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傅中山
党中央及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积极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内学生资助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各国学生资助制度的比较研究等,对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偏重于资助制度的伦理价值安排及体系建设路径,鲜有分析当前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公平与效率内在平衡的动力机制。因此,对于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缺乏较充分的理论论证。本文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公平与效率概念,并围绕创建以贷款为主的多维度资助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政策意见”),确立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工作目标,提出了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积极促进各项助学政策的落地,从制度层面彻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教育难题。还指出了资助政策体系牢固贯彻“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方向,通过统筹社会各类资源、渠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维角度的帮扶。总之,我国为解决高校日益突出的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积极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党和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
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奖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2)助学金。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国家助学贷款实行学生每年申请、经办银行每年审批的管理方式。经办银行负责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发放金额,其中用于学费的金额最高不超过借款学生所在学校的学费收取标准,用于生活费的金额最高不超过学校所在地区的基本生活费标准。(4)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5)学费减免或补助。国家对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缴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或提供补助的政策。
近年来国内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近年来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各国学生资助制度的比较研究、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等,对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
如刘慧群详细论述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经历了从一维的均等性资助为主,到多维的混合资助模式的历史嬗变;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平的认识不断深化,由强调绝对公平转为强调相对公平,由关注横向公平转为更加关注纵向公平。同时,在公平的实现方式上,我们不再采取均等的资助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利用不均等的资助方式使其获得均等的机会,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2]。
张民选则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介绍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重要发展。英美等国增加了学生资助的投入总量,按收入比例还贷和通过税收机构或养老保险机构回收贷款等机制完善了一些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以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型资助政策成为基本的国际发展趋势,促进公平成本分担和高等教育的社会与个人回报是左右各国资助政策的基本理念和衡量尺度。对我国学生资助提出了发展建议,对现在我们研究学生资助制度仍有很多借鉴之处[3]。
罗凌云对目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研究做了总结,指出多数学生资助研究成果是通过对国外特别是美国的资助方式的分析,对照中国现行的资助方式方法,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能使其满足学生需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这是近几年来我国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学生资助研究的主要方向。如满丽斯、王庆国、谢书琴等学者[4]。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更多偏重于资助制度的伦理价值安排及体系建设路径,鲜有分析当前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公平与效率内在平衡的动力机制。因此,对于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缺乏较充分的理论论证。
1、帕累托最优与瓦尔拉斯均衡。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5]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x,p)是一个瓦尔拉斯均衡,则x(消费束)为帕累托有效。瓦尔拉斯均衡与帕累托有效分配集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每个瓦尔拉斯均衡都满足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即每个当事人对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但瓦尔拉斯均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分配是可行的,二是每个个体在预算内作出最优的选择。现实的情况时,这两个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折扣。
2、国民收入检验。帕累托最优标准首要的理论前提是个体偏好的一致性。更多的情况下,某些人选择x而其他人可能更偏好x’。补偿标准则建议采取以下检验:若存在某种方式对资源重新分配,以使得每个人相对于原始分配,都偏好于新的分配,则称新的分配潜在帕累托优于原分配。若某个个体相对于x(原分配)更偏好x’(新分配),则称他为“赢家”;反之,则为“输家”。如果赢家能够补偿输家,即赢家能够让出足够的收益来保证每个人境况更佳,则在补偿意义下x’优于x。毋庸置疑,维护补偿标准的基础在于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目前我国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资助体系,核心要素仍是以货币为基础的资助体系。因此,资助资源的分配具有可货币度量的先天性优势,这些都为评价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其中,助学贷款需要被资助人付出有偿使用资金的成本,更能有效调节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经济上的效率性。
3、效率与公平概念的引出。效率,在福利经济学理论范畴下,与帕累托最优或瓦尔拉斯均衡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学生补助工作的最效率、最理想的结果便是所谓“物尽其用”,每个个体在补助预算方案内均能得到最优的对待。毫无疑问,这是项浩大的工程。国民收入检验过程是无限递延的,运作成本不允许无限制地寻找资源配置的最优或者国民收入的最大值,这是放弃“纯粹”效率的首要现实原因。其次,个体偏好并非完全一致的,多元性更接近常态,因此,寻找瓦尔拉斯均衡状态下的效用边际替代率的唯一解往往无功而返。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学生补助工作彰显了一种社会伦理价值观,即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教育为载体深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学生资助毕竟是全社会投入的“公共物品”,也就很难在度量上做到投入和溢出的无缝对接,其公共属性必然导致社会对其产生正向外部效应的“期望”。
一是完善困难认定制度,健全助困体系。帕累托最优,首要的前提就是变量信息的充分性。学生补助工作的最效率的评价标准,简单说就是“物尽其用”,首先是对被资助对象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确保获得关于被资助学生最真实的家庭“困难”基本信息,通过科学的量化分析,用科学的方法对贫困生进行评定,从而准确确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这样才能将有限的资助资金提供给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就要求合理分配困难认定的责任,在乡镇、街道基层行政机构建立学生困难程度调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定期更新维护,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汇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并向高校发布、共享。这毫无疑问将为高校困难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二是积极创建以贷款为主的多维度资助体系。为了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提高资助工作的有效性,需要根据各个受资助对象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服务。1999年我国开始办理助学贷款,贷款对象为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各类学生,贷款用于协助其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用等支出,教育部门拨付专项助学贷款资金予以贴息补助。助学贷款大大地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毫无疑问,尽管国家给予部分利息补贴,但助学贷款的本金及少量利息仍需要受资助对象就业后进行偿还,因此价格导向机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这种有偿使用的资金援助模式,因“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属于目前最为“效率”的学生资助措施。
三是紧密围绕政策导向,增强全社会投入,促进伦理价值的实现。中央政府历年来都十分重视教育公平与教育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及城乡差距。党中央高度注重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针对助学贷款利息补贴、贷款最长期限以及还款救助机制,给予了更为惠及大众的优惠措施。因此,财政投入在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来源中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首要地位,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仍将是各类资助工作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另一方面,高校融资渠道较单一,多通道筹资能力仍然较弱。各个高校必须突破习惯思维定势,避免对公共财政的过分依赖,积极寻找其它的融资路径,促进学生资助资金筹措的多元化。根据罗凌云的研究[8],学生资助工作要实现发展性资助,就必须开拓和开发社会资源,学校要不断拓宽筹资能力,完善筹资体制和结构,开发社会各界资源支持办学,鼓励社会和校友捐资助学。(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1]搜狐教育.教育部解答学生资助政策问题[OL].2014.http://learning.sohu.com/20140226/n395702390.shtml.
[2]刘慧群.从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发展轨迹[J].教育探索.2010(8):38 -39.
[3]张民选.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7(4):3-9.
[4][8]罗凌云.省属高校学生资助公平与效率研究[D],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6]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3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63-470.
[7]任双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研究[D],2009年河北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