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云[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221000]
艺术伦理选择在劳伦斯作品中的渗透
⊙王肖云[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221000]
“艺术伦理选择”指的是作家从其艺术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出发,进行的伦理选择及其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的伦理旨归。劳伦斯作为一名作家在其特定的环境中,时代氛围思潮与自身对道德伦理的理解上产生了自己的艺术伦理选择,并将之渗透在作品中,形成了作者独特的价值体现。对两性关系的和谐追求,对“血性意识”的崇拜,对机械文明的鞭笞和对自然生态的喜好与赞美等都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形成了劳伦斯独特的写作伦理趋势,更为人性化与时代感。
劳伦斯 伦理 两性 血性意识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从1910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起,就在其作品中渗透了自己的伦理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艺术伦理选择。1913年出版的《儿子与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从母亲影响儿子的循环中作者对伦理的追求更为明显。1915年劳伦斯最优秀的作品《虹》通过三代女人不同的命运抗争与追求,乃至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结局都深深地刻上了劳伦斯对伦理的理解与倾向。1920年的《恋爱中的女人》中厄秀拉和古德伦姐妹对伯金和杰拉尔德的最终选择,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生命力都体现了劳伦斯对生命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方向,对伦理的价值选择有着个人的主观性与认知。1926年《羽蛇》的出版,作者的世界观更为明显地趋向“血性意识”。他在给朋友恩尼斯特·柯林斯的一封信中表达了他的“血性意识”:“我最伟大的宗教就是对血,对肉体的信仰,我认为这些比理智更有智慧。我们的脑子里的思想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响应我们的血的呼唤,直截了当的响应,毫不掺杂头脑、道德或其他什么无聊的干扰。”1928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一出世就备受争议的与整个传统伦理观颠覆的“色情”之作,代表了他对整个机械时代的反抗,对虽然繁荣却建立在剥削、压迫、苦难基础上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反叛,从道德伦理、自然生态的角度进行赞美。
合乎伦理是身处每个时代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但是为了表达对特定时代的不满与释放被压抑的人性,作家在特定的时代下有特定的描写手法。劳伦斯出生于英国机械文明极速发展的时代,处于巅峰却即将下落的时代,这必然导致一系列难以避免的社会矛盾,这种压抑若无从释放则会引发巨大的动乱。劳伦斯为了缓解心中对社会状况的厌恶与不满,借助自己对世界的不同侧面的思考,将解救方法寄托于建立和谐的灵肉合一的两性关系上。且不管这种方法有何不足与片面,但体现了作者唤醒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基本认知的理想与渴求,是值得肯定的。伦理在这里被寄予了作者的价值观念,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夫妻、恋人之间,而大量地被表现于情人、婚外情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被作者的艺术伦理观所颠覆,借以表达其对两性关系和谐的追求,对压抑人性的传统的批判。
《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与格特鲁德的阶级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人生态度不同,这些都使二者的结合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面纱,达到和谐的两性关系更是遥不可及,传统的伦理在这里给劳伦斯为了达到自己的艺术伦理追求开了一个缺口。劳伦斯为了自己的伦理选择,对自然大肆赞扬,对“月光”“百合花”“马”等生命力强的歌颂蕴含了深刻的意蕴。对机械文明大肆鞭笞,对“黑暗”“煤矿”等意象同样进行了象征性的隐喻。莫瑞尔太太对儿子威廉与保罗的占有欲,保罗对母亲的依恋都是作者对机械文明压抑人性产生变异的描写,这种变异的伦理是对“英国之死”中纠结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挫败感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幻灭。《虹》中三代人的不同选择而产生的不同结局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文化伦理思想。莉迪亚是朴素和谐的性爱婚姻关系代表,安娜处在征服反抗而妥协陷于生育热潮中的自我意识相互征服的婚姻中,厄秀拉作为最新时代的女性,身上自然体现了两代女性所没有的现代意识。她受过教育,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不盲从别人的生活,坚持自己的选择。斯克里本斯基是她的初恋,但刚开始的热情逐渐淡化之后,她逐渐看到了他的强权主义,不允许她的个人意志存在。老师英勒小姐促使她对知识,勇敢地追求,但是她很快意识到英勒小姐散发出来的对传统伦理价值的追求无法跟随她的叛逆步伐。厄秀拉勇敢、果断,劳伦斯的自我伦理思想也被很好地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劳伦斯自身体弱多病,经常与病痛做斗争,在他的思想里,不屈的意志加上强健的体魄才是他心目中伦理选择的完人。“血性意识”是劳伦斯提出的理性认识可以压抑人的本能,这个理论也是劳伦斯伦理观的基础。劳伦斯将目光投注于理性认识对于人的本能操纵上。对理性意识与本能意识之间的矛盾,劳伦斯说:“先前的人理性太弱、心太野,无法控制肉体和肉体的官能。一想到肉体就会胡乱激动,人反倒为肉体冲动所控制,可如今却不再这样了。文化与文明叫我们把说和做、思与行分开来。我们都知道,行为并非要追随思想。事实上,思与行、说与做是两回事,我们过的是一种分裂的生活。”这说明劳伦斯认为理性与本能应处于平衡的状态,理性与本能太强都不利于生活的和谐。
