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邺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730000)
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
张 邺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730000)
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总体偏弱,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新常态下,需通过各种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不断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新目标。
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发展策略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我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文化“软实力”总体偏弱,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亟待社会各界鼎力推进和提升。所以,新常态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不断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地区综合实力、实现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软实力”作为世界性研究课题,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约瑟夫·奈在《软实力》(Soft Power)一文提出。1999年,约瑟夫·奈又发表了《软实力的挑战》、2004年发表了《软实力——国际政治中的制胜之道》等论文,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这一概念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对软实力的研究,如日本著名外交史学家松田武的力作《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欧洲恩龙的《答案是“软实力”—欧洲内外的美欧关系》、日本历史学家松田丈志的《软实力与其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等等,掀起了“软实力”的研究热。
在中国“软实力”的研究中,较早的是王沪宁的《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把文化看成一种软权力,即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成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与王沪宁观点相似的有张骥、桑红的《文化:国际政治中的“软权力”》等。相关专著有门洪华于2007年主编的《中国:软实力方略》、马庆国等2007年出版的《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唐晋2009年出版的《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软实力大战略》、张国祚2011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牛报告》等,这些论著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掌握的文献看,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路径和措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多,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研究刚刚起步,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几乎无人涉足,迫切需要探索一条既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又符合国家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新路子。
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在祖国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一部分,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不断作出重要部署,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了中国民族风格和气派,有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瓶颈问题。首先,全球化和西方文化渗透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我国多民族的国情,民族问题自然成为外部敌对势力攻击的借口和切入点。因而,许多外部敌对势力将中国作为其渗透或实施“西化”“分化”的主要目标,文化环境存在着极不安全因素。其次,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复杂,我国民族地区受到外部动荡影响较大,以“藏独”“疆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造成相当程度的威胁。一些跨境民族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受到境内外因素影响较大,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日益突出,对民族地区价值体系、民族文化建设构成了新挑战。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日益明显,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较大,致使民族文化面临着危机。第四,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相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第五,政策机制和战略规划有待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第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等等。以上多层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地区应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加强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创新传播手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拓展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途径。
(一)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标志着我国已经完成了国家发展层面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软实力提升的前提,每个民族都应增强文化自觉性,充分认识各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动担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同时,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认可少数民族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价值,坚定民族文化发展的信念,立足本土,交融吸纳,传承创新,积极繁荣发展具有民族风格、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文化之实力。
(二)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
文化创新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根本。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这不仅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更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开辟了创造性空间。民族地区应以此为指针,以协同创新为宗旨,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首先,加大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力度。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同步发展的关系,固本求新,相融并进,传承国学,创建现代文明。其次,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创新奖、创意大赛等,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创新的浓厚氛围。最后,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文化艺术节以及会展、演出等活动,不断创新和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手段。
(三)不断优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结构是文化软实力提升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体现,我国已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民族地区提升文化软实力,需在相关政策保障下,立足民族和本土优势,通过政府宏观的市场化运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化民族地区文化产品。首先,引导文化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高科技文化产品,促进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向科技化、信息化和集约化转变。其次,形成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实施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群、产业带建设,实现文化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文化软实力提升。最后,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战略。积极打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精品,形成新的民族传统文化圈、文化带等,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四)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新常态下,要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加快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文化设施。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兴边富民计划,大力推进边疆和民族地区文化长廊建设。其次,提高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能力。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加强少数民族文字类新闻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等等。最后,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把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送到农牧区和社区。
(五)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
全球化下,民族地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要结合国家对外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与国外文化部门的合作,如在境外举办各类艺术节、演出、展览等,形成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宣传格局,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与此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进而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保护传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形成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习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时代条件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制定相关规划,实施少数民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重点抢救和保护。同时,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对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进行整体动态保护,使其与地方经济、旅游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七)完善保障机制体系
机制保障体系是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应本着制度机制全覆盖的原则,形成机制联动保障体系。首先,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经营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部门为主体,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社会积极参与为保障的文化管理体制。创建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保障环境。其次,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如出台“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关于推进民族地区双语工作的实施办法”等,形成政策法规之合力。最后,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工程。文化人才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生力军,应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文化领域的人才建设,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总之,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多措并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力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交流与交融,形成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提升的内外合力,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王尧.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关多义.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生产力研究,2008(12).
[3]孙亮.“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构成要素.理论月刊,2009(5).
[4]张琰飞.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10(3).
[5]芮云凤等.文化软实力与西部民族文化生态建设.西部法学评论,2009(5).
张邺(1966-),女,蒙古族,硕士生毕业,馆员,就职于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