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岛抒情散文的俗与雅

2015-07-13 17:30杨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5年11期
关键词:恋人散文鲁迅

⊙杨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川岛抒情散文的俗与雅

⊙杨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川岛20世纪20年代的散文集《月夜》,通过讲述他与妻子孙斐君的爱情故事,表达出鲜明的审美意识与独特的思想感悟。作为一名五四青年,川岛以实际创作对“五四”新文化思想予以回应,主张自由与平等,宣扬个性与人性。本文将以川岛散文的“真”为出发点,从语言运用、题材选择、意象择取、人物塑造方面分析作品中的俗与雅。

川岛 真诚 私人化 古典审美

对于鲁迅研究者,川岛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川岛出生于1901年,原名章廷谦,与鲁迅是同乡。在“五四”时期,他与鲁迅建立了一段可贵的师生情。“五四”之后,川岛追随鲁迅,在情感与思想上,始终与鲁迅站在同一条战线,是鲁迅的得力战友。建国后,他积极投入到鲁迅研究工作中。因此,在众多研究者眼中,川岛是一个鲁迅研究者。孰不知,川岛也曾是名重一时的散文家。

二三十年代,川岛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晨报副刊》《语丝》上。散文集《月夜》便见证了他的文学起步。《月夜》①中收入了《月夜》《刹那间的起伏》《贺Aki君新居》等九篇散文,另包括孙斐君的两篇文章《许是梦里》《他的来信》。这本散文集于1924年8月由北大新潮社出版,被列为“新潮文艺丛书”之一。这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小集一经出版,便销量不错,川岛由此被称为“散文文学妙手”。鲁迅曾把其中的《惘然》作为短篇小说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郁达夫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从中选了《莺歌儿》一篇,写道:“川岛人本幽默,性尤冲淡,写写散文,是最适宜也没有的人;但不知为了什么,自恋爱成功以后,却不常常做东西了,薄薄的一册《月夜》,是正当他在热恋时期蒸发出来的精华,窥豹一斑,可以知其大概。”这段简短的评价,透露出郁达夫对川岛文学才华的肯定和鼓励,也有对他的鞭策和忠告。唐在《〈月夜〉志异》中讲述了自己偶然间获得初版本《月夜》,不惜高价买下,并精心收藏,并赞“川岛的文字清新婉约,情致缠绵,不脱一个真字;也唯有这个‘真’字,使感情上的‘傻川岛’,成为散文文学的妙手”②。

《月夜》记录了川岛与爱人孙斐君从相识到相恋的点滴,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了“散文文学妙手”的审美风格。这本集子呈现出一个“赤裸裸”的川岛,他大胆地诉说着爱情中的缱绻情怀,有对恋人的浓烈思念,也有对精神之恋的热烈追求。“散文家创作的真诚,不仅仅是能在散文中再现出真实的自我,而且要做到说真话、言真情、展真性、道真趣,以达到从审美层次上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发挥散文陶冶性情的美感作用。”③他的赤裸与大胆旨在真诚,是将“俗”与“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一、“真”之俗境

《月夜》中的“俗”在于所涉内容都是作者日常生活中与恋人相处的片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上帝容我祈祷吗》是关于“我”为伊的病情祈祷之事;《燕幼平》讲述了伊做梦,梦到“我”已与一名唤燕幼平的女子有婚约,与“我”生闷气;《乐园中的一日》记录了一次甜蜜的幽会;《惘然》《刹那间的起伏》则是讲述和恋人分离的煎熬。在夜晚,“我”捧着伊的小相片细语;因为相思过度,“我”竟然把里面的便服穿在大衣的外面……这些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都成为作者的叙述对象。

在这些私人化的叙写中,作者只是单纯地讲述着一段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每一个嗔怒的眼神,对于恋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罪过;每一次短暂的分离,对于恋人而言就如同一个世纪的煎熬。作者已经被一个美丽腼腆的姑娘所吸引,完全沉浸在一段奋不顾身的爱恋之中。二十三岁的川岛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与孙斐君之间来之不易的幸福。他无意于用言语隐晦地表达他对社会、时代的关注,他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文艺青年。

1919年10月,川岛从山西大学转学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他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因其思想进步,品学兼优,被北京学生联合会推选为代表,到南方各省市宣传抗日救国。1920年冬天,川岛在北京西交民巷表姐陶玄家偶遇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孙斐君。这个比川岛长四岁的黑龙江姑娘孙斐君,与庐隐、许广平、石评梅、苏雪林等是同窗好友,当时她担任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代表和女学界联合会主席,他们俩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中独立自强的新女性,一个是积极革命的文艺青年,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河。1923年12月13日鲁迅寄给川岛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并在书的扉页写下了“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暂时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川岛让鲁迅也特别关注。1924年4月28日川岛与孙斐君结为夫妻。他的革命理想已然在“情人的拥抱里”变得暗淡了。代替慷慨革命话语的是句句情话。他的情话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形式。“真个当我们开始行路时那残缺的月还没有挂在空中咧——也许被乌云遮蔽了”,“真个当”好似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一般。还有一声声“亲爱的”“求求你”,都在表达着作者对妻子真挚热烈的爱慕之情。“好歹抱的我紧点”,“上帝呀!你能容我祈祷吗?我不是不能祷告,但是我该怎样的祈祷呢?”这些话语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男子的柔软内心。这些对内心赤裸的表达是一种毫无顾忌地解剖,也是一次坦荡的心灵之旅。他的口语化表达,使得这种心理刻画生动真实,彰显出一个五四新青年对自由爱恋的追求。

