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文忠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勾文忠中医个体诊所,辽宁营口115107)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勾文忠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勾文忠中医个体诊所,辽宁营口115107)
目的 探讨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体会。方法 将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该所中医科收治的8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疗和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5%(43/46)]明显高于对照组[73.5%(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医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过程中需清楚认识病因病机和基本病例因素,重视分型辨证论治,灵活组方用药,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合璧,采用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方法,在用药中注意顾护脾胃,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慢性病; 胆结石/中药疗法; 胆囊炎/中药疗法; 辩证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本所就诊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过B超检查确诊;结石直径小于1 cm。排除标准: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不愿配合治疗及不能获得随访者。所有入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0.5±6.8)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57~77岁,平均(61.2±6.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观察组 采用辨证论治疗。(1)肝郁气滞型:症见右上腹胀痛,餐后或进食油腻后加重;或兼见右肩背不适,胸闷胀,暖气频频,胃食欲减退,右上腹或胆囊区可有压痛,舌淡或淡暗,苔白或白腻,脉弦细。治以疏肝理气、止痛排石。方药组成:柴胡、枳实、厚朴、黄芩、香附、郁金、金钱草、海金砂、茵陈、虎杖、鸡内金、白芍药、
延胡索、川芎、甘草。脘腹痞闷,舌苔白腻者,加苍术、陈皮;口苦心烦甚者,加山栀子、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旋复花、代赭石。(2)肝胆湿热型:症见右胁下持续性胀痛或阵发性加重或绞痛时作,发热畏寒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或身目发黄,尿赤如茶,大便秘结,舌淡红或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以清胆利湿,通腑排石。选用自拟清胆利湿排石汤加减,方药组成:茵陈、虎杖、滑石、车前子、通草、柴胡、木香、黄芩、海金砂、鸡内金、金钱草、大黄、甘草。腑实便秘者,重用大黄;发热盛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3)气滞血淤型:症见右上腹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或口干漱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边有紫点或淤斑,脉弦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利胆排石。方选用自拟化淤排石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枳壳、延胡索、郁金、白芍、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甘草。若血瘀较甚加乳香、没药、丹参;结石重者海金砂、鸡内金、金钱草;加口苦心烦者,加黄连、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4)胆胃不和型:症见右胁胀满或胀痛,甚则胀痛牵引右肩背,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大便溏泄,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治以疏肝和胃,降浊排石。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组成: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海金砂、鸡内金、炙甘草。若胃中灼热疼痛者,加煅牡蛎、乌贼骨;痛甚者加郁金、川楝子;纳少纳呆者加焦三仙;大便稀溏甚者,加肉豆蔻、砂仁、茯苓。(5)肝肾阴虚型:症见右胁隐隐作痛,或伴灼热感,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或午后低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止痛、疏肝利胆排石。方用一贯煎加减。方药组成: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金铃子、海金砂、鸡内金、金钱草。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牡丹皮;灼痛者加赤芍、知母、天花粉;腰膝酸软甚者加桑寄生、怀牛膝、杜仲。
1.2.1.2 对照组 采用茴三硫治疗。具体方法:茴三硫片(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25 mg,每天3次,疗程4周。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右协胀痛、右上腹压痛、痛引肩背、进食油腻加重、口干、乏力等临床症状,参照《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对上述症状进行评分。
1.2.3 疗效评定[2]痊愈:月药后症状、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大于或等于95%;显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改善,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积分值减少小于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治疗前 治疗后46 34 11.24±2.13 10.97±2.02 4.25±1.18ab7.75±1.54a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1个月后观察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邪侵袭,或由皮毛、机腠而入,或直取中道,潜入募原,蕴结成毒,横犯肝胆,使肝失调达,胆失生发,引起胆汁运行不畅,瘀结于内,久而成石;或过食肥甘厚腻,脾胃亏虚而致湿热内生,湿热浸淫肝胆,则煎熬胆汁而成结石;或情志不舒致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利,胆汁淤滞,日久则变生结石;或痰浊、淤血、蛔虫内结于肝胆,导致使胆汁排泄不畅,凝结而为石[2]。上述因素可单独出现,也可多种因素联合为患。根据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可以看出,其基本病理因素是气滞、血瘀、湿热[3]。
一般情况下,该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症型为肝郁气滞和肝胆湿热[4]。作者在长期工作中认为该病可分为五型,即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胆胃不和型和肝肾阴虚型,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上述证型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存在,应根据临床症状、舌脉征象仔细辨别,不拘泥于某型某方,灵活用药,随症加减。本研究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提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显著。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在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可较容易确定中医证型,并且西医超声等检查手段也能明确诊断,此时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证都很清楚,因此,在中药组方治疗时可根据超声提供的结石大小形状适当调整排石的药物,以增强排石效果。而对于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常常在体检中发现,对这类患者在按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时往往遇到“无证可辨”的问题,此时应发挥西医辨病之长,然后中医再立法处方,可提高施治效果。另外,如果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突然出现胁痛加剧,但恶心呕吐、发热寒战,可先用西药解痉止痛、抗生素消炎,等症状缓解后再行中药辨证施治,如症状持续加重、血象升高,或胆囊穿孔,或出现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时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5]。此外,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临证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具有扩张胆总管括约肌、松弛胆道平滑肌、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及化石作用的药物,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整个病理过程就是邪正消长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在辨证的前提下,辨明邪正盛衰的程度,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另外,清肝利胆中药大多性味苦寒,疏肝理气方药多数属于辛散过燥之品,易伤脾胃,因此,临床在使用此种药物的同时加用顾护脾胃之品[5]。
总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势缠绵。肝气郁滞,胆失通降是该病基本病机,湿热、痰淤是其病理产物,在采取中医辨证论治时,应掌握病因病机,熟悉病理因素,重视分型辨证论治,灵活组方用药,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合璧,注重标本兼治,扶正祛邪,顾护脾胃,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1]曾一.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近况[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12-13.
[2]王伟,陈翰翰.胆石症的中医辨证用药探析[J].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14,43(5):21-22.
[3]刘德昌.浅谈胆囊炎胆石症的中医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9(21):116.
[4]祝石华.辨证治疗胆石症1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0,24(3):52-53.
[5]全宇春.邵冬珊辨治胁痛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3):27-28.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1.024
B
1009-5519(2015)21-3274-0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在祖国医学中尚无相应的病名,但按照其临床表现多属于“胁痛”、“肝胀”、“胆胀”、“腹痛”等范畴[1],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病情反复迁延、病势缠绵的特点。在治疗方面,虽然手术等现代医疗手段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切除胆囊,花费高,部分患者无法接受。然而长期以来,中医药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作者长期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2015-07-29)
勾文忠(1974-),男,辽宁营口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肝胆疾病方面的研究;E-mail:5045566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