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006]
《我与地坛》:寻觅心灵的皈依
⊙陈 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006]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围绕“寻觅心灵的皈依之路”,一步步地寻找心灵的“寂静”“触动”“叩问”和“皈依”,展现了作者由步入生活苦难的痛苦心情到逐步迈向坦然的生命旅程。本文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步步深入探讨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在文本的不同部分中剖析作者心灵情感的寻获和变化,最终走向心灵的平静和专属之地,拾起灵魂,回归“自我”。
《我与地坛》 心灵 苦难 精神 皈依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这篇作品的创作与作者的遭遇残疾密切相关。因此,结合他二十岁的人生经历重读《我与地坛》,便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和理解。史铁生先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突然去世,令人沉痛、追思与悼念,《我与地坛》再一次令人瞩目,亦成为当代文坛公认的优秀散文作品。史铁生的一生如铁一般刚硬,他用生命与灵魂沉醉于写作的世界,用真诚质朴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字句言词展现了属于他的精神世界。史铁生用自己的生活来写作,带领我们感受一个身体残缺的世界,引导我们用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去叩问我们的心灵,去寻觅属于心灵的皈依之地。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在地坛找寻到宁静的位置,“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①,古园虽荒芜冷落但让他有种寄身于此的想法,看似在嘈杂中寻获净土,实际却是静观事变与喧嚣,品味宿命的味道,寻觅心灵的寄托。
史铁生自从与地坛结缘,便开启了他的寻觅心灵皈依之路,“皈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的一种状态和处境。散文的七个部分,呈现了不同的画面和来自不同的内心拷问,是迈向心灵皈依之处的脚印,是灵魂深处的声音牵动史铁生的心灵不断前进,从地坛给“我”精神寄托、母亲给“我”心灵抚慰、四季让“我”感恩命运、相遇让“我”内心激荡、不幸让“我”灵魂觉醒、写作启“我”欲望苏醒,直到最后的心与坟墓让“我”寻觅到了心灵的皈依,然而“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②。
地坛和母亲让史铁生寻觅到了心灵安静的位置,地坛的寂静让“我”在繁杂的城市里拥有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母亲的照顾让“我”在无息之间感受到心灵的抚慰。作者在第一部分写到自己如何与地坛相遇,这里对地坛景物的描写,让他“窥看自己的心魂”③;第二部分展现母亲当年疼爱自己,在那么大的院子里寻找自己,这里对母亲的回忆和刻画,传达出“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深切”④。
地坛带给史铁生心灵的归宿和生的启示。地坛荒凉寂寞地静躺在距离作者家很近的地方,地缘酝酿了作者与地坛的缘分。“我”常觉得古园历经沧桑地在这里等“我”,是因为宿命,是因为“我”也遭遇了这般衰败与凄凉的境况。作者强调了地坛“等待我出生”“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⑤,流露出了自己内心的不甘与悲凉,他在地坛找到了属于自己安身安神的位置,寻找到了一个能让他置身事外的宁静去处。地坛里有“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和茂盛的野草荒藤,这一处处景物巧妙地和作者的心情糅合在一起,地坛是荒凉可悲的,而“我”是瘫痪可怜的,地坛用自己的衰败走近如此“失魂落魄”的我,用亘古不变路途的太阳,让“我”在沉静的光芒中看到了时间,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
灵魂跟不上脚步,唯有自我抚慰心灵,寻找心灵的栖息地。“我”把地坛视为我的另一个“家”,“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院子里。跟别人上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轮椅到这儿来”。因为有了地坛的陪伴,“我”找到了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命运无情的玩弄下,作者的双腿残废,剥夺了生活和工作的常人能力,抹杀了二十多岁青年该有的活力和激情,促使他产生了“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的一种悲观和苦恼。生活之苦,苦就苦在心里的想法太多了,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身体的步伐,当生活的不幸突如来袭时,“生”与“死”变成了一念之差,作者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在反复思索中,他想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生与死的面前,作者很从容很淡定地去思考,怎么活犹如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是一种心灵的祷告,他无法摆脱自己是“残疾人”的事实,唯有寄情于这片古园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才能让他推开嘈杂和世俗静静地去品味心灵的真正感受。