《月夜》传达出了川岛对两性精神之爱的赞美。他的私人化表达没有郁达夫式的令人心寒,也没有丁玲笔下男青年在爱情与革命中的矛盾纠结,反倒颇具徐志摩般的浪漫气息。川岛为何抛却革命的思想重担与国家层面的忧虑,将《月夜》作为自己对爱情的献礼呢?他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心境:“我正如契诃夫所描写的‘戚施’一样,很喜欢评论一切,特别是在酒后,人要不说我发狂,或者我也可以得到‘愤世嫉俗之流’的荣誉。我也觉到对于现在社会下针砭,下药石,正是应作的工作,然而经验害了我,所以在近几年内倘若我能担保我不至于发疯,我便可担保我决不和人来讨论什么定则,或者贡献什么主张。这样,我便把‘惘然’或‘非惘然’延续下去了,虽然我是可怜的连动我的人也没有,自己却想到该藏在鞘里,若能造成一把铅刀也好。不过我并不奢望有新格般的成就,愿意照样是一个傻川岛;伊是爱这样一个傻川岛的。”川岛的此番解释,显示出了在特殊时代一个青年内心的彷徨与矛盾。此时的川岛初涉文坛,他对自己的认识与定位是清醒的。后来,川岛成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在鲁迅与周作人等文坛大将的提携下,很快成为《语丝》的干将。

二、“真”之雅境

《月夜》的“雅”,更大程度上展示出了作品的审美特征,是川岛对中国古典文化、现代观念的尝试。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月亮,月成为营造浪漫氛围的主要意象。《月夜》一文中被深蓝的云雾遮挡的残缺之月,《莺歌儿》中槐树上银色的月光,还有池畔上空半圆的月,《乐园中一日》里在澄清的月下散步,《刹那间的起伏》中窗帘下窥月,这都表现出了作者的诗性气质。这正体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中月的美学意义。作者用月寄托对恋人的爱慕与思念,对月抒怀。残月在作者眼中虽不完美,但是却象征着一种宇宙自然常态。他笔下的情人相会也被安排在花前月下,这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不竭探索。温柔羞涩的女子,痴情敏感的男子,这些人物性格中都颇具古典气质。

“狂风和黑暗,便倍增了我们的勇气”,“横暴的风虽夹着沙泥来防止我们的开口,我们却仍是不断的说,且话句的数目比步履的数目要多”,这些风、黑暗与沙泥,都象征着二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道路上的流言嘲弄。为了表达对封建桎梏的不满,川岛支持孙斐君剪去了长发髻。这种大胆的举动,引起了同学们与社会上的议论与非难,川岛却坦然处之,并坚定地劝孙斐君辞掉女一中的教师职务。这次剪发风波给二人带来很大的困扰,然而任何流言蜚语都不能阻止他们追求的步伐。正如王瑶指出,《月夜》“是五四时期冲出封建牢笼的新一代青年对纯真爱情大胆追求的真实写照”④。川岛推崇平等自主的现代婚姻观念,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他对于爱情的感悟都体现在了《月夜》中。《莺歌儿》中采用童话的形式讲述了莺歌儿照顾生病中的莺姊儿。莺歌儿的左翅膀下有个“爱”字,莺姊儿的右翅膀下也有个“爱”字,宣扬了一种平等的爱情观。在与恋人分离之后,“我”喊出了“谁要能立时把伊请到我面前,我可以拿血去酬谢他;现在只想:谁要能安慰她,并且不让伊受我现在这样的苦痛,我就要用泪去洗掉他脚上的尘埃,用头发为他擦干,还给他抹上香膏”。在爱情面前,“我”变得谦卑,放下尊严。有时候,他在伊面前会经常不自主地低下头来,甚至愿意终身向伊顶礼膜拜,显然,伊已经成为了“我”心中的女神。他对自由恋爱,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是“五四”时代精神赋予每个青年表达意志的权利。

《月夜》的俗与雅,是作者对生活与艺术的真实感悟。他的真诚喊出了对爱情忠贞的誓言,也是对“五四”新文化思想的有力回应。

①川岛:《月夜》,北大新潮出版社1926年版。

③王景科:《中国散文创作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④川岛:《川岛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杨佳,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化批评。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文系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川岛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编号:G14020,指导教师:南志刚、刘华

猜你喜欢
恋人散文鲁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鲁迅,好可爱一爹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影子恋人
孔乙己
卡萨布兰卡——我的白色“恋人”
阿迅一族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
恋人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