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集海堤建设始末

2015-07-12 18:39苏明婷厦门市博物馆36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1期
关键词:海堤建设者厦门

苏明婷 (厦门市博物馆 361000)

一、忆峥嵘岁月 现展馆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里有这么一座特殊的展厅,它记载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这里就是厦门海堤建设展览馆,总占地面积为250平方米。原址位于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十字街里。2010年随着特区纪念馆的落成从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十字街搬迁而来。每当驻足于此,眼前仿佛看到那条长长的海岸线与天交际之处,海浪层推汹涌,脚下泥泞,但又何妨?他们踌躅满志;还有建设水平低下,但又何畏?他们开山取石填海;更有头顶的国民党飞机盘旋轰炸,但又何惧?他们固然坚守!

他们——数万名海堤建设者,曾经的风发少年,或奋勇牺牲,或奋战到底,也早已是而今的耄耋老人。因他们的众志成城,智慧坚毅,终用血汗铸成了不朽的堤坝,高集海堤。曾经为了巩固国防,保护海港,和发展厦门经济,高集海堤挺立而起。如今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堤已被炸开口,改造成桥梁,但它依旧发挥作用坚持如初的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幸运的是,这座位于厦门特区纪念馆内展现“海堤精神”的海堤展馆悄然诞生了。它采用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道具等形式,生动的还原了那段让所有厦门人都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把厦门海堤这段传奇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馆中展览的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打破封锁,决定建堤;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实干巧干;十里长堤,造福人民四部分,详尽记述了海堤从构想决策到工程建设以及带来的全新风貌的过程。

从最初的建堤设想,到后面理想的一步步完成,厦门海堤历经了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困难阻碍,而这所有点点滴滴最终汇聚成那丰富多彩的岁月长河。咸湿的海风吹过,脚下的这片土地依旧温热,那是无数海堤建设者的浇灌,耳边回响着——“十里长堤,造福人民,海堤改造,再建新功!”

二、瞻众志成城 建海堤

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厦门下定决心要建造一座在当时来讲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海堤呢?

厦门原为通商口岸,海港优越,内陆对外联系多靠厦门口岸进出,经济几乎依靠海运。可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在风雨海浪面前却给往来船只带来极大的不便。加上解放初期,厦门本岛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只能依靠高集海峡,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国军撤退至台湾,据守在金门,厦门的噩梦也由此开始。国民党军在海上严加封锁,阻隔船只往来通船,轰炸机又不断地在头顶盘旋袭击,船只只能在夜里摸黑行进,既危险又费时。当时,一些大型的军用物资无法运进厦门岛,巩固国防和海防的重大任务受到严重影响。厦门被沦为了海防前线,意味着经济发展受到约束。为了巩固国防,保护海港,和发展厦门经济,建设海堤的构想被提上了议程。1950年,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同志在叶飞同志陪同下,来厦检查战备工作,并在梁灵光同志的带领下利用夜晚低潮考察了利于建堤的高集海峡。陈毅同志在当年以及1952年两次向毛主席请示建堤,获得毛主席亲自批准,毛主席还指示中央拨款1300多万元进行建设。1953年2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二次大会在北京召开,陈嘉庚先生在会上正式提出了修建厦门海堤的建议。会后,毛主席接见了陈嘉庚先生,肯定赞同了陈嘉庚先生提出修建厦门海堤和鹰厦铁路的想法。中央批准修建厦门海堤,随后中共福建省委成立了高集海堤工程指挥部。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海堤工程指挥部提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举办干训班和组织人员谈话的形式,充分调动工人生产的积极性。1953年6月17日,高集海堤破土施工。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基建工程。当年的建设条件不仅设备简陋、环境恶劣,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还常来轰炸,最多的一天有六十多架次。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万多名海堤建设者战胜了惊涛骇浪与台湾国民党军的袭扰破坏,使这个工程提前竣工。1954年10月15日,海堤实现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全部工程于1955年10月完成。

除了来自台湾国民党的滋扰困境之外,当时生产技术的落后,也使得在大海里活生生建造出一条堤坝看起来根本是天方夜谭。新加坡修海堤用的是四吨重的钢筋水泥预制件,我们连起码的起重设备都没有,没有机械的施工条件,有的只是人力和石块。这些困难并不能成为建设者们完成这一伟大工程的阻力,他们客服重重困难,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拓创新,科学设计,完成了一项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一次次试堆,证明筑堤并不会“石沉大海一场空”。运用条石丁砌法,解决了以往施工手段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开拓思维,想出沉箱的操作办法。解决海上建桥墩的问题,这在中国是首例。又打破夯实基床无气锤的僵局,首创世界水下爆破技术。水下夯、自制竹筒、铁轨测平、潜水员水下平整技术的发明,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效。特别是竹笼抛石法,解决了堵口技术上最大的难题,也是制服激流的最有效的法宝。海堤堵口,实际上是一场同海潮比速度、比力量的搏斗。竹笼快速抛石法解决了大块体的抛卸难题。走马快速抛石法同时解决了在允许抛卸的短短时间内,可以抛卸下大量竹笼。这一项项创新举措,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因此它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更是每一个建堤工作者科学设计、科学施工、开拓创新、实干巧干凝聚的结晶。从1953年6月到1955年9月,厦门海堤整整修建了两年多,全长2212米。而后的两年,集杏海堤也全面开建,全长2820米。这两段耗资1300多万的海堤是所有参与海堤建设的工作者们赋予厦门的新生命。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艰苦的奋战,最终筑起无数血与汗水交织的堤坝。

三、喜开天辟地 展新颜

回首古昔,往事仍历历在目。海堤建设者们,军民同心,团结一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发挥聪明才智排除万难。他们用钢钎、大锤、板车、木船来筑堤,利用竹筒和沉箱进行水下爆破的土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品质完成移山填海工程;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山头海滩和岛屿;他们与自然灾害和国民党的轰炸机抗争、斡旋、搏斗;他们付出宝贵的生命换来海堤的建成,让厦门从孤岛变成半岛,不仅打破封锁,巩固海防,还缓解了厦门的经济民生,而且为后来的开辟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社会飞跃发展,人民走向富裕幸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如今的厦门,覆盖整个岛内外,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人文繁荣,不仅成为海峡西岸的明星城市,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联合国人居奖以及国际花园城市等殊荣。这一切的荣誉都与当年这座海堤息息相关。可以说,厦门海堤是厦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一块奠基石。它创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物化的奇迹,更是一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这种“海堤精神”对厦门的经济建设起了有力的推动和鼓舞作用。它时刻提醒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退缩、勇往直前,也在告诉我们理应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这片建设热土上的另一批勃勃生机的生力军。

[1]《移山填海话当年——厦门海堤建设回顾》.鹭江出版社 ,2000.

[2]钟兆云.《厦门海堤建设背后的故事》.《政协天地》,2008(11).

[3]单辉.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厦门海堤建设述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4]谢春池.《百年厦门》中卷.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海堤建设者厦门
厦门正新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建设者
福照到家!
海堤生态化建设路径浅析
荷兰小英雄
“偶”遇厦门
海堤加固技术分析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