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桐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66100)
诗性的沉思
——论曹文轩九十年代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赵晓桐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66100)
曹文轩的古典主义作品并不缺乏“深刻”,与现代形态小说不同,曹文轩将其现代意识微妙地隐蔽在古典诗意的地表之下。本文以曹文轩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为例,以显隐相互构成的理论主张为切入点,分析小说现代意识的诗性呈现与创作中美感与思想的优美平衡。
曹文轩;古典主义;美感;现代意识
“我在理性上是个现代主义者,而在情感与美学趣味上却是个古典主义者”1,曹文轩如是说。作为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2”,与现代形态小说不同,曹文轩小说的特色是采用隐蔽的方式去呈现现实,将现代意识“自然而然地3”隐蔽在古典诗意的地表之下,以微妙的笔触赋予读者以美感与思想的双重力量。事实上,曹文轩的作品并不缺乏“深刻”,其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延续八十年代古典美感的同时,现代理性的意蕴亦是明显增加。“显隐说”是西方美学领域的理论成果,该理论从显隐相互构成的角度对文艺作品中的审美价值给予肯定。在该美学理论的启发下,本文拟以曹文轩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为例,借以分析小说中现代意识的诗性呈现,从而探讨美感与思想的优美平衡。
曹文轩是一位具有诗性的小说家,然而,在这个“混乱的”4的时代,诗性的“美”几乎成了矫情的代名词,古典主义的美感写作往往被人们打上思想质地浅薄的标签。实际上,作品思想的深刻或浅薄与文学形态并无直接的关联,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古典主义小说亦进行着多维度的深层关照。在现代形态小说那里,“文字的地表”所显现给读者的往往是厕所、鼻涕、浓痰等粗鄙之物象,而在曹文轩的古典形态小说那里,显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古典的温馨与温暖”。现代意识并不是现代形态小说的“专利”。“曹文轩一直都在以一位现代主义者的哲学观转化着古典主义的美学观5”,在曹文轩笔下,现代意识以“隐蔽”的方式诗意的存在着。“我不是不写恶,但我没有仅仅看到恶,我也把恨写到极致了,但我同时看到了爱和善的东西6”,可以说,“隐蔽”构成了曹文轩古典主义小说现代意识的存在方式。
曹文轩对水有着别样的情怀,“水养育着我的灵魂,也养育着我的文字7”,在其看来,诗性即水性,他以净洁的文字建造了一座“水边的文字屋”,在这个温润的世界里,古典诗意的美感处处可见,无论是《草房子》中“清纯而柔和”的纸月,《红瓦》中“声音很细很轻又很纯净”的陶卉,还是油麻地的“草房”“红瓦”“柿子树”……,皆显现着曹文轩对古典主义审美情趣的追求。从“显隐说”的美学视角来看,美和善是曹文轩小说所乐于显现给世人的那一面,而隐蔽于已显现的“美”背后的理性关怀与美的“在场者”是同样具体的东西,只是隐蔽在背后没有出场而已。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曹文轩不但建有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而且以其独特的美感写作实实在在地沉思着现代人的精神境遇。在曹文轩那里,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形式,“它的特色就是采用隐蔽的方式去呈示现实”8。换言之,曹文轩以古典主义式的“隐蔽的手法”,“同样思考着‘恶’‘荒谬’‘欲望’等现代主义作家们思考的问题9”。
海德格尔一再申言,宁要保持着黑暗的光明,不要单纯的一片光明,一千个太阳是缺乏诗意的。曹文轩的古典主义小说所显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单纯的一片光明”,在诗意的地表之下,曹文轩以一颗悲悯之心,以隐蔽的方式思考着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我有强烈的现实精神,但我不愿落入现实的滚滚风尘中。在我的灵魂中,有飞翔的一面10”,曹文轩的骨子里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气息。作为一位具有敏锐生命感受力的古典主义小说家,与现代形态小说不同,面对现实世界的扭曲与人类灵魂的瑕疵,曹文轩的选择是让那些东西在美的面前转换——要么转换,要么灭亡。就曹文轩九十年代的古典主义小说创作而言,若要于显现的古典美感中见出隐蔽着的现代意识,恐怕就必需考察一下其中的“微妙”描写了。换言之,“微妙”就是我们得以体察曹文轩小说现代意识的“裂缝”。曹文轩坦言,“我写人性,甚至是写一切,只想紧紧咬住一个单词:微妙”。11可以说,曹文轩以写微妙的方式为其现代意识营造了一个敞开的空间,在那里,不止有真与善,也有沉沦,有荒诞,有异化,有孤独。
曹文轩曾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人性就是暗河。汹涌于地下的暗河是一直相通的,虽然地表是村庄,或者城市。”12曹文轩的小说正是于人性的微妙中体恤着现代人漂泊无依的心灵。《红瓦》中的乔桉似乎生来便要陷入沉沦的漩涡,作为祖父与母亲的私生子,他从出生时起便注定要承受世人鄙夷的目光。乔桉的命运印证着萨特的名言“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别人。”长期的“地狱”生活在其心中沉积了太多“怨毒”。可是通篇读罢,我们在那哀怨荒凉的笛声中却再难对其扭曲的人性投以纯粹唾弃的目光。曹文轩以微妙的心理描写将乔桉怨恨背后的自卑与无助展现给了我们。实际上,人只要存在,便难逃沉沦。只是如果说常人尚可在自由与沉沦之间摇摆抉择的话,那么乔桉的沉沦则是无法逃避的命运。在这一点上,曹文轩显现出了稀有的残忍。
