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辉 (河西学院音乐学院 734000)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更多注重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考核也体现在试卷分数上。而高校教学改革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甚紧密,使其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在音乐艺术类专业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与体现,更是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的观念中存在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观念。但是恰恰忽视了一点: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效果的体现,正是实际工作中的表演与创编能力的高下之分,而在校期间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对于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和实际创编能力极为重要。
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没有强有力的支撑,使得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完备,占的比重很小。多年的办学理念所形成的一整套教学体系中,缺乏对艺术实践教学、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应有的重视。
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强大的信息量和求知欲、表现欲使得他们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对实践性的课程与活动没有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导致参与实践教学的老师受到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舞台锻炼的机会,学校没有为他们积极建立、提供相对较为稳定、集中的实践场所,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所以,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对艺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一支有热情、有经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他们建立起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多方拓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们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而艺术类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表演及创编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教学实践课程比重,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对一些难度较大,但实用性不太强的理论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课时缩减,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如舞蹈、管乐、民乐排练实践模块;建立系合唱队、学生剧团、演出管理机构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这些实践类模块的建设,应该在教学中形成常态保持下来。
为师生搭建技能锻炼和舞台实践的平台,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部队等多家单位建立关系,既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提供给学生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同时也对音乐学专业人材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让教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以课题带动教学、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以及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都应是教师所必须接受和学习的。
毕业生主要教学任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在毕业实习中结合个人的选题有针对性地实习,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素材和资料,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将实践教学作为常态来抓,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课程种类,要有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对实践课程老师严格管理,使其明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不能让艺术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学生而言,更要使其明白实践对于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并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
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更新与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定带来质量评价模式重新制定。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评价学业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作业、应试;而是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能力展现。比如专业水准的演出、毕业音乐会、创编作品汇演、参与社会性的演出活动以及相关论文及项目的发表及结题。在艺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音乐专业应在逐步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推广,多角度探索艺术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并同时形成一整套的质量评价模式。
总之,就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应对,调整思路,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切实搞好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有能有表演创编能力,适应社会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1]《中国音乐辞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Z].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论艺术的特征》[M].杜书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