母亲用爱的力量默默地给予史铁生心灵的抚慰。母亲是十分疼爱和懂得理解儿子的,她知道有些是不宜问,她会选择沉默和无言去守护着“我”,即使“我”再怎么任性地摇出小院,她也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望着“我”拐出小院,她的目送让“我”有种被呵护的感觉。作者的猝然瘫痪,对母亲来说更是当头一棒,伤的是儿子,疼的是母亲,但是母亲一直坚挺着,不断地自我安慰和暗自祷告,用爱与坚忍守护着“我”。当“我”忍心、狠心地不顾母亲,而独自静坐在地坛的时候,“母亲是种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们知道,《我与地坛》的创作时,史铁生的母亲已经猝然去世,这里呈现更多的是对母亲承受苦难的坚强和对儿子悉心呵护的爱,她更多地照顾到了突然残疾的儿子的心灵,去揣摩和抚慰儿子受伤的心灵。
怀念和哀思是对母爱的惋惜,痛悔和自责源于没有好好珍惜。史铁生在二十多岁这段华年,遭遇双重的打击后,让他更加认真地回想和思考,他的沉郁和哀怨让他疑问“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母亲是儿子的天使,无怨无悔地付出,她改变不了儿子残缺的双腿,但她能做的就会不断地抚慰儿子的心灵。母亲的突然病逝,让作者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爱的守候,并在《合欢树》中说道:“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⑥作者知道母亲为了自己吃了不少的苦,母亲的死给他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打击和悲痛,他回忆母亲来园子找自己的画面,浮现出了对母亲的不舍和怀念,留给自己无限的痛悔和自责;但是,母亲生前面对艰难命运的坚忍和毫不张扬的爱,却让“我”印象深刻,并成为“我”心里涌动的一股热流。而这来自母亲的心灵静谧之感却是那么的沉甸甸。
四季和相遇荡起了史铁生的心灵触动。地坛的时间和四季似命运之轴,让作者感受到了美好,并且感恩命运;地坛中相遇的人带给了作者无限的遐想,他们象征着爱情、生命和未来,是种心灵的激荡和憧憬。
作者在《我与地坛》的第三部分,用诗性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时间、四季的感受,用园中四季的景物变换,隐含作者对生命的不同况味和期待,有种心灵革新的沁凉;第四部分,用特殊的风景——人,来抒写荡起内心波涛的命中注定遇见的他们,有种心灵启迪的彻悟领会。
四季是多姿多彩的时间变幻,是潜入史铁生心中的时间艺术。作者通过七种形式来对应四季,四季似一天中的时间,共享春夏秋冬;四季如乐器,汇聚小号、定音鼓、大提琴、圆号和长笛;四季仿佛是院子里的声响,有鸽子的哨声、蝉歌和叶子颂、风铃响和啄木声;四季犹如园中的景物,有小路、杨花,有石凳、石阶、报纸,也有大钟、铜钟,还有那“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四季还以心绪艺术形式、梦来对应,作者把抽象的四季用可感可知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用最梦想般的感觉传达出了四季给自己内心的激荡,“因为这院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⑦,因为在这里,作者寻觅到了命运的多姿,感受到了生命变幻无常如四季不断更替,心灵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地翻腾,卷起了作者对命运的归顺和妥协,用自然美的审美意识去感受生命的斑斓多姿,即使其中不乏灰暗的色调。
与地坛的相遇,让史铁生看到了生命的凡此种种,不是看破红尘,而是静看云起时,心领神会地感知生活。作品的第四部分由一对“逆时针”行走的夫妇起,亦是由他们终,作者还写了年轻的爱唱歌的小子、真正饮者的老头、捕鸟的汉子、中年的女工程师、最有天赋的长跑者,他们是作者生命中的过客,亦是地坛的常客,更是古园的一道特殊的亮丽风景,作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属于生命的本色,有爱情、有理想、有生活、有运气,那是藏匿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专属地。作者细致刻画了被埋没的长跑家,屡遭命运的折磨,但他的不懈和努力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者从长跑家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无奈是时常发生也是不可回避的,既然它存在那么就是合理的,但是生命的价值需要不断地为梦想拼搏,而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中说“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⑧,他的身体残疾令他更加向往奔跑,但是相比灵魂的残疾,作者认为没有比灵魂迷失更为颓然的。作品的这部分虽然是写人、写真实存在的场景和事实,但是在芸芸众生之间,作者选取了这几个人物进行描写,实则更多地给予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自己内心的向往和真切感受,而这些生命的出现,正拨动了作者心里最软弱的那几根玄,触动了他的心灵,而相遇,是种命中注定的机缘巧合。
差别和欲望铿锵有力地击中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他睿智地看待差别和不幸,冷静地用沉默和无言对待命运的不公。作品中的第五部分虽然仍是写人,但不再是园中的靓丽风景,而是和我一样被上帝捉弄的带有灰色生命色彩的弱智小姑娘,她的出现使“我”心灵共振,让“我”更加坦然审视命运和不幸。第六部分谈到了写作和欲望,这促使作者不断地去叩问心灵,为什么活?为什么写作?
