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明
校园文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规范性,因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育人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所以校园文化不能封闭孤立,必须和社会文化接轨,能成为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映射,当然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必须是有层次和有限度的,在校学生由于年龄幼小眼界尚不开阔,但是思想却很容易激进,又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不良文化蛊惑,所以要加以一定的限制有选择性的开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偏离正轨。此外社会文化随意性比较大,传播到校园之前必须要进行规范和梳理,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为校园学子提供正确的文化方向和精神环境,因此说校园文化还具有规范性的特征。
校园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为了培养千万学子们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设立与之相应的配套方案,也就是说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不管是精神环境氛围还是道德修养氛围,都必然会有严密的系统性。文化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放映,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换句话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校园文化是学校特定的文化气氛和精神环境,也有着时代性的特征,因为学校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营造出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校园文化属于精神范畴,其功能不似物品可直接触摸,然而行走在校园却能感受的到,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凝集和激励作用,其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能产生极大的集合能力,让学校师生有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师生产生“校兴我兴”主人翁意识,例如某校有一年国庆两名学生驴行时失联,该校学生假期未结束就纷纷自动返校,为寻找同校同学尽一份绵薄之力,即使他们与失联学生并不相熟,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凝集作用,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由于其极大的集合能力,能让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还会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会以人为镜,以他人的言行举止为参照物,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个道理,师生如感受到奋发向上的积极氛围,会激发其进取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被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少年身心还不成熟,思想新潮,容易激进,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不能明辨是非,喜欢盲从,所以良好环境和风气的作用非常重要,昔日孟母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其家,孟子才终成儒家大师,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精神土壤,指导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有陶冶和感化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校园相对复杂开放的社会而言,是被保护起来的金字塔,虽然和外界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相对封闭一些,为校园文化创建了独特的场所,更加扩大了文化的陶冶作用,校园文化所创造的各种观念形态,如校风、学风、教会等,会让让芊芊学子们不知不觉的被教育和影响。
虽然校园文化属于精神层次的范畴,但是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制度必须跟上,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构建校园文化首先就要以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要以团结进取、健康向上为方向,制定出确定性和规模性的硬性指标,为学生的行为提供准则,才能准确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作用,学生才不会行差踏错。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对于新兴的事物要正确分析其利弊,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比如对于网络,运用得当的化能加快信息共享、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是也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应该加以一定的限制和引导,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行为是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就体现在行为方面,其必须围绕在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建设,要充分理解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征折射出来的行为特性,理解青少年成长期各个阶段的思想表现形式,对每一个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都要进行深究,才能对症下药给予解决,如叛逆期的孩子容易抽烟喝酒打群架,有的是因为哥们义气、有的是因为家庭变故、有的是受影视蛊惑等,虽然行为表现出来的都差不多,但是其形成原因却是千差万别,在纠正引导的过程中不可千篇一律,但不管怎么样都应该从行为方面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被慢慢的陶冶和感化。
精神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核心,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价值,对学校的风气、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现代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不良的校风和学风要坚决打击和纠正,促使学校精神面貌健康发展。
文化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交流和传承,校园文化也不例外,所以要构建校园文化必须注重人际方面的因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气氛非常重要,一个剑拔弩张或者感情冷漠的校园风气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比如一个学生生病了,如果老师和同学都去看望他,学生心中就会充满爱和感动,以后也会主动关心他人,形成很好的人生价值观等,相反的如果老师和同学都视而不见,生病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到温暖,不但情绪会低落,遇到类似情况也会情感冷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围绕着学校的目标,对各成员进行了层次划分和任务分配,但是学校不同于其他组织机构,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如教师为人师表自律性强、人文素质高、学术影响的权利性威望大等,这些特性都要求构建校园文化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来,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精神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文化管理要以人为本,处理好师生与管理者的关系,消除学校的系统内耗创造群体合力,真正做到从学校长远利益出发,改变过去的短期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德育人培养学生的灵魂,从而让学生有终身归属感和自豪感。一般而言,学校是由场地、教学设备等物力方面,规章、条例等制度方面,以及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人员方面而组成的。
学校由物力、制度、人员等三方面因素的构成,在校园管理中,必须同时运用这些方面进行刚性和软性的结合管理,但是学校组织是一个有运行机制的完整系统,但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存在着无效的因素,而且不断增加的无效因素会使得校园文化的
(一)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管理者的作用
校领导管理学校的理念、模式、思维方式等受其办学价值观的影响,校领导依据价值观的导向去安排分配学校的部门、任务等,并对校园文化的构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让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奋发的文化氛围,首先从精神层面上来说,需要校领导拥有正确的办学价值观,其中包括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学生特性,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雪上;正确的教师观,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在不违背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个体,还要有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才能不断跟新和完善学校的管理思想。其次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要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措施等,并将其具体化、细致化和多样化,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健全组织结构管理机构,加强对学生社团和活动时间的管理,使校园文化始终充满活力。最后从物质层面来讲,要加强校园环境的管理,保证文化建设物质前提的优美性,促进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师生是一种特殊关系,如果二者之间以情感、志趣为纽带能形成“同类文化意识”,同类文化意识指的是群体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认同归属的心理,在校园文化中就是学风、教风以及校风的具体表现。学生群体要形成“同类文化意识”关键是接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强化和定向文化意识的形成,尤其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整个文化的核心所在,更是行为和观念的评价标准,也是学校凝聚力的来源,所以要构建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青少年具有标新立异的心理特征,思想新潮接受新东西的能力强,但是由于知识、阅历等原因缺少鉴别能力,盲从性极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握好主旋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培养团结合作意思,比如根据学生爱好组织一些兴趣活动、主题活动等,既可开阔学生视野又能产生积极的凝集激励等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各种青少年团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活跃校园的精神氛围和调节校园生活节奏。
校园文化应该和社会文化接轨,所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严密的规范性,同时由于文化的特性还具有系统性和时代性,校园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有着强大的凝集、激励、导向和陶冶功能,要从制度、行为、精神、人际关系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在构建中要遵循动态平衡开放系统和“以人文本”核心思想的基本原则,构建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管理者的作用,制定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措施,树立正确的办学价值观,不断跟新和完善学校的管理思想;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同文意识并最终升华为“亚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凝集陶冶作用;最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1]杨波.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方瑜.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结合 [J].中国市场,2013,(17).
[3]李剑锋.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