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慎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246000)
近20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艺术类职业院校以其独特的模式在职业教育的百花园中一枝独秀,这些艺术类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是弘扬民族文化,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程,亦能通过有效教学法,在艺术类职业院校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对专业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艺术类职业院校教学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们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方法众多,但对于艺术类职业院校,我觉得主要表现为语文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渗透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大多重艺轻文,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学习基础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的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同学们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学好了语文,才能为学习其他文化和专业课做好铺垫。首先从基础的语言知识教学开始,由简单的文字到组词,由组词到成句。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后,认真学习语法规则,进行有效的语言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课文内容、结构,侧重语言训练,加强语言积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如鼓励同学们走上讲台进行三、五分钟的自我介绍,请同学们分析课文内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举办诸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加深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对课本的知识、现象、人物进行再学习,从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准确,记忆得更牢固。
其次是进行渗透教学。在艺术类职业院校中,渗透教育尤为重要,对语文课学习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业渗透。一是融专业知识于语文课教学。艺术院校大多有很强的专业优势,学校更重视专业课,看中专业成绩、注重专业成果,学生也更侧重于专业学习,所以在日常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可积极地融入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文本,进行渗透式教学。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对美术专业的同学,可请同学们根据文中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对学习音乐的学生,请他们欣赏歌曲《荷塘月色》,并让他们谈谈同样是“荷塘月色”,为什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表达的内容却完全不同?从而明确语文和艺术虽然表现手法不一样,但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及作者的思绪,文言心声。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可及时的引入音乐知识,让学习琵琶专业的同学介绍一下这门乐器的特点和一些琵琶名曲,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文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贴切的比喻修辞手法形容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乐曲动人,旋律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二是情境渗透。在语文课本中,有戏剧、小说的题材,我们可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请同学们参与扮演剧中的人物。如我们学习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请同学们扮演剧中的人物,平时同学们可能不愿意记忆语文知识,但要上台表演,他们会争着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愿意下功夫熟悉课文,甚至还能够通篇背诵。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并相应地请同学们介绍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们就会劲头十足。艺术表演中,学生如果对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有深入地了解、对剧本的内容有细致地推敲,那么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会更生动。语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学生专业学习、进行艺术表演创作,准确刻画人物,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将艺术专业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融语文教学于专业实习与写生之中,艺术院校的学生常常有外出写生及演出的活动,在这期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语文课本中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如到周庄演出,散文家赵丽宏笔下的《周庄水韵》令同学们兴致勃勃;去徽州一带写生,教育家陶行知的纪念馆,棠樾的牌坊群,西递宏村的古民居令美术专业的同学们欣喜不已;而黄梅戏《徽州女人》的演出,更使表演专业的同学对皖南的民风民俗兴趣倍增。同学们觉得课本知识不是死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学习文化知识,对于专业的理解和提高大有裨益。
在语文教学中,大量进行审美的渗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学有着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鉴赏水平的目的,审美水平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审美的渗透教学应更加突出。艺术作品有着审美的特性,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审美水平对他们专业水平有着很大影响。因此,运用好在语文教学中审美的渗透,可使学生在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提高。语文课程中有许多鲜活的美的素材,无论是朱自清笔下《绿》色的春天、还是郁达夫充满风情的《故国的秋》、还是老舍笔下温暖的《济南的冬天》,都能加强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无论是《荷塘月色》《长江三峡》还是《天山景物》,无不描绘着祖国秀丽的山水。而《窦娥冤》《祝福》《雷雨》又让我们领略到悲剧的震撼美,语文课本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从审美层面而言,让学生们体验美,就会激发他们去探索美、寻求美,从而珍惜美,体验不同的美感,使同学们有不一样的感悟,但都能从内心生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形象,表达真情实感,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而表演美术等专业是通过艺术手段,以生动立体的形象弘扬真善,鞭挞丑恶,展现形象美。“立业不思种德,如无果之花”,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品格有素养的人,然后要求专业的进步。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专业学科的课型特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艺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语文课程中的很多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其生动的教材,古往今来的优秀儿女,从《满江红》中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狼牙山五壮士,以天下为公的孙中山,为革命而从容就义的李大钊等等,他们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民族气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其生动的感人的教材,再则语文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对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我们的秦始皇兵马俑、著名的万里长城、精美的丝绸和众多的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可激起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课本中的一些反面教材,亦能在嬉笑怒骂中使学生引以为戒,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最后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逐步从对语文知识的感受、欣赏走向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学生走出校园后将面对社会这个大舞台,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有效教学中,我认为一是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短暂的学习,仅仅是他们人生路途中的一个小小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全盘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探求。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变成语文学习的主人。二是加强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多要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演、或画、或唱,他们只有具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才能将作品表现得生动、传神;只有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炼,才能使作品的内涵富有神韵。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教会同学们观察生活,了解周围的事物,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始终,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思考,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对问题作出概括,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启发引导,针对课本内容,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活跃学生的思想。如我们在学习莫泊桑的名作《项链》时,针对文中的主人翁玛蒂尔德,可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部分同学们会按照惯性思维认为她是个爱慕虚荣的人,并因此毁了自己后半生的平静生活,也有个别同学另辟蹊径,谈到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但却勇于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误,还有的同学认为玛蒂尔德具备了诚实善良的品质,对于于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价 。三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社会,完成由学生向社会化公民的转变,所以必须及时地让他们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常识,同时在实训课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体验、学会分析是非利弊,衡量得失短长,要让同学们结合实际,理性思考,培养他们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既获得认识生活的能力,又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如果能够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审美和德育的渗透教育,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一定会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