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珠 谢青青
截至2014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有了显著的效果,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3.73%,是1990年的两倍之多,相随的是,城市的发展也不再是以单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而是逐步向城市群、城市带等联合发展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将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辽中南城市群作为我国九大区域性城市群之一,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亟待研究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以及辽宁省政府各方面的努力下,辽宁中南部各城市之间逐渐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在经济上取得了优越的进展。然而,辽中南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并没有得到质的突破,进入更高级的城市群一体化阶段,城市群整体的集聚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
(一)核心城市辐射力不强。在一个高度发展的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整个城市群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枢纽,核心城市可以利用信息、文化、人才等科学技术和资金优势推动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其对周边中小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起到辐射作用,更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有着引导和支配的作用。然而,作为核心城市的沈阳市其发展程度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其核心城市的枢纽地位无法得到体现,扶植其他城市发展的能力不足,容易造成城市群有群无核,使得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受到阻碍。2012年,沈阳市的GDP总量为6602.59亿元,而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为17879.40亿元和20181.72亿元,沈阳的GDP总量仅占北京市的36.9%,占上海市的32.7%。沈阳市的经济总量严重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可见沈阳市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还无法完全发挥城市群的核心指导作用。
(二)产业分工不合理。辽中南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未能达到完善合理的分工协作,影响了整个城市群的共同发展。由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从而使其在自身定位的过程中着重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得而不能站在战略性的高度来规划未来的发展,使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受到局限。而且,由于我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施计划经济,导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企业之间的经济同盟,技术之间的借鉴学习缺乏经验,从而造成了各个城市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分工不够协调的后果。这将导致各个城市之间生产要素不能够实现自由流通、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各类产业的重复投资,甚至会产生各城市同类化产品之间的不良竞争,阻碍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创新机制不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城市群在过去的几十年为全国的建设输送了大量的生产原料和大型设备,但也因此忽视了对轻工业和加工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期,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开始日益凸显,第二产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逐渐下滑,盈利能力难以提高等问题造成了大量工人失业,而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又给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阻碍。由于长时间集中发展第二产业,导致本土人民封闭守旧的经济意识,在经济自由发展的今天,缺乏市场观念,使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进步。
针对辽中南城市群动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困境,笔者认为,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的实现,关键在于构建政府与市场驱动下的产业布局一体化完整创新机制。同时,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以大连为核心城市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辽中南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市场驱动力下的机制创新。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辽中南城市群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市场秩序不稳定的状态,经济体制之间的摩擦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辽中南城市群中市场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提升自身调节能力,使混乱时期的问题及冲突得到有效解决,消除体制转型过渡阶段产生的矛盾和摩擦。同时,为了能够使生产要素在各城市各产业间能够自由流动,就必须建立以要素市场为突破的资源整合机制,不仅资源、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消除经济壁垒和市场障碍,建立和发展辽中南城市群的高效、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强城市群内各类行业协会的积极合作,增强经济活力。
(二)政府驱动力下的机制创新。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在经济调节方面,政府应该避免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过多干预,而是要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节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将经济调节重点放在宏观规划、政策制定和指导协调上。
另一方面,加强府际关系。为了完善和监督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应该由省政府来成立跨区域的综合性权威机构,赋予其相应的规划和调控权,解决单一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问题,如跨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1]。有必要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权威机构来协调政府间的经济合作,从而完善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
(三)产业一体化的机制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协调分工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二产业即工业高速发展的直接作用就是城市空间的横向扩张以及人口的几何增长,这将会引起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力过剩,而过剩的劳动力则流向辽中南城市群较不发达的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这同样也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引起城市的人口膨胀。在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城市群的各城市的原有产业进行合理分工、调整优化,使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能够优势互补,推进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投资开发第三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按照全局发展的宏观计划推动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一体化。
(四)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连接各城市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枢纽,发达的交通设施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目前,辽中南城市群内的主要城市均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两翼,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辽中南城市群应加快各城市间几条主要干线的建设,如沈阳高速公路、沈西通海产业大道、沈铁城际铁路、沈彰客运专线等。除了交通设施外,城市中的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络和给、排水管网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群的发展也很重要。在基础设施的构建发展过程中,要按照总体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发达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城市间的区域分工以及城市群产业带的形成。强化核心城市向其他城市的技术扩散,使经济要素、资源在各区域间合理快速的流动,缩小各城市间的发展差距。
(五)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以大连为核心城市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辽中南城市群同属于辽宁省,其相互关系在空间分布上属于港口与腹地、中心与门户的关系,要促进城市群的发展,增强辽宁省的经济实力,就必须加强两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发挥组合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辽中南城市群的合作,可以使全省的资源有效流通,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各政府之间协同的宏观规划,可以避免重复的投资建设、避免城市或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降低地方保护政策对其他城市经济的影响。在两城市群的合作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各自的发展优势,将稀有的资源首先集中到效益高的产业或区域,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区域内其他落后产业或城市的发展。(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1]蔡英晖,耿弘.步入法政文明的中国横向府际关系探究——以多元省部级政府间关系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