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丽
汪丽,教师,现居安徽广德。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学生体会翠鸟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我精心地用课件准备有关翠鸟的图片。这样,在本课课堂教学中,有了直观手段作辅助,师生共同赏析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时,效果十分理想,学生精神十足,对翠鸟的外形、动作、特点了解颇深,朗读时喜爱之情也表露无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学进行到三十分钟左右的时候,学生思想上放松不少,班上出现了交头接耳的现象。离下课还有约十分钟左右,学习第四自然段应该绰绰有余,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翠鸟的住处,不是教学重难点,但也要让学生读一读,了解写了什么。
我环视全班,正在想着怎么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突然发现王勇打了个哈欠,手在桌下鼓捣,嘴里还嘀咕着什么。
对这个王勇,我是知道的,他是我班上平时上课精神最不能集中的学生,经常是一节课下来要提醒三四次,无论你是温和地提醒,还是严厉地批评,对他而言都像“耳旁风”——一会儿过后,他又要开小差了。我正准备点名批评他的时候,脑中灵光一闪,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英语老师在讲到外语的重要性时,这样教育学生:一只母老鼠带着几只小老鼠在草地里漫步,突然来了一只猫。小老鼠吓得全都躲了起来,只有母老鼠沉着冷静,没有躲开。眼看猫越走越近,小老鼠们非常害怕,就在这时,母老鼠学了一声狗叫,猫不知其中有诈,调头跑了。等猫跑远了,小老鼠一个个胆战心惊地走出来。等所有的小老鼠都到齐了,母老鼠才语重心长地教导小老鼠:“孩子们,掌握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啊!”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之后得到了感触和启迪,老师的教育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轻松自然而又回味无穷。
是啊,我怎么不能仿效一下呢?于是,我装作没看见,语调平缓、面露微笑地叫了他的名字:“王勇,我们刚刚学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大家可喜爱翠鸟了,你去捉一只翠鸟来让大家好好看看怎么样?”
他迷惑不解地站起来,手不停地摸着后脑勺,一副茫然的样子。我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又补了一句:“你可不要推辞啊。”
他朝教室窗外瞧了瞧,窗外没有树。“我到哪儿去捉啊?”他可怜巴巴的,刚才鼓捣的精神劲儿全没了,眉头也皱得挤在了一块。
同学们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顺势引导:“你看,慌了神吧,我们都知道了翠鸟可爱的外形和灵活机敏的动作,却不知道能从哪儿发现它,这多遗憾啊!”
有的同学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捧起书读起了第四自然段。
我接着说:“嗯,同学们赶紧先从第四自然段找,看看能从哪儿去发现翠鸟,知道后,告诉一下王勇吧。”
这下,大家全都明白了我卖的是什么“药”了,个个读起了第四自然段。两分钟后,还没等别人发言,王勇抢先说:“捉翠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又小,洞里面又深,谁有那么大本事啊!”
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美美地表扬了他。因为他说的正是第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我顺机用课件出示文字:“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呀!”让大家齐读这三小句。接着,我展示翠鸟住处的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感悟到了什么。同学们倒也聪明,有的说:“翠鸟的住处很隐蔽,很安全。”有的说:“翠鸟很会保护自己。”有的说:“翠鸟既然这么保护自己,看来我们要爱护它们,做它们的好朋友。”
王勇从窘境到茅塞顿开,同学们从迷惘到恍然大悟,与我的幽默提示是有联系的。
我问他:“刚才,我为什么非要请你去捉翠鸟给大家欣赏啊?”
他有点惭愧,不好意思地说:“刚才我在下面做小动作。”
我表扬他是个诚实的学生,又说:“学习了前三个自然段,大家有点疲劳了,怪老师没有准备一只活生生的翠鸟让大家一睹为快啊。”
同学们发出了会意的笑。
“王勇,在你的帮助下,大家读懂了第四自然段,知道了要做保护鸟类的好孩子,你功不可没啊。这一段告诉我们的就是‘翠鸟的住处’。”说完,我在黑板上认真地写下“第四自然段:翠鸟的住处”。
粉笔刚收工,悦耳的下课铃声响起。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幽默一把又如何?幽默之于生活,犹如青葱之于食物,虽然不是绝对必要的,但却能给生活起到点缀、美化与调剂作用。幽默之于教学,恰似催化剂之于化学反应,也如润滑油之于机器,能使教学过程更和谐、更流畅。但教学幽默除了具有一般可笑性外,更具有其特殊性,即具有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