差别永远是有的,苦难多数因不幸造就出来,当不幸袭击自身时,叩问心灵,苦难为何?“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⑨作者似乎隐含着那个曾经摇着轮椅任性地一个人跑来古园的自己,小姑娘一个人的出现,让作者有种莫名的感觉。时隔多年,作者再次相遇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愕然发现她是弱智的孩子,“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⑩,作者对小姑娘的遭遇感到了霹雳般的震惊和同情,或者是由心生的一种被上帝遗弃的孩子的感觉,并认为“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作者选择了无言,在此刻,无言是对的,面对命运的不公,我们别无选择。但是生命的与生俱来的差别和后天命运注定的遭遇,让“我”和小姑娘有了一线相连,作者“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表示了他内心的无奈、无言和无可诉求,当发现小姑娘的悲剧命运和苦难后,作者看淡了苦难的存在。细细叩问心灵,苦难的存在是上帝为了装点世界的一些暗灰色点缀,只是自己成为了丰富世界多元的苦难者罢了,不必存有过多的自怜之感。然而面对苦难与残缺,“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作者在无言中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
欲望是人的真正名字,心灵的欲求无休止地操控着意识和行动,叩问内心,为何活着?为何苦于欲望?地坛的出现、母亲的关爱带给作者心灵的寄托,四季的活力、相遇的过客给予作者心灵的触动,那么叩问心灵,苦难的具有差别的人生“我”何去何从呢?首先,作者叩问自身的是“为什么要写作呢?”写作,是作者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感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虽然身体的残缺远不及常人的力量,但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是与残疾无关的。“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我很要面子。”作者流露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作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了弥补寻求“死”的空洞遐想。其次,“人为什么活着?”作者再一次叩问心灵,用“欲望”诠释了为何而活。当一步步逼近去探寻,到底这活着的欲望是因为爱情?还是价值感?剖开自己的内心深处,发现“或者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在写作的世界里,作者寻求到了心灵的慰藉,园神在“我”不停叩问自我的期间告诉我“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作者用欲望和对活着的追问,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写作爱得深沉,在写作过程中他寻觅到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写作成为拯救他自己的最好方式,也是每一次的写作都让他寻觅心灵的专属地,去冷静地思考人生和命运。这种不断进行的心灵的叩问,亦透露出写作是作者的生命和毫无遮掩的精神寄托。
心与坟墓是作者寻觅到的领地,“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⑪,收藏、祭奠“我”与地坛的情感。作者在第七部分语调变得舒缓,开篇与地坛的对话恍然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中,“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仿佛瞬间觉悟,似乎寻觅到了心灵的皈依之处。
作者与地坛朝夕相处,看尽了古园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沉寂下来,回首才发现自己在地坛度过的光阴恍若一世了,当再次来到地坛碰见一个老太太时,她说道:“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老太太的一句话让“我”有种恍然醒悟的感受,“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的真是太久了”⑫。内心的澄澈与坦然,让作者不再像从前那般倔强与任性,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已经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不顾一切地出走了,唯有面对空旷的古园独对天穹,伴着低吟悲怆的“唢呐声”,感知命运和自己的坎坷人生。当阵阵唢呐声回旋飘荡在古园中与“我”相依时,“我”似乎听到了曾经、现在和未来,“我”知道夕阳到来是必然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感知自我内心,“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但是任内心的好奇与念想再多,时间依旧会前行,我们不能假装满不在乎,作者再次意识到“时间毕竟不早了”的时候,实质已经获得了生命的价值和自己内心向往的境地。
史铁生在心与坟墓之间,漫步在地坛的角角落落,徜徉在时间的花海里,用最真实的心灵感受去抒写身边的一切物、事、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不管生活多么浑浊难熬,新的太阳依旧会升起。作者在用孩子、老人、情人的出现和渐行渐远,耳边缭绕起了生命归结的号角,逐步寻找到了真正的心灵的祭奠。面对宇宙的无穷,“我”心皈依。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寻觅心灵皈依的过程,他用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所见所遇之中,他从一个倔强的被母亲呵护的“孩子”逐步到了时光流逝过后心态冷静的“老人”,在心灵的精神寄托寻获到地坛带来的种种心灵触动。我们看到了史铁生在地坛经历的不仅仅是自然的四季变化,更多的是寻觅到人生的况味和灵魂的自我救赎;作者不断地叩问心灵,让自我内心逐渐变得澄澈,像《命若琴弦》中的“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⑬当在迷途中内心的呼唤让自己的叩问得到了回应,祭奠了往事种种和苦恼情绪,心与坟墓成为另一种心灵领悟时,生与死的界限,欲望与苦难的混淆已不再困扰,在不断的挣扎、逃避、寻获之间,史铁生寻觅到了心灵的皈依,让他更坦然地静观生命与自我。
①②③④⑤⑦⑨⑩⑪⑫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我与地坛〉》,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第214页,第198页,第201页,第197页,第203页,第208页,第208页,第213页,第213页。
⑥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 〈合欢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⑧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我的梦想〉》,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⑬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命若琴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1]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 陈剑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散文现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赵勇.《我与地坛》面面观[J].名作欣赏,2011(22).
[4] 陈剑晖.《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J].名作欣赏,2010(12).
[5] 陈泽曼.《我与地坛》:与“心魂”对话[J].名作欣赏,2013(24).
[6] 黄春黎,李遇春,熊欢,窦银强.《我与地坛》:命运的凝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1).
作 者:陈 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