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655011)
佤族是一个神秘而古老 的民族,人们“每事必歌,每歌必舞”,能歌善舞,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世界,具有极其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佤族歌舞热情奔放、古朴粗狂、刚健豪爽、韧性悠长,形成了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人们之所以认识佤族,常常是从佤族舞蹈开始的。
地域性指的是一个民族长期聚居生息的空间条件,这种地域性深深影响着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等舞蹈文化现象,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带来的自然条件各异,各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就不尽相同。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佤民族,山地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粗狂、豪放、刚毅的性格,佤族的原始先民,主要以狩猎、采集野果为主要生活方式,在这样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决定了其身体体型、体质、形态的因素。马克思的艺术产生论劳动说说明劳动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佤族舞蹈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舞蹈,因此,佤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地域性。
万物有灵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普遍特性。人世间万物、山川、河流、动植物等,以及不为他们所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灵魂,这是佤族先民的观念所在。因此,人的灵魂是可以离开肉体的,并永远存在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在佤族舞蹈中,就反映了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继而让舞蹈赋予了难以捉摸的神秘感。佤族的镖牛舞最具盛名,在村寨中凡是较有影响、有威望的老人死去,都要镖牛祭祀,还要跳杵棒竹竿舞。据资料记载,镖牛舞有一套严格的祭祀仪式,“先在村中的平地上,平行放两根长竹竿,竹竿上横架着若干对杵棒,竹竿两边各蹲对等人数,蹲者双手各执杵端,用杵棒去敲击竹竿,再执杵棒相互对击。舞者在杵棒与竹竿分和的空隙中跳跃起舞,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节奏敲击声,或转身、或跨步,不断反复而舞”。所有的祭祀歌舞都是为了让灵魂得到归属,因为,佤族人认为灵魂是永远存在的,他们利用现实社会的一切资源让灵魂得到安慰。这种以歌舞祭奠的形式也可以减轻死者亲属的悲哀和痛苦。这些 原始、古朴而简单的信仰崇拜方式,揭示了佤族先民对血亲的敬仰和灵魂不死的观念结合起来,祈求祖先的灵魂能够庇佑自己的后代家族兴旺、无灾无难。这种具有神秘的祭拜方式,在佤族民间舞蹈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活动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表现,而创造这类舞蹈活动形式的民族群体所体现的性格,反映了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地域魅力。佤族祖先为了适应环境而制定下来的一整套民族的集体行为活动—习俗,它对提高本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古至今,佤族的习俗很多,例如:砍牛尾巴仪式,佤族砍牛尾巴是为了供养“鬼”“神”“灵魂”和祖先,请他们接受奉献,以祈求帮助摆脱自然界所带来的各种灾难,实现来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和村寨平安。砍牛尾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先由一人用力砍下牛尾巴,然后让全村群众抢着分割牛肉;一种是将牛拴在木桩上,参加抢牛的青壮年自愿结为两组,一组拉牛头和前肢,一组拉牛尾巴和后肢,同时两组人中又有数人争相剁砍牛腰,以便为本组多砍一些牛肉。第三种是全村寨的人分食一头整牛,祈愿保证村寨的安全和无灾祸的发生。不管是哪一种仪式,结束后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庆祝会,全村人要围篝火跳圈舞,二至数名歌手领唱,沿逆时针方向边歌边舞,并在高潮时,舞蹈的人群中经常不由自主地发出“啊”“哈”“嘿”的喊叫,以大声的呼叫助兴歌舞盛会。古朴、粗犷、健美、热情、豪放,动作有力,同时又带有一定的韧性,一代传一代,形成了佤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风格。这与佤族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产生活斗争中所形成的坚强、勇敢、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是 密不可分的。
载歌载舞,是佤族人民每逢节日庆典进行欢娱的形式,充分表达了佤族人民欢乐的喜悦心情,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过春节的时候,佤族人到大年初二这一天,要做“考敖窝”,即跳春节舞。在佤族村寨,一般“考敖窝”在下午4点开始,由主办“考敖窝”的人家先吹响芦笙,其舞队也随着节奏从主人家舞到村寨中的田间地头中,围在空旷广场中的松树边唱边跳,这时,全部参加“考敖窝”的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开始打歌。打歌时常由一人领唱,其他人随声吆喝合唱。穿红戴绿的男女老少,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高呼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常常达到了人声鼎沸,尘土飞扬的盛况。