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杰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关系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团结起来的各族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准确把握新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围绕民族工作的开拓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民族团结的相关内容做出系统的科学论断。学术界普遍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党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党民族团结思想基本形成。
2012年11月29日,我党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他强调,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我党的中国梦思想在民族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在各族老百姓心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团结梦,另一个是发展梦,促团结和谋发展也是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团结梦就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不竭动力,团结起来的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发展梦就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到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去,共享发展成果,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团结梦、发展梦,既在内涵上与中国梦一脉相承,又紧密结合民族工作实际,体现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民族工作特色。”[1]因此,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民族团结的总目标联系起来,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工作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目标定位。
一个国家解决民族问题,走什么样的道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基本国情、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情,走出了一条从“民族自治”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的一切民族政策的源头,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也是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双重考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最危难的时刻,中国依然稳步地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并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08年和2009年某地区发生的事情给国内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场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胜利。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宗教、民族、移民冲突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要么在“承认的政治”中补课 (如英国政府对康沃尔人的承认),要么在“独立公投”的威胁下分权 (如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公投),中国却凸显了其民族政策的先进性。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制度设计上理念优越,在政策指向上以平等为原则,与有关国际法约相通融,可以同任何国家的民族政策相媲美。因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民族团结工作中贯彻“八个坚持”思想。
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阐述了民族工作的主题,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4年3月4日,我党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又重申这一主题。各族人民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保障。把握了“两个共同”主题,就能在民族团结工作中抓住重点,不断开创新局面。
以“共同团结奋斗”为主题的政策措施就是要民族团结工作中以民族平等为根本原则,坚决反对“两种主义”,妥善处理各种民族矛盾问题,走一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道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目标。以“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改善民生,使各族人民同享发展成果。
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就是要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中国的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事关“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必须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看待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秦朝开始,中国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几千年来各族人民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传统从未改变过,即使是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最危难的时刻,各族人民依然誓死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因此,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民族问题既尊重历史,又立足于国情,更是顺应人心,是实现民主团结的大势。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就是是要以民族平等为原则,以实现民族团结为目的,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十八大以来,我党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3]。只有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才能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构筑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民族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了空前的繁荣。十八大以来,我党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其理论意义在于将党的建设放到民族团结工作的核心位置,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与民族团结的必然关系。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领导,想要实现民族团结是天方夜谭。只有我们牢牢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抵御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分裂行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最大政治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民族与宗教冲突不断,少数地区事件的发生证明我们国内在民族问题上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针对这一系列新情况,十八大以来,我党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4],并呼吁各族人民要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的大局,共同抵御“三股势力”的侵袭。而在学术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当前的民族团结政策和策略也产生了质疑,提出了“二代民族政策”、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引入西方古典民族理论“民族—国家”等的思想。针对这类错误思想,十八大以来,我党通过阐释我国民族政策的先进性予以反驳,夯实了人们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自信,牢固了学术界在研究民族理论上的政治立场,并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5]。十八大以来,我党民族团结思想紧紧围绕当前国际的民族冲突和国内的民族形势,极富针对性地就当前我国面临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内容予以一一解读和回应,准确回答了困扰各界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党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指针。
民族问题和民族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能否对其准确把握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十八大以来,我党民族团结思想的贡献之一是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概括,包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等五个方面。
十八大以来,我党民族团结思想准确把握上述五个新形势问题,提出了民族团结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国梦、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团结的政策措施要以“两个共同”为主题、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思想内容,并在2014年举行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做了集中阐述。实际上,其思想是将我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期间十年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十八大以来,我党民族团结思想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献。
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发表讲话时,举重若轻,如唠家常话一般,使人听后耳目一新,阐述理论时经常引经据典,言简意赅,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诠释民族团结,我党指出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6],这段名言出自我党在新疆视察期间,用当地的特产石榴来比拟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状态是对民族团结的性质、形式以及内容最生动形象的描述,寓意深远,也是创造性发展了民族团结的概念。比如用“中国梦”这个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朗朗上口,让人容易理解、记忆和接受,更是催人奋进,凸显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再比如,我党在阐释“中国梦”时强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看似朴实简单,其实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恩格斯曾经说过,“国家总的来说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需要”[7]。在社会主义国家,支配着生产的阶级是广大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国家政权从根本上讲是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只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家才会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讲话的风格反映文风,而文风则又是党风的表现。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风,如今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核心的亲历亲为,再次倡导用生动活泼的话语阐释党的理论方针,少说空话、套话,展现了我党的新气象。
[1] 毛立军.圆好团结梦 追寻发展梦[N].人民政协报,2013-07-18.
[2] [3][4][5]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6]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30.
[7]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