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史钩沉
——《野山》获奖及其启示

2015-07-13 06:49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野山

田 星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200000)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史钩沉
——《野山》获奖及其启示

田 星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200000)

1985年左右,以《黄土地》和《野山》为代表的中国新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打开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新局面,这些影片所提供的性别和民俗、情色和景观、传统和现代的杂糅叙事,成为当代西方想象中国的最初版本,并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在跨文化流通中被广泛接受的民俗电影类型的建立。鉴于《黄土地》被广泛熟知,而《野山》却鲜少有人提及,本文试图重新探讨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史上的意义和启示。

新时期;中国电影;《野山》;海外传播

新时期以来,时代发展的主题在对“极左”政治的纠偏中迎来了新的转换,国家、个人生活以及由此延伸至艺术表现领域被“政治”所裹挟的状态得以逐渐破冰,以往被视为禁区的“人性”“人情”“人的欲望和心理”开始浮出历史地表,成为艺术家们敢于公开表现的“新领域”。中国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变迁中,重新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旅程。1985年左右,以《黄土地》和《野山》为代表的中国新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打开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新局面,这些影片所提供的性别和民俗、情色和景观、传统和现代的杂糅叙事,成为当代西方想象中国的最初版本,并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在跨文化流通中被广泛接受的民俗电影类型的建立。鉴于《黄土地》被广泛熟知,而《野山》却鲜少有人提及,本文试图重新探讨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史上的意义和启示。

一、《野山》获奖历史回顾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法国第八届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在南特市举行,颜学恕的《野山》荣获大奖。法国驻华大使贡巴尔颁奖致辞时说:“中外电影评论界对您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指出您终于在野山上找到了自己的路。电影的主角表现了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其内容积极地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面貌。”11987年,第十七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举办了中国电影专题展。在2月1日的专题展首映式上,开幕影片即为《野山》。“第二天电影节专刊上登出代表团答复照片和影片介绍文章。在‘观众意见’一栏中,《野山》得分位居榜首。这一记录一连保持数日,直至当电影节进入尾声,上映了印度影片《创世纪》和波兰影片《质询》时,《野山》才退居第三位。”2。事实上,早在这之前,1986年第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野山》在“电影节放映中亦大受欢迎”3。为此,香港《电影双周刊》于电影节结束后的4月28日,特别召开了由黄爱玲、李焯桃、金炳兴等影评人参加的“《野山》座谈会”,就影片的主题意涵和实景拍摄手法,艺术创作和政策之间的关系,国内评论界对这部影片的看法等问题和颜学恕进行了交流。此外,第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所邀请的美国Variety影评人David Stratton对《野山》也给予了好评,他认为该片“换妻的主题在中国电影来说十分大胆,调子冷静而不煽情,视觉上壮丽,配乐优秀。……其不寻常的主题及映象宁静的美感,应在西方受到注目。4” 。

二、双面有效性:东方的情色和景观

David Stratton 对《野山》的评价,代表了西方观看中国的典型立场:中国(“他者”)是一个欲望客体,她所必然拥有和提供的只能是:掀起窥看欲望的那些隐藏的人欲,以及蛮荒的,具有原初性的神秘、美丽和宁静,用以荡涤西方现代世界的躁动和罪恶。事实上,这种被认为是“中国性”的本质追求,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厢情愿的虚妄性,王跃进曾经给予一针见血的嘲讽:“对于普通中国城市居民来说,这些景观同推测上的、出现在西方凝视中的景观一样奇异、遥远和‘看似他者’——当西方人可能立即将其民族差异‘认知’为推测上的统一的中国性的时候,都市里的中国人很可能被其民族差异和他者性所震惊。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眼睛来说,它们都是一种文化秩序的影像呈述”5假如说,王的这段论述过于抽象化,那么国内对于《野山》的评论将为我们理解这段话提供一个生动的例证。从David Stratton对《野山》的评论中,可以看到,“换妻主题”和“宁静、美丽的视觉画面”被认为是使这部影片(一部“中国电影”)别具一格的“吸引力元素”,它将因此唤起西方观众的兴趣。事实上,“换妻”这一主题背后隐含的情欲色彩,它所挑起的偷窥欲望,对于观看这部影片的人,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无论他是来自西方还是东方。对于国内的观众而言,这部影片“非同寻常”的主题,带来的是一种颇为“震惊”的观影体验。

