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琴 (湖北工业大学 430000)
试谈舞蹈教学中呼吸、意念的培养
梁 琴 (湖北工业大学 430000)
呼吸和意念在舞蹈中的作用是什么?本文论述了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呼吸、意念和舞蹈肢体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从而解决许多舞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意念;呼吸;舞蹈教学
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运用了人体动作语汇,在流动的时空中传情达意。一个好的舞蹈者能有意识地把握自己的动作,使它按一定节奏在时间和空间内延伸,在动中做出姿态,在静中形成语言,在内情外化的运动过程中,把肢体动作与内心交融的美,合为一体,带给观众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即使具备了肌肉控制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肢体动作的表现能力,在单个动作的表现上比较好,但总是远远达不到行云流水般流畅的感觉,总让人觉的动作之间过于独立、干瘪、生硬,没有情感,这就是缺乏运用呼吸和意识来贯穿整个舞蹈作品。
呼吸(气息)的概念是具体的,是舞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这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呼吸将身体的韵律、舞蹈的风格统一起来,可以说它是串联舞蹈的生命线和动力线,它赋予舞蹈内涵,给予舞者肢体生命力和表现力。在舞蹈过程中,情绪控制气息,气息调整肢体动作的衔接过程,直接影响舞蹈的整体表现。
意念是舞蹈者把自己过往的经历和感受,以联想的方式并借助了想象根据具体动作和情节,在内心塑造的特定的形象,由此产生的整个思维过程。意念是无形的,而动作是有形的。有形的动作要通过无形的感觉来体现。只有在意念的引导下去完成的舞蹈动作,才能达到舞者解放身体、舒展身心的目的。这就需要舞者做到动作时松而不懈,力而不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如何使学生正确运用呼吸和意念来表达舞蹈作品,这就是我们在舞蹈教学中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这两者是联系内外力量,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效果。如中国古典舞《扇舞丹青》,如诗画一般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和气息相结合,使舞蹈之中包含书法与绘画笔韵气韵之美。作品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果,时而春花秋月、时而连绵流水、时而激情澎湃的舞蹈形象,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又如蒙古族舞蹈,一个舒展的手臂,犹如雄鹰展翅飞翔,一个昂首远望的眼神,仿佛看到了美丽大草原的辽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舞蹈者通过身体舞动时呼吸、意识的结合把内心激起的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也应遵循这种规律,把呼吸和意念贯穿到所有的舞蹈课堂中。其中舞蹈基训,就是这个规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训练环节。
一切舞姿及技巧都是以脚的站立来支撑重心。正确的站立姿态尤为重要,手臂动作也不例外。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站立姿态,由脚掌到腰椎通过颈椎到头顶这一垂直线,挺胸立腰、下巴稍抬,直视前方、视线开阔、双手下垂、双肩下沉。它和自然状态的站法有着根本的区别,人的呼吸要有状态,气息下沉一直沉到丹田,随之人的意念感觉向上,气息向下。为了突出体现呼吸、意识的要求,使站立的姿态优美、舒展,颈部要挺拔。在要求颈部挺拔时,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把颈部伸直。虽然伸直在形态上并没有错,但在认知上误导了初学者,他们只会机械的用力伸直颈部,造成身体肌肉的僵硬,不能表现舞蹈站立意念上的艺术内涵。如果将“颈部伸直”改成“颈部伸长”,它会使人的身体有向上的延伸感。伸直与伸长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的区别。伸长颈部有意念上的感觉,感觉的意念又是无形的,而无形的意识又是通过人体表现出来的,并能感觉到的。
人的意念越向上,气息越要向下沉。人体的上下左右完全撑开,这时感觉到有无限上伸(升)的空间感,即挺拔又舒展,呼吸保持积极状态,将意念倾注到胳膊上,以肘部为发力点带动肩,肩是手臂动作的根,肩部的柔韧性,灵活性同大臂联系在一起。这时的意念要通过大臂一直延伸到小臂、手腕、手指直到指尖。肩、肘、腕、指各个关节部位都要松弛。手臂向上延伸时要吸气,这时的动作节奏要缓慢、内在、舒展。当手臂动作延伸到想要达到的最高点时,吸气状态是最饱满的时候,反之,当手臂动作向下达到最低点时,也是呼气呼出最多的时候。双臂交替运动中,无论是呼出还是吸进,都要在气息、意念的引导下去找呼吸内在的感觉,犹如连绵起伏的波浪,体现出手臂的感情色彩。常言道:“手舞足蹈”充分说明手在舞蹈中是极具特征的。如果学生能准确熟练地把呼吸、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气息、意念引导动作,就更能体现出手臂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美和意象美。即使在舞蹈房的训练场地,学生都会感受到大地的广阔,沐浴在春风中的禾苗,敞开心扉,舒展着双臂想翩翩起舞。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呼吸和意念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的进行训练,下意识的行为。使其与舞蹈达到高度的统一。
当然,舞蹈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如何利用人体这一“工具”,使自己的身体能够运用自如,表达情感,也绝不仅有气、意结合训练就够了,还包括舞蹈动作的姿态,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协调感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跳跃、旋转、翻身等等,以上只是在手臂教学中的一点点感受。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探索、吸取更多滋养,积累更多教学经验,对解决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ISBN:9787805536255)
[2]孙国荣,余美玉著.《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ISBN: 978780553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