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丹
本文旨在梳理目前的研究脉络及重点,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关于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针对公共服务的混合性和复杂性,学者们认为需要多元化的供给模式。郁建兴 (2009)认为有必要设计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初次分工实现规划者和生产者分离①。而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基础性服务,政府要在解决分配不公、缓和社会矛盾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公共治理在均等化面前才不会失灵,但囿于国家和政府资源有限,需要社会组织和个人充分参与②。
王培安 (2014)认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市融入的重要途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③。陈怡男 (2013)认为应将政府的行为表现纳入到整体的分析框架内④。姜晓萍 (2015)指出政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变迁的耦合主导者⑤。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演变,学者多以1978年为时间点,前后分为“高度集中、城乡分割和低水平平均”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体制和“体制转轨、城乡统筹和追求均等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给⑥。
学者普遍认为制度的不完善是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徐增阳 (2010)指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有制度、社会、自身的因素,其中制度因素最关键⑦。黄云鹏 (2010)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事权与财力不匹配、问机制缺乏和供给模式单一等是其不均等的几大原因⑧。
就其主要的制度障碍,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黄锟 (2007)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社会福利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⑨。有学者认为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拒入”⑩的制度根源,是城乡体制整合的关键[11]。吕炜 (2014)指出是政府重新配置公共资源的财政问题[12]。吴业苗 (2009)认为着力点在于建立和完善其保障制度[13]。
在转变理念上,主要有政府的服务型理念[14]及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为农民工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的理念。政府需要改变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吸纳、社会拒人、政治排斥”的观念,转变理念,将农民工视为城市的一员,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考虑其现实要求,确立有利于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的工作机制和合理的政策。
钟兵 (2015)从改革教育体制、完善就业服务、输入地责任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分类的住房保障体系等方面指出需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15]。徐增阳 (2010)认为当前的重点是建立就业、职业教育、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建立梯度累进的公共服务获得机制[16]。
李永红 (2014)指出必须加快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合法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改革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完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和转移接续的政策,科学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17]。
在户籍制度方面,共识有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渐开放落户限制;有学者积极探索了户籍制度的地方改革,如汪忠玲 (2014)指出深圳市的户籍制度改革通过调低城市户籍调入的门滥、降低迁入户居住年限限制、放宽学历限制等,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各种社会公共服务享受的范围[18]。
在财政体制方面,必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财权相匹配,完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陈怡男 (2013)指出需要重构纵向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对称关系。优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的全国统筹,逐步实施社会保障的全部或部分全国统筹[19]。多位学者指出健全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法律法规,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法律保护和组织保障。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关注日益增多,但多停留在政府为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应然分析及障碍等方面,对其需求特别是对需求的特殊性的研究较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差异没有做专门的回应。这也为学者们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切入点,从需求结构群体性差异角度,有助于确定包括制度、投入、参与、配置在内的分阶段工作重点。(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 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第12期:12-18.
② 董立人.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J].决策探索月刊,2009,01期.
③ 王培安.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第5期
④ 陈怡男,刘鸿渊.农民工市民化公共属性与制度供给困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04期:80-84.
⑤ 姜晓萍,范逢春.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第5期
⑥ 李杰刚,李志勇.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演化阶段及未来走向[J].财政研究,2012,第1期
⑦ 徐增阳,古琴.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责任与公共服务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1期
⑧ 黄云鹏.“十二五”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第7期:9-13.
⑨ 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生存状况研究——基于765名农民工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7,第6期 (6)
⑩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64
[11]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44
[12]“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吕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财政约束与体制约束视角 [J].财经问题研究,2014,05期.
[13]吴业苗.公共服务等值化建设与农民工——核心制度与推进路径[J].城市问题,2009,第11期.
[14]龚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J].行政管理改革,2010,04期.
[15]钟兵.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5.
[16]徐增阳,古琴.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责任与公共服务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