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莱辛实验派小说《我如何把心给丢了》

2015-07-12 12:13周思源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9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
关键词:疯女人莱辛陌生化

⊙周思源[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9;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23]

浅谈莱辛实验派小说《我如何把心给丢了》

⊙周思源[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9;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23]

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我如何把心给丢了》糅合了现实主义创作主题和现代主义实验技巧,创造性地展现了主人公处理情感困顿,摆脱心理异化危机的全过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

现代主义实验派情感危机《我如何把心给丢了》

英国文坛不老松多丽丝·莱辛因关注女性情感体验的写作而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莱辛的作品形式丰富,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总能巧妙地糅合现实主义创作主题和现代主义实验技巧,为读者展现一个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1963年,莱辛发表了她的实验派短篇《我如何把心给丢了》,充分运用现代主义实验派技巧展现主人公在处理情感困顿时,从痛苦沉沦到挣扎反抗以至最终实现精神感悟,成功摆脱心理异化危机的全过程。

一、结构的实验:淡化情节,凸显感悟

按照传统的小说标准,《我如何把心给丢了》没有具体情节,更谈不上对人物行动做出细致入微的刻画。然而,这正是实验派小说的特征,即打破了现实主义小说所立下的规范,以人的意识为主,行动为次。

短篇伊始,主人公的一段内心独白显得十分突兀:“容易得很,拿把刀子,剖开胸膛,取出心来,扔了,不就是