《白孔雀》可以看作是劳伦斯“血性意识”思想的极好阐释。莱蒂是中产阶级,她与农家少年乔治相互吸引,但是出身于煤矿主家庭的莱斯利有钱有权,莱蒂最终选择了莱斯利,理性意识最终战胜了本能欲望。莱蒂最终生活得不幸福,体现了理性意识太强而对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劳伦斯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要战胜理性,需要用肉体来解救,需要真正的生命,需要和谐的两性关系来解救,使两性关系成为自由的和健康的。但这并非说明劳伦斯更倾向于本能的重要性,他寻求的是理性与本能的平衡,在平衡中探求生活的真谛。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查泰莱夫人与守林人梅勒斯最终私奔也是“血性意识”的体现。查泰莱夫人嫁给克勒福德后得到了荣誉、财富,但是却失去了本能的欲望。可以说她的婚姻使她获得了理性,却失去了本能的满足。梅勒斯作为一个地位低下的仆人,没有权势财富,但拥有健壮的体魄,使她获得了本能的满足。在象征自然的森林中,查泰莱夫人与梅勒斯的次次结合使本能欲望了战胜了理性,有了爱的结晶且决定私奔。这里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平衡,幸福是查泰莱夫人的追求,跟随梅勒斯既是理性的追求,也是遵循自身本能的声音。本能超越理智,本就是“血性意识”的内涵,通过查泰莱夫人的选择,最终达到了对“血性意识”的超越,实现了本能与理性的平衡。
劳伦斯处于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人们身处资本家当道,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受压迫时期,劳伦斯亲眼看到自己的家乡伊斯特伍德从宁静和谐的小镇变成了机械文明下的生产之地。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对家乡人们身体的伤害,对原有阶层的重新划分等等都对身处其中的劳伦斯产生了影响。对机械文明异化人性的反抗,对自然生态的追求与向往深深地渗透在劳伦斯的作品中,体现出他的伦理思想。在他的创作中,伦理思想贯穿着始终,从1913年开始创作到生命终结,他用不断增长的经验补充着他的伦理观。
早期《白孔雀》中以莱斯利为代表的煤矿主被莱蒂选择是理性的象征,以乔治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与莱蒂互相吸引是本能的象征。但莱蒂最终选择了理性,而放弃了本能,劳伦斯在早期作品中的这种伦理观的体现是将女性置于男权之下,在压抑之下进行选择,无法显示出女性的自主,是机械文明下对男性强大操控能力的屈服与女性柔弱体质的真实刻画。后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以克勒福德侯爵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机械文明是无能的,失去“性”能力的不完全的人,以梅勒斯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原始欲望是强有力的征服者,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欲望。查泰莱夫人选择了自然生态下的梅勒斯而不顾拥有财富权势却无法满足自己欲望的克勒福德侯爵,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超越,劳伦斯的伦理观已经上升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高度的自我实现。这是对新时代女性勇于追求自我的一种更深的理解。
《羽蛇》中劳伦斯的伦理思想更趋于神秘主义。墨西哥原始的自然主义没有机械文明的侵害而更显原生态与神秘。以凯特对欧文等装腔作势、内心空虚的白种“文明人”的蔑视,及最终嫁给西比阿诺而定居美洲,来说明劳伦斯对自然原始文明的热爱与赞美,对不受机械文明污染的美洲大陆的憧憬与向往,对原始信仰的崇拜与不可侵犯。凯特四十岁时来到神秘的墨西哥,见到血腥的斗牛场面,感到观众口中欢呼的英雄只是一群无知的小丑,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对生命的戕害,反对自以为是高贵动物的人类,却主张平等、和谐的与动物之间的共处。这也体现了劳伦斯的伦理思想,追求的是平等、和谐。
劳伦斯的小说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他的伦理思想,他的两性观、“血性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在追求平衡的基础上的。他主张以精神与肉体一体的满足来求得机械文明社会下人性的解脱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片面性,但他改造自我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思想却具有重大意义。他在小说中进行了他的艺术伦理选择,从初期对女性观的偏颇到后来支持女性的独立等等都是趋于进步完善的。他的作品中所渗透的伦理思想很具有研究意义,每部作品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1]闫春晓.变形的耶稣:从《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看劳伦斯的宗教观嬗变[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2).
[2]闫丽华.谈《儿子与情人》中的人性异化[J].科技信息,2010(14).
[3]赵秋棉.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伦理学批评[J].衡水学院学报,2011(2).
[4]颜志伟.试论《白孔雀》的伦理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6.
[5]李静.析劳伦斯《羽蛇》中的生态思想[J].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30):3.
作者:王肖云,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编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