颜学恕在访谈中,曾经谈到影片表现“两对夫妻交换配偶”,在国内“颇有争论。基本上有两种看法,文化水平愈高的人支持的就愈多,年纪较大的和保守的,便较多不理解。领导方面的反应也不一样。从电影局到文化部,领导们都赞不绝口,通过的时候是很顺利的;可是通过了之后,就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些人就对换老婆这题材有点不以为然。”6事情其实并不像创作者本人所描写的那样“轻描淡写”,《野山》因为题材的大胆,在当年的确是遭遇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根据罗艺军先生的回忆,1986年,《野山》获第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录音、最佳服装共六项奖。在金鸡奖的前六届中,一部影片囊括六个奖项,尚无先例。然而很快,这一结果就遭到了中央的质疑,胡耀邦同志在批示中表示:“第一次知道有这么许多光怪陆离的评奖思想……这是中央和电影界关系一个最实际最重大的问题,应该提到书记处讨论讨论”74月17日,胡耀邦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金鸡奖评奖汇报,经过讨论,会议最终提出的意见是:“对《野山》获最佳故事片提出异议。《野山》表现农村的改革,这个主题当然是好的。但给人的印象,改革的结果就是换老婆。《野山》可以公开放映,但不宜得大奖”8。虽然最后在评委专家们的广泛支持下,获奖结果没有改变,但从这一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到,对于人性欲望的表现,所带来的偷窥般的快感,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对于西方观众而言,那是来自东方的神秘魅力,对于国内的观众,则更多的是一种划破禁忌9之后带来的震惊和兴奋,惟其如此,它才能成为话题,才会引来官方的规训。

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影片对于边地山区的表现上,蛮荒的山村,对于东西方来自都市的观众而言,都是新鲜、宁静和美丽的。影片导演颜学恕在访谈中也提到,之所以把故事放置在一个偏远落后的山区,是一种刻意为之:“选择这样极端的地方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样的地方比较原始一点,更能代表中华民族那古朴的历史面貌,受文明的污染也较少;我们称之为‘原生美’。第二,即使在这么偏远的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变化,就更能激发起人们思变之心……‘原生美’……一方面它非常美……另一方面,……又给人一种停滞不前的感觉”10事实上,在世界范围的叙事生产中,乡村和都市的对立,是一个普遍的命题,它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技术的蔓延过程中,人类面临原初自然的污染,传统社会的崩塌,所产生的感伤、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怀疑和恐惧,正是基于这种情绪,那些古老、神秘的自然和文化,总是会勾连起工业社会都市人的一种怀旧和向往之情,这种情绪成为中国新电影在西方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基础。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中间充斥的着共鸣、误读和转意,其最深层的底色实乃是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力博弈。在这样一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回头再来看《野山》。首先,这部影片的出现得益于中国八十年代逐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人性”从禁区逐渐转变为艺术表现的重心。导演严学恕在影片中着重探讨的是当代改革进程中逐渐变迁的农村社会,尤其聚焦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他们身上发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波澜以及由此带来的具体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一部具有浓厚时代性和本土性的影片,然而一旦被带入到跨文化的西方视域之中,影片本身的在地性在某种程度上被模糊和削弱,反倒是一些并非意义中心的元素被突出(譬如似乎具有情欲色彩的主题和一种陌生的风景展示)。这一现象,其实反映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问题:中国电影要走出国门,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共通性,无论这种共同性是源自于影片形式、风格还是主题,只有沟通了不同文化背景中受众的心理,引起共鸣,才有可能真正被接受和理解。《野山》的“换妻”主题,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契合了西方对于东方文化的一种“窥视心理”。而源自东方的宁静美丽的山村景观,则在某种程度上勾起了人类对于过去、对于传统、对于乡村的怀旧心理。有鉴于此,对于流行性电影类型、风格模式以及人类观影心理的研究是中国电影对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注释:

1.《<野山>获三大洲电影节大奖》[J].《电影通讯》,1987.2:37.

2.张兴媛.《鹿特丹电影节印象》[J].《电影通讯》,1987.4,5.合刊:80.

3.黄爱玲.《访颜学恕谈〈野山〉》[J].《电影双周刊》,1986(187):7.

4.李焯桃.《看美国人评中台新电影》[J].《电影双周刊》1986(191):4.

5.转引自周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1:135.

6.黄爱玲.《访颜学恕谈〈野山〉》[J].《电影双周刊》,1985(187):7.

7.罗艺军.《金鸡奖历史上的两次风波》[J],《电影艺术》,2008(03):97.8.罗艺军.《金鸡奖历史上的两次风波》[J],《电影艺术》,2008(03):97.

9.颜学恕在香港的访谈中,讲到这部影片对“情欲”表现的处理,是“打擦边球”:“国内是谈性色变,倪震本来是想从性心理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但考虑一番之后,还是作罢。从我们目前的国情来看,一时还不具备这种条件。”(黄爱玲,《访颜学恕谈〈野山〉》[J],《电影双周刊》,1985(187):9.

10.黄爱玲.《访颜学恕谈〈野山〉》[J].《电影双周刊》.1985(187):8.

田星,女,河南南阳人,1978年3月生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1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理论和历史。

猜你喜欢
野山
叶青才
我忘了这是冬天
我忘了这是冬天
十天两起山岳救援,北京房山消防提醒勿登野山
童年记忆
一个野山梨
野山芹棚室秋季栽培技术
姚辉诗选
暮 年(外一首)
野山在梦中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