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满堂灌和教学气氛沉闷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思考的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拨。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于引导,让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一、问题设计要凸显有效性
1.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前提。“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们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前提出发。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必须让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要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提问时能否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很重要,数学知识是个有机的整体,在知识或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提问时从这两方面入手,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和互通:比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是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作服务呢?重难点是什么?生活中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只有正确地搞清知识前后联系,才能找准提问切入点。
3.要重视问题的呈现形式。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若过于琐碎,学生的思考空间狭小而且放不开,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跨度过小,学生思考空间过窄,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受到限制,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分析问题的呈现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问题“粗”一些,“放”一些,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些,获得尽可能多和创新的答案。学生对开放性问题强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讲解要追求有效性
1.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预设讲解。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现实中的经验也可能让他们形成许多朴素认识,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我们在课前要研究学情(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真实的教育起点。
2.抓住讲解时机,发挥讲解作用。新教材具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特点,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考虑清楚,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哪些知识需要讲解。当教材难度超过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时,老师的讲解,能保证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老师的讲解能让学生以一致的步伐进入下一轮学习。
3.掌握讲解技巧,实现讲解效能。
①语言要有艺术性。数学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更是准确表达数学、感受数学、应用数学的特殊符号。语言要流畅、准确、生动;要善于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②讲解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听得明白、清楚。这就要求老师课前必须根据讲解内容的难易和相承关系,安排讲解先后顺序:既做到结构合理又做到框架分明,从而避免教师因思维混乱导致讲授无序、空泛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③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中,学生虽是“学”的主体,但如能让他们偶尔也成为“教”的主体,可在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缩短“教”和“学”之间的距离。所以,课堂上老师还应适当留一些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充分发挥“讲解”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会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
三、课堂评价需提高有效性
现在的课堂缺少的不是对学生的肯定,到处可以听到“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会动脑筋”之类的“赏识”评价,但我们更需要考虑这些评价语实际的作用!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我们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时,我们要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我们应委婉地指正。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究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性,做好一个引导者角色,充分研读文本,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淮安市安澜路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