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现代化之政党制度改革浅议

2015-07-12 07:36
2015年41期
关键词:政党现代化政治

徐 烁

政治无疑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生存方式,最能体现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由于时代的变迁,世界观的不同,人们对政治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克里克认为,政治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在一个统治单位内部,把不同的利益调和起来,而每一个利益集团根据自己的利益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分配来获取相应的权力份额。

同时,不同群体或个人的利益冲突一直是历史与现实的主题,是政治产生的原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博弈论作为其主要分析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探讨利益冲突的构架,探究现代社会矛盾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政治现代化

(一)政治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等三个方面”[1]。并且通过革命或者改革才能实现政治的现代化。对于现今大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环境下,我认为政治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党制度现代化,因为政党制度现代化也是政治发展的最基本目标,也是反映政治现代化最集中的表现。

(二)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目前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发展需求。而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需要考虑到国土安全、外扰,以保证国内的政治稳定,抵御政治参与扩大后所带来的短期风暴,又要考虑不断提供政权的权威合理性 (政权合法性),从而使经济与政治相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

我国推进政治现代化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用以面对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的制度保证——政党和政党体系,政党组织着政治参与,政党体系影响到政治参与扩展的速率。

(三)政治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政治过程在总体上是竞争政治权力与优化政治目标,而实现政治文明的过程,即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2]。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与经济要素。社会的发展运转离不开政治要素的规范,由于政治又是关于权力、利益的分配,因而政治的发展必定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政治的现代化可以更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缓和冲突,提供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进一步讲政治的现代化将会大大改善普通公民的政治、社会地位,满足人民合法的行为动机和补偿缺陷。致使善政出现,体现出政治的最终追求和政治发展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平等、自由、正义、民主。

二、中国的政党:

1.政党内涵

政党是社会中的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党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3]。

在政治学界,不同的政治学派别把不同的政党又分为不同类型的政党,划分定界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有的学者以意识形态和阶级阶层的不同进行划分,有的学者以政党集权的程度划分,对党员的控制能力划分还有政党的团结性程度进行划分。而我认为应当以意识形态和所服务群体的广度为标准进行划分政党的类型,分为:使命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和捐客型的资产阶级政党。

(1)使命型政党

使命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指: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其自身理念魅力吸引人民皈依,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2)捐客型政党

捐客型的资产阶级政党则指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口号,受本国资产阶级驱使的,代表其利益的,主张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以赢得选举执政帮助资产阶级服务为自己核心目标的政党。

2.我国政党制度的概况

中国有九个政党,一个执政党和八个兄弟民主党派,但呈现出一家独大的政党局面,据统计中国共产党有党员8700万人之多,但比较大的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却只有党员15.6万人,中国民主促进会8.1万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以及九三学社各有近8万党员,其余党派实力较小,他们都围绕、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参政议政,表达自己所代表阶层、社会成员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但我把我国目前的各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都分类于使命型政党,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人民当家作主而存在,团结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是认同和支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

3.政治现代化中我国政党制度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实践不能脱离本国实际国情以及国内外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西方的文明成果、本国政治传统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理性应对国内外局势,所以在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条光明路线,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路线。

三、中国政党制度改革的构想:

1.我国政党制度改革的历史概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在陕甘宁民主政权施行“三三制”建政方针,即边区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参议会的组成人员由辖区内的共产党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组成。县乡两级参议会的参议员,县乡两级政府首长和法院院长,由个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然后,又在参议员中选举产生常驻议员和政务委员[4]。1954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人是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标志着人民政协职能的重大转变。会议明确了今后的政协的性质既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也不等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而是党派性的统一战线组织[5]。在其后的政治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损害,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政治发展历史和现状做了深刻的反思,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政治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恢复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缓慢,满足不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到中共十七大,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寻求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渠道和提高参政议政的实效。但成绩寥寥。各级政协只不过走了一下参政议政的程序,许多错误政策还是进入了执行阶段。

我们在回顾前文所述:政治是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进行利益冲突调节的艺术,通过斗争、协商进而谋求非零和博弈的分配,来追求和以期实现政治的核心价值和最终追求。而现今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都需要通过政党和政党体系功能来获取和实现。

2.“三三制原则”精神在政治现代化中的指导性

所以我认为,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就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前提下,着重利用政党和政党制度来谋求发展。这既尊重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传统,有可以借鉴引进西方政治文明成果。而这完美药方,在我党领导抗日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出了,即“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下施行“三三制”建政方针,县乡两级参议会的参议员,县乡两级政府首长和法院院长,由个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然后,又在参议员中随机选举产生常驻议员和政务委员[6]。

正如美国作家斯拉姆所表述的那样:“三三制只为推翻帝国主义和汉奸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而不破坏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7]。县乡两级参议会吸收了边区辖区内的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能够较为充分反映和体现各党派人民群众的意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强大的号召力,在如今法治国家的建设背景下,外部敌对威胁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广泛吸收各界代表精英,而又在确保党的领导地位的情况下,三三制必将能建立起稳定的民主政府。

当时,政府主要工作内容,重大施政举措,都必须经过参议会审议通过,才能贯彻执行。由于充分发扬了民主,边区人民群众十分信任政府,也敢于大胆监督和批评政府工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过失。这样就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建立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政府工作人员大多数能够做到廉洁奉公,联系人民群众,体察民情。

当然,我是指这药方—— “三三制原则”所体现的核心价值精神,既体现了政党权力制衡原则,确保政策科学和廉洁政府的建立,又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领导地位的稳固。但结合现今世界西方存有敌意的政治力量和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考量,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就必须要以国内秩序稳定为基本目标,故而,我们可以在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借鉴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模式和俄罗斯的“政权党”模式,采取渐进式改革,增加民主党派的力量,而又合理控制各党派及政协的职能权限,同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把关吸纳合格党员,扎实推进城市、农村党组织建设,巩固群众基础,稳步推进政治改革,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四、总结

各国政党和政党制度以及政治传统大都各不相同,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保障国家的稳定前进,国家稳定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使我国的政治精英和进步人士,保持克制,形成共识,不去完全照搬西方政治文明的成果,从而尊重国情和实事,利用现有的政治成果,优化、吸收符合国情的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在新的民主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和完善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必能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更能促进中国和世界更加友好的交流,减少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乃至西方大国的政治互信。(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1]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P:78.

[2]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P:333.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P:175.

[4]李安增.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5.15(3)P:4-11

[5]李炜勇.权力主体与功能让渡——1949年至1954年间的人民政协[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P:21

[6]方克勤.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的主要经验 [J].中国法律史,2009年会论文集,P:603-608

[7]施雪华,孔凡义.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J].探索,2006(3),P56-60.

猜你喜欢
政党现代化政治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