在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打歌”这种歌舞形式,但佤族的“考敖窝”与傈僳族的“阿尺目刮”一样,规模隆重,全村上下都要参加,如果哪一家不参加,来年哪一家的旱谷地里杂草就会多,如果哪一家拿出了干劲儿来“考敖窝”,来年哪一家的庄稼就会丰收,这种“打歌”形式的舞蹈风格,在娱乐性的基础上赋予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舞蹈是以人自身的形体动作为物质手段,通过表情、姿态和形体动作的有规律变化,以抒发人的内心感情的艺术。舞蹈通常离不开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显得更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使二者在表现情感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舞蹈语言,是指有节奏而富于变化、经过精心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姿态。舞蹈语言具有虚拟和想象的特点。在舞蹈语言中,我们自然能够体会到情感的洋溢,并且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丰富和补充那些舞台上难以展现的生活画面。当然,音乐在完善舞蹈语言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为前者服务的。
舞蹈偏重于表现和抒情,这就必然使得它带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优秀的舞蹈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能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欣赏鉴别能力,以提高审美情趣;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之更趋高尚。同时,也使人们得到积极的娱乐休息。应该说,这类舞蹈传达给人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较为间接和隐晦。
同音乐相比,舞蹈和雕塑都直接诉诸视觉,它们都在三维空间中得到表现,不同的是,一动一静。不能否认,舞蹈中的“亮相”是一种特定动作造型的短暂停顿,明显地具有雕塑意义。但是,舞蹈的本质更类似于音乐,因为它同样偏重于表现和抒情,而不是强调模拟和再现。音乐可以脱离舞蹈,而舞蹈通常不能离开音乐。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假如舞蹈失去了音乐伴奏,我们仍然可以视它为无声的音乐,因为舞蹈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性。
模仿的初始冲动,是佤族最初的舞蹈形式。佤族人对动物的不同姿态、人们生产劳动的情景的模仿,形成了其舞蹈动作的来源,经过一代又一代佤族人的 加工提炼、美化而成为现今我们看到的艺术水准极高的佤族舞蹈。舞蹈作为生命最热烈的本质律动,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发泄和释放人们的情绪,许多艺术评论家认为,舞蹈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世界的最高境界。在舞蹈中他们能普遍地感受到的最强烈的审美享受,无疑已被佤族人所发现。佤族人通过舞蹈来减轻或解除肉体上的疲劳,增加精神上的快感与欢愉,并通过舞蹈增加本民族内部的团结,加强同自然界与外来入侵者作斗争的坚定信念,展望未来美好生活,是其舞蹈的艺术升华再现。
在佤族的艺术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就是佤族的歌舞,可以说它是一种活动的图画。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格罗塞认为,只有“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里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最有力的表现”。我们真切地从舞蹈中感受到佤族的先民是怎样进行劳动生活,并展示了无数代佤族人的集体智慧。用经过组织加工过的美好形象,用形体语言带动有节奏的身体律动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透射出生活的艺术形象,是人们的生产活动过程在娱乐中、在艺术中的再现,这就是佤族的舞蹈。因此,佤族的舞蹈艺术起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是佤族人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喜悦心情的再现。他们能够用舞蹈的形式,逼真地模仿动物的动作再现生活,朴素的表现了艺术高于生活的审美原则。
艺术是精神的传承载体,歌和舞都是源于生命的需要,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在佤族人的世界里,任何事件都可以通过歌舞来释放和表达感情。当他们想要与神灵沟通的时候;当他们想要向心爱的姑娘倾诉思恋之情的时候;当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的时候;当一个老者与世长辞的时候,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歌和舞。在各种仪式、信仰中,佤族人已习惯于用歌与舞来倾诉和释放自己内心感受。因此,歌与舞便成了佤族人高于生命的精神活动。当他们载歌载舞的时候,便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与释放,撞开了人们禁闭于心底的情感闸门,让舞者、歌者、观众 的感情一起共鸣,实现三者最完美的沟通与交流,这便是佤族歌舞的精髓所在。
[1]张保华,王晓惠.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1.
[2]陈旺.丽浅谈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构成[J].大众文艺.
[3]赵岩社.佤族生活方式[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王有朋,陈卫东.佤族风情[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陶定功美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9.
[6]石磊.佤族审美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