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玲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541006)
《只争朝夕》中犹太人美国梦的破灭及其因素分析
刘小玲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541006)
美国犹太作家的《只争朝夕》讲述了一个已过中年的犹太美国人在纽约悲惨的一天的经历,揭露了美国梦对外来移民的误导和战后美国权欲的物质世界对移民的消极影响,以及体现出的美国文化与移民文化的冲突。
只争朝夕;威廉赫姆;犹太人;美国梦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出生于加拿大出生的,从小在魁北克的一个贫民窟长大。1924年,他追随父亲移民到美国。经过刻苦努力学习,他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后来就转到了西北大学,并获得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双学位。接着他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7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和国家艺术奖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等。
美国梦是20世界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大量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版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美国梦的内涵和意蕴。而犹太美国人的梦想是美国梦组成部分之一。许多犹太人来到美国寻找他们自己的美国梦。小说主人公威廉赫姆就是其中之一。
如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所言,贝娄的小说和主要人物,反映了他自己渴望超越战争,“不仅要克服贫民区条件也要克服贫民窟精神病。”小说主要描述的是一个犹太裔美国人威尔赫姆在纽约的一天活动。已过中年的威廉丢掉一直做了十年的工作,生活所迫,他特地去纽约找他作为医生的父亲,希望能得到父亲的精神安慰和经济援助,可是却遭到父亲无情的拒绝。为了跟自己的情人在一起,他想跟妻子玛格丽特离婚,可是妻子不同意,而且要他提供两个小孩的赡养费。更悲惨的是,他轻易相信特莫金医生的建议,把自己身上最后的700美金交给他投进猪肉市场,结果投资失败,特莫金携款潜逃了。
威廉赫姆深受美国梦的影响,他相信美国梦所推崇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一个好莱坞演员的是他追寻的第一个美国梦。某星探看到威廉大学时的照片,就推荐他去纽约试镜。于是,威廉放弃大学学业,只身一人去到纽约追寻明星梦。谁知道,试镜没有成功。导演告诉他,他的名字暴露了他犹太人的身份,必须要改名,为此,他给自己选了一个极富美国特色的名字——汤米,但是最后他也只能给人家跑龙套,出演一些不入流的小角色。就这样坚持了7年,威廉的第一个美国梦破灭了。由于生活所迫,威廉应聘进入一家专门生产家具的公司担任推销员,妄想通过这个职业来扭转自己的人生,可是现实是残酷,推销员只能让他勉强维持生计,最后还因为裙带关系,他被排挤掉了。梦想接二连三的破灭让威廉对生活特别绝望。这时候,投机家金泰姆出现了。他告诉威廉可以通过期货交易赚钱。猪油的价格受到政府的保护。这意味着猪油会再次上升。威廉认为这是救命的稻草。因此,他把仅有700块钱给了特莫金。最后,猪油市场经历了大幅下滑,特莫金携款潜逃了。
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世界二战期间,许多犹太人被屠杀。许多犹太人怀揣着跟其他种族的移民逃到美国追寻所谓的美国梦。战后,美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战争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者。整个社会渗透的财富和繁荣的气氛。唯物主义在全国迅速蔓延,人们变得更加贪婪和自恋的。美国梦变成了金钱的梦想和财富是成功的标志。这些精神和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对犹太移民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主人公威廉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本来他的追求都是错误的,而且他没有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认真去做一件事情。
2.文化因素的分析
大量犹太人移民到美国,就被贴上了异教徒的标签。本族文化会跟美国文化形成冲突。威廉出生在美国,从小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极力想融入美国文化。他没有认可自己的犹太传统文化,缺乏归属感。他总是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这是每个移民困惑的问题。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在威廉身上出现碰撞时,犹太文化就会让步于美国文化。放弃自己的文化对一个种族来说是最大的毁灭。主人公在追寻第一个梦想时,为了能一举成名,追求物质文化和自我价值,他改名换姓,急于摆脱他的犹太身份。众所周知,名字是犹太人身份的象征之一。威廉的父亲对儿子这一行为很失望,甚至觉得羞耻。
3.个人因素
威廉是一个悲剧性的梦想家。他把一半生命用来追寻他的梦想,但最终遭到彻底失败。他梦想的破灭不仅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个人的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他认为他能成为著名的好莱坞演员这一梦想只需要通过改变名字就可以实现。他认为自己可以一举成名,但他忽略了美国理想和犹太文化之间的冲突。他又非常喜欢名声和金钱。对他而言,名利就是上层阶级的象征。他觉得赚大钱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这种天真、幼稚而又浮夸的个性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美国梦描述了一种希望和信仰的态度,期待着人类的希望和愿望的实现。发展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美国梦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起初,美国梦代表了寻找自由和快乐,但现在,它已成为一个犹太美国人的错觉。索尔·贝娄的《只争朝夕》描述了犹太人美国梦的失败,并体现了美国文化和犹太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美国的民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想法,然而,事实是种族歧视仍然存在,不能被克服。主人公虽然承担如此巨大的困难,但他仍苦苦挣扎的自我立足点。他试图超越物化的生存状态和建立一个更人道的价值世界。小说以主人公在一个陌生人的葬礼上因触景生情而失声痛哭结束了。
[1]吴虹.存在于孤独,痛苦,死亡之后-评贝娄小说《只争朝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索尔.贝娄.只争朝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刘兮颖.受难意识与犹太伦理取向:索尔·贝娄小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车凤成.关于道德批评内涵的理解——从贝娄作品《只争朝夕》谈起[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刘小玲(1986-),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论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