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蕾 (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 410004)
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在学生声乐技能培养和剧目表演锻炼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学过程中声乐歌唱和剧目表演的分开训练,对学生声乐技能培养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教育中,学生音乐表演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那么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模式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前面已经提到,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在学生声乐技能培养和剧目表演锻炼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检验、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声乐剧目排练课程中学生“唱”功和“演”功及其彼此配合的训练,加强“唱”与“演”的共同共融,促进学生在表演、情感、音乐三者之间的统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每一首作品中都隐含着一定的情感,无论是从音响或是表演动作上展现出来。因此,在声乐剧目排练课程中,应该实时地对作品、演唱、表演进行分析,开展理论讲授,从而引导学生们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景和情感。比如在女声歌曲《相思引》这首歌曲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如 “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整个歌曲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其中的伴音中的旋律间奏代表着什么样的意思”等等,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整个音乐,从而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相思等情感,并设想出整个音乐所蕴含的故事情节。
第二,加强学生演唱技能和演唱表情的训练。在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完整个歌曲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带着表情参与到歌唱练习中去,让他们在歌唱中将作品所要赋予的情感表露出来。一方面,锻炼学生对节奏、音色、音型、旋律的把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内心情感跟歌唱的融合和同步,促使其歌唱中彰显情感,情感随着歌声表露出来。整个歌唱过程中必须表现的自然,真情、灵活,练习者必须注意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歌词的吐字和重音等等,就好像自己进入角色之中,亲临其境,使整个歌唱富有感情、有声有色。
第三,加强形态动作对情感表露的作用。在声乐剧目排练课程中,声音可以表现情感,同样的,形态动作也能表现情感。剧目表演的舞蹈动作跟歌声一起彰显剧中情感。因此,形体动作跟歌声、内心情感的融合非常重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舞蹈姿态,都具有非常强的情感表现,其给观众和演员将产生深远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上,应该设置自由表演环节,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剧目演唱表演,从而培养他们表演技能跟声乐歌唱技能的融合、跟内心节奏的统一。
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课程,课程实践性在声乐歌唱练习和剧目表演训练方面都有表现,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而实践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组探究式教学。在剧目排练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训练,每小组每个成员都担当一定角色,而且角色在各成员中进行定期轮换。在训练过程中,小组内成员间进行自由交流、积极探讨、互相表现、互相评价和纠正。在分组探究中,他们不断创新、不断合作,创编出属于自己团队的声乐作品和剧目。在排练创编出自身作品之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各组间的积极探讨,从而促进各组之间的互相提升。通过分组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声乐作品创编和表演能力。
第二,个性化教学。在音乐表演专业中,每个学生的素质不尽相同,各有差异,为了实现专业整体的发展,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提升,必须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具体有分层同步和分层异步两种方式,分层同步就是,对不同水平等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一致,但在教学方法和训练强度上存在差异;分层异步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训练强度。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使全体学员的进步。
第三,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响应。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排除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校内外各种声乐表演活动,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们报名参与,教师带领学生们共同准备、共同编排、共同演出,通过各种表演活动,丰富学生们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自身技能和声乐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教学中,其所采取的考核方法往往是理论成绩和教师评分两部分组成。而这些并不能全面概括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综合水平。因此,必须改革传统考核模式,促使声乐剧目排练课程考核方法多样化、灵活化发展。第一,加强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现代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参与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之中去,比如,在分组教学排练过程中,各组之间、各组成员之间应该进行互相探讨和评论,并将学生的评价综合成一定成绩比例纳入到真个考核之中。第二,加强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理论成绩的比例。在实践性较强的排练课程中,平时成绩更能凸显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情况,平时成绩比例的提升更能体现出整个专业教学的目标。第三,实行阶段式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测试,将平时测试成绩进行整合,纳入到总成绩中去。第四,增加实训项目社会能力评价考核,将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协调等社会能力也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之中。第五,实行声乐与表演综合训练课程同时考核的方式,而不是对声乐歌唱和声乐表演两个方面进行单独考核,如此将更有助于学生歌唱和表演的融合。
综上所述,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声乐剧目排练课程重视声乐剧目排练课程中学生“唱”功和“演”功及其彼此配合的训练,加强“唱”与“演”的共融,促进学生在表演、情感、音乐三者之间的统一。在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剧目排练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唱”与“演”的共融,促进表演、情感、音乐的统一;必须采取分组探究式教学方法,加强剧目排练课程的实践性;必须改革传统考核模式,促进考核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1]崔瑞英.音乐剧声乐教学探讨[J].戏剧艺术,2013(1) : 95-100.
[2]西蒙·莫雷.嬉戏型表演者的培训[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5-32.
[3]邓树荣.要表演,就先要解放身体[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55-65.
[4]廖向红.关于音乐剧表演教学的思索[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41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