些盐场在印度西部的库奇拉克州,有两个沙漠,小的有5000平方公里,另一个位于巴基斯坦边界上,印度最西端,离海岸线不远。季风季节,水会淹过沙漠,所以要在旱季的8个月进行盐的采集,即从9月底到第二年明初。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法丽达在那里做了5年的深入调查研究,而后幸运地在苏黎世申请到一些资金,开始进行拍摄,在2013年终于剪辑完成这部影片。在拍摄前期,她想研究的是采盐者为什么做盐、怎么放水、水温控制、怎么卖盐等关于做盐的一切。同时她也去非政府组织了解当地。采盐的相关情况。可以说,前期的调研是充分的。但是在实际拍摄中,她的拍摄团队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不断获得了新的思路。
谈到为何采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这个故事,法丽达表示自己曾经做过实验电影和纪录片,但从没有做过故事片。她虽喜欢写剧本,但觉得纪录片中有更多的未知和惊喜,充满了很多未知,这让她着迷。同时,她也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大量的演员,而和真实的自然事物打交道会很有意思。法丽达认为纪录片和故事片是“讲故事”和“卖故事”的区别。另外,拍摄纪录片,只需几个人就可以制作,而且拍十分钟就可以得到十分钟具有说服力的情节,因为影片记录的是真实可信的。故事片则需要很多个工种部门一起去做,想要达到可信是很有难度的。
特别讲述——安静地讲故事
《我的名字叫盐》采取了特别的方式讲述故事,画面非常安静,这和导演的理念有紧密联系。法丽达花了许多时间在这片沙漠里思考,进而决定了想要的拍摄形式。“首先,我不想用访谈的形式,因为这在我眼中不是电影。当时我上了一个为期一年多的纪录片培训班,有18部纪录片项目,体验到了很多纪录片拍摄方式。我想做一个没有没有配音和采访这种形式的片子,这是一种纯观察性的拍摄,这种拍摄形式在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但在现在不多见了。我认为这部片子,采取这种形式最为合适。十年前,有一部观察性的德国纪录片,整个片子没有一句话,长达3个小时,这种安静观察的影片让我非常触动。”
法丽达曾在阿姆斯特丹参加过一些电影工作坊,在工作坊里有人会教大家如何宣讲影片、体现视觉风格等等。法丽达认为,在实践中,摄影风格只要找到自己舒服的风格就可以,无所谓对错。“关于这部片子风格,在拍摄之前我们就决定不要移动摄像机,而是进行长时间的静态记录,这个原则是很难遵守的,但是拍摄出来后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沙漠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复性高,比较方便我们捕捉,有较多机会反复拍同样的场景。我们尽量保持不干涉人们每天的活动,可能有些地方你会错过,但也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惊喜跳出来。”法丽达说。这部片子所拍摄的素材中有很多美丽的画面,但最终被剪辑掉了,因为法丽达认为这些素材和影片的叙事、视觉风格不统一。它并不是一部风光片,而是在安静地讲述一个故事。
《我的名字叫盐》选用了一名经验尚浅的剪辑师进行剪辑,她与法丽达的合作经历了一些有趣的过程。这个剪辑师是一名学生,法丽达的朋友看到过她的剪辑作品,推荐他们互相联系。法丽达一开始推崇找经验丰富的剪辑师,但在实际合作中发现效果并不好。“剪辑需要相互沟通,理解。当我们选择朋友推荐的剪辑师后,我们的剪辑就很顺畅了,这是对我的一个教育。我感觉自己特别适合与女性剪辑师合作。”
与你同在——纪录平实生活
沙漠盐场里有不少采盐家庭,在调查研究的阶段,法丽达和很多家一起住过。其中一家正好是他们拍摄的这个家庭。这个家庭中,父亲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用心地把盐做到最精致最好。法丽达表示:“这样的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越来越少了。这个人告诉我,好的盐是没有捷径的,必须慢慢来。这震撼了我,所以我选择这个家庭。”
法丽达并没有试着去捕捉这个家庭中的冲突,因为在印度农村的家庭中冲突是很少的。她之前想拍到一些极端的情况,但是基本没有出现,只有一个泵坏了的小插曲。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这个家庭一直在工作,并无太多对话。片中的父亲喜欢抽烟和维修农具、母亲负责做饭、孩子们听收音机或者用手机放音乐,他们的生活和日常娱乐就是这么简单。法丽达尽量不去干扰这个家庭的生活,只是想去讲故事。所以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是:安静得有时可以直接进入冥想,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安静。
拍摄的艰苦和困难是坐在电影院中的观众难以感受到的。法丽达和丈夫(摄影师)、录音师有一堆的设备要背,丈夫把相机和镜头放到相机包里随身带着,还带有一个太阳能电池给电脑供电。第一次拍摄非常艰难,由于特别炎热,他们都晒伤了,后来他们才所准备。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只有一小桶水,每三天才能洗一次澡。他们和当地人一起吃住,睡在地上。“虽然艰苦,但是拍摄者全程在拍摄现场记录是很重要的,我们和被拍摄者有了一家人的感觉。之前,被摄者不懂得我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个片子,他们不理解自己的日常工作有什么吸引人的。晚饭后,我们导出白天的素材和他们一起看。他们看后十分开心,开始渐渐理解我们的拍摄。可以说,他们是印度人里最先看到这部片子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法丽达购买了一个不算高端的摄像机。“我认识的一个瑞士摄影师推荐了SONY EX1摄像机。在炎热的沙漠和各种极端条件中,我们需要比较可靠、结实的机器,而且为了保证操作便捷,我们需要有固定的镜头,而不是要经常更换镜头的摄像机。大景深和优秀的色彩表现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所以SONY EX1是我们的首选。这台机器在拍摄全程的60天里没出过任何问题,同时它的色彩和画质都不错,我们的调色师没有做太多画面调整。”
在影片上映之前,法丽达从来没想到过这部片子是给广大人群看的,她甚至觉得应该会只有50个人观看。但实际这部片产生的影响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它在全世界都有观众。
关于推广——要走向大荧幕
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其中有专门一项资金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设立的。法丽达从这里得到了两笔资金,专门用于影片的制作。金额不多,只有27000欧元,但是这样一笔钱在印度是可以支持拍摄所需的。然而影片制作完毕后,宣传推广的问题摆在了法丽达的眼前。好在他们一步步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宣传推广时需要找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推广经验和人脉的发行商,帮助推广影片,使其在播映之前有一个很好的观众基础。我们之前的宣传阵地只有一个Facebook主页,配有简单的文字介绍,推广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们偶然找到了一个发行商,他为我们进行了推广,效果不错。这部影片后来被选送到爱丁堡电影节,并逐渐开始被送到各地播放。在美国很少有针对院线的纪录片发行商,而在欧洲还是有不少的。我觉得纪录片还是要走向大荧幕,这样的观影体验是很有意思的。”
《我的名字叫盐》能够给观众带来什么?法丽达表示,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拍摄,他们逐渐融入到了制盐者的家庭,并深切体会到了制盐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她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观众能够思考自己本身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