曹文轩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13”曹文轩的小说中并不乏现代意识,他正视人的卑微人性以及平庸生活,但绝不以牺牲古典主义的高贵美感为代价。与现代形态小说以将人性推至丑陋、卑鄙甚至动物性来见出思想的深刻不同,曹文轩以人性中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的变化将人们引入其现代意识的思想空间。恰如曹文轩所说,“我将理性沉在底下,上面看不到痕迹”14,曹文轩以写“微妙”的方式接通了古典主义的美感空间与现代意识的理性空间。
曹文轩说:“我的所有的写作,都当向诗性靠拢。那里才是我的港湾,我的城堡。15”作为一位风格鲜明的古典主义小说家,曹文轩没有盲目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潮流,他更欣赏的是十八、十九世纪文学中的优美平衡,“那时的文学是由深刻的思想、审美、悲悯等诸多维度共同组成的。16”在现代形态小说日益远离审美价值,而趋向认识价值的当代文坛,曹文轩的古典主义写作所追求的正是美感与思想的“优美平衡”。
在美学观上,曹文轩是个坚定的古典主义者,在其看来,注重审丑的现代形态小说不但不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庇护,反而会使现代人的心境变得更加荒凉。曹文轩无法接受现代形态小说对人性所采取的刻薄态度,他将现实比喻为“花瓶”和“痰盂”,曹文轩坦言,“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17,与集丑陋、粗鄙于一身的“痰盂”相比,曹文轩更乐于显现给读者的是美的“花瓶”。曹文轩欣赏“花瓶”、写美,并不等于无视“痰盂”。曹文轩说,“痛苦要写,但要以一种优美的方式。18”“痰盂”作为现实世界中不可忽略的一面,被曹文轩以优美的方式隐蔽在了诗意的地表之下。曹文轩是一位具有古典品格的现代主义者,如果说他的古典主义美感是经过现代性转化的美感,我们不妨说对于现代形态小说中涌现的现代意识,曹文轩也进行了古典主义的转化与表现,从而于“微妙”的书写中为其现代意识营造了一个敞开的思想空间。
张世英老先生认为,文艺作品的任务不再是写典型,“而是要求通过在场的东西显现不在场的东西,从显中看出隐。19”在文艺作品中,显现与隐蔽具有共时性,二者不可剥离。如果说小说是一种以隐蔽的方式呈现现实的精神形式,那么不妨说正是于作家在显现之物与隐蔽之物二者之间的摇摆抉择中生成了不同的小说风格。曹文轩认为,“小说应当有一种格调20”,“我们不能为了达到那种所谓的深刻,非要将我们笔下的人物搞得腌臜不堪,面目狰狞,一个个都很猥琐。21”很显然,现代形态小说的大多选择是以丑陋之意象与行为的显现来呈现其现代意识,而曹文轩则是以诗意之美的显现来表达其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理性关怀。小说意义的生成是一个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去蔽或敞亮的过程正是“显隐相互构成”的过程也即小说意义生成的过程。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就小说意义生成的过程而言,曹文轩对现代意识的诗性隐蔽与现代形态小说以丑恶见深刻的现代性写作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读者可以在美感与思想的优美平衡中获得美与思想的合力救赎。曹文轩在谈到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时说,“无非是给成人写的作品,可以无话不说,色情、暴力,都可以写,但你一旦想到你的读者是孩子,就需要搁置,需要遮蔽。22”除了水对曹文轩审美情趣的影响之外,对儿童读者心灵与情感的体恤也是促成曹文轩对其现代意识进行诗性隐蔽的重要原因。
如上,从显隐相互构成的角度出发,曹文轩的古典主义小说并不乏深度的理性思维,他以深邃的目光和微妙的笔触平衡着美感与思想的显现与隐蔽,在现代意识的诗性隐蔽中使文学真正成为“漂泊者的港湾,荒漠旅人的绿洲”。
注释:
1.17.曹文轩.红瓦·永远的古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p590.
2.9.10.曹文轩,徐妍.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J].中国儿童文化,2004(00):p167~173.
3.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p204.
4.曹文轩《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粤海风》,2006(3).
5.徐妍.曹文轩小说的叙述美学:单纯形式下的复杂美感——以长篇小说细米为个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p69~74.
6.舒晋瑜.曹文轩:细腻是文学的重要品质[EB/O L].中华读书报.2005-03-30.
7.15.17.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p361~377.
8.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p207.
11.21.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p462~469.
12.22.陈香.曹文轩:写作<草房子>的前前后后[[EB/OL]].中华读书报.2010-01-29.
13.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p275.
14.刘伟见.悲悯情怀是文学存在的理由——访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J].中国读书评论,1999(10):p44~45.
16.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p4.
18.20.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p495.
19.张世英.艺术哲学的新方向[J].文艺研究,1999(4):p74~81.
赵晓桐(1990— ),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