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冬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21000)
观复求索
——匠人精神之于当代设计的意义
史小冬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21000)
《考工记》里对“匠人”有这样的描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六材既具,巧者和之”,这里的“巧者”,就指匠人。在古代,技、艺不分,匠人既是设计者又是生产者,在造物中不断地将“知”与“智”,“述之”“守之”,经过千万次地反复,不断地创新、发展、延续、传承。“匠人精神”的“述”与“守”显现为匠人其“艺”其“诚”:“其艺”指技艺,匠人在劳作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的浓缩,有别于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它承载着浓烈的情感、传达着手工的温度;“其诚”则是“匠人精神”的核心,也正是“匠人之道”,是匠人的探索、实践、坚持不懈正是贯穿其间的“气”,亦是其真诚的钻研之心、赤诚的求精之魂。
匠人;“匠人精神”
柳宗悦先生曾经说过:“手与机器根本的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手工时代的匠人靠经验、情感去创作,他们既是设计师又是工匠,手是最得力的工具,作品是“心动”的轨迹。经过不断地造物与千万次地反复才能磨练出“技”,又反复锤炼、摸索才能使“技”出神入化,刻苦生成“器”,凝结提炼“道”。“无其器则无其道”,而“技”则是穿梭于其间的“桥梁”,匠人的探索、实践、坚持不懈正是贯穿其间的“气”,这也正是“匠人之道”。
当人们在使用工业化产品中获得巨大满足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怀念传统的那种与手工艺的专注和精湛的制造技术,他们用手艺将材料的灵魂释放出来,令人过目不忘。其实这就是匠人精神的体现,也是当代设计需要传承的精神。现代社会,“匠人精神”相对于过去正在流失。很多老一代的工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工厂里,老师傅对徒弟的“传、帮、带”,对很多细节问题作深入讨论与研究。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种匠人精神过时了,更多的是机械化的制造,以及按部就班的工作。机械时代人们的观念随着手工艺品的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而改变,那些陪伴人们淌过历史长河的传统手工艺渐渐退出人类的文明进程,取而代之的机械化生产创造了劳动效率的奇迹,然而这对人性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漠视——人被机器所劫持。相对于充满神奇力量的机器而言, 手的能力极其有限, 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因为机器的高效而淡忘传统手工艺的神奇魅力。在我们充分利用便利与快捷的工业产品之时, 也会对它的冷峻与粗粝感到厌恶,怀念手工艺品的温情和精致。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不仅只有归根双手是社会人的情感需求,手工艺人身上不厌其烦、不惜代价的“匠人精神”在沸反盈天的当今社会也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笔者认为“匠人精神”是“匠人”对“无愧于自己手艺”的那份坚持,他们真诚的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珍惜他们手艺,对于作品的各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为了做到“无愧”,毕生都是修行的过程。这种精神曾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人生意识与工作态度,而现在也逐渐离人们远去,人们一味的追求效率,越来越适应“快餐式”生活,专心、专业的专注于事业的人越来越少。匠人精神在中国制造业中的缺失,导致难以产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而极富民族情感的传统手工艺也在经济大浪潮的涤荡中退却了“流光溢彩”的光华。云南贵州雷龙山的集市上出售的苗族刺绣失去了原有的生动多样的样式与面貌,刺绣能手的创意被统一印发的刺绣纸样规定、约束,变身为批量生产的产品,虽出自手工却已与手工的灵动多变相聚甚远。如此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当然,在浮躁的大环境下,也有一些艺术家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理想国 ,为了守住心灵的净土免于侵扰,希望通过作品致敬匠心、坚守匠魂。杭州余杭当代设计中心的融设计工作室,就是一次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将正在消失的手工艺重新进行现代思考,将它融入当代设计,通过手工艺和众多现代生活用品跨界,让更多的手工艺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并从中从中找到城市文化创新的未来。设计团体由一众年轻设计师组成,取名为“融”,意为融化和融合,正体现了中国式的思维哲学,他们期望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通过“rong”的方式“溶”而化之,“溶”而解之,继而“融”而合之,最终“熔”而铸之。它的设计师致力于“传统的未来”这一个发掘传统记忆的项目,花费两年的时间走访了余杭地区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与传统工匠一起工作,研究传统手工艺和其制作材料。传统手工艺的随性温暖与现代设计冷静的思考方式发生碰撞,让“融”的系列作品显得可亲。其中,设计师张雷最有代表性,为了探索余杭纸伞的未来,纸椅作品《飘》应运而生,它是改良了制伞的传统手工艺后的衍生产品。“飘”是用安徽泾县手工制作的宣纸糊的一把纸椅,利用了宣纸细腻的质感和韧性,使其提供了实木同样的支持力。糊纸由设计师和余杭糊伞师傅一起完成,他们把皮宣纸糊上天然胶水,一层层叠加糊在椅子上,椅背边缘露出的每一张宣纸边都自然地卷曲,这样的小细节让每一张椅子都变得独一无二,体现每件手工艺品的无可复制。在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上,张雷走得很踏实,他研究自然材质,研究手工艺,衍生出新的材料,再被应用到当代设计中去,这一系列的方式,称之为“基础创新”。张雷设计的产生,不是参考国内外的设计资料,而是源于他本身的生活方式。张雷他所追求真实的设计是:“设计的起点是你如何活着,设计的重点还是你如何活着。”这正是匠人精神的当代映射——尊重传统,但颠覆传统。
寻溯融团队所做的一切,皆出于“不忍”:不忍看到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手工艺被所谓的现代化浪潮毁于一旦,不忍看到乡村分崩离析、人去地荒……昔日堆满杂物的余杭宅居因为手艺人的入驻而再现生机,扶起了被暴风吹倒的金黄稻穗,收获了一次饱满充盈的历史,于砺砺尘路创建自己的乌托邦。
对于现代设计来说,充分认识匠人精神对造物的影响,从匠人精神的角度审视当下的设计教育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有利于我们总结传统思想与造物的关系,加速外来设计思想的本土化、民族化进程,完成传统造物思想的现代化,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代设计创想。总之,有目的的研究、借鉴匠人精神中对当代设计有益的元素,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前设计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拓展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丰富我们应对困难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在不断吸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借鉴各种先进的经验,才能使中国当代设计走得更快,飞得更高,更有风格、更具特色。笔者认为,坚守匠心其实是选择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方式,希望手工艺不会因机器时代的冲击而消失,也不会夺回工业生产本身已得到的地位,因为在当下它的作用已经从原来的“实用艺术”变成了如今有治愈作用的“心灵艺术”,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与认识手工艺,感动于手工艺所带来的愉悦和欣喜。而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更应该从真实的生活体会中走来,不夸大其词、好高骛远,而是踏实的让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真诚的雕琢,创作出有血有肉的艺术生命。
[1][日]柳宗悦,张鲁译.日本手工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 李超德 .中国设计呼唤匠人精神[J].美术观察,2013(2).
[4] 黄河.拾回匠人精神[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