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勇 (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415000)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地方高校艺术教学新体系
陈健勇 (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415000)
在全国大学扩招和新升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就业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供求矛盾,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定位脱离现实,华而不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国家层面决策,“应用型”大学是对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应用型大学是新建地方大学众多选择中的现实选择。如何对应改革要求,构建新型教学体系以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地方院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创新应用型培养模式。
应用型;地方院校;创新模式;教学新体系
突出应用性,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培养人才,无疑是当前艺术教育工作者必经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地方院校不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做出贡献,那就更谈不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立足地方,放眼未来,在继承和创新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服务地方文化和文化长夜经济,做出自己的特色,出人才出成果。在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语境下,在办学特色中谋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融入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艺术已有品牌效应,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作为地方文化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地方高校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放下高贵的身段,扎扎实实立足本土、接地气,从现实出发,从某一小点做起,才有成就。
一是统一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平台,这些课程的考试应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减少教条主义方式的影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二是统一设置专业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相互关联,注重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与现实需求紧密联系,不摆花架子。在课程模块中,设置若干选修课组别,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学习权,在课程内容上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向设置应用性选修课,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展艺术与思维能力,真正将地域文化和艺术资源纳入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每一个模块都以课题形式教学,以论文形式考试。三是加大实验教育平台的建设力度,让学生在实验中成长、创新。在中央和地方财金的支持下,钱用在刀刃上,用到实验、实践教学上,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情境迸发学习热情。四是在学科建设中注重复合人才、跨界人才培养,在就业方向上全方位引导。
艺术学科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在拓展、创新实践教学上下工夫。要怎样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呢?
首先,要走出去,请进来,走向田野,走向民间,要实际接触传统文化滋养,是民间艺术与学院艺术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室内与野外为一体。技艺技能学习与理论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统一的共性要求与差异性的个性表现互补。让学生得到滋养。要将民间艺术传承人请进来,不计职称艺术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长,让学生开阔视野,传承传统,增长才干就可大胆尝试,一定要放弃门户之见。
其次,建立专业实验室,不断改进实验教学体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获得第一年的数据和实战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以实验室,工作室,学生实践创新工作室,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完成专业考察,实验实习,设计实践,设计竞赛,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
最后,为了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将课程项目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每一门课程教师设计成实施的实验作业,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爱好、兴趣参与到课程这一项目中来,把课程转为课题,让学生把课堂和作业转化实用作品,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在激励中成长。加强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以适应就业需求。
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个原则下,要建立一套灵活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改变以往教师收学生作业打分了事的僵化模式,让学生作业成果参与各类大赛,让大赛结果也成为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当学生作业从图纸变为产品时,当论文在杂志、报刊发表后,在学分设定上也应鼓励。在竞赛驱动下,循序渐进地提升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开放的教学评估体系推动课程建设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信性,同时,让教师的“导”向教学成果延伸,注重实际成效,在快乐中收获。
为了打破我国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单一培养模式,适时改革,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家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代发展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以及扩招的必然结果。地方院校在艺术专业设置上要有地域特色,搭建好特色平台,造就一批高质量、有特殊技能,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并不等同于应用性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理论素质与实践动手能力复合型、跨界型人才。
地方院校艺术专业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应用型大学转变中拔得头筹,抢得先机,赢得发展,创特色,创品牌,才能持续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张妙第,江小明.关于应用型“大学圈”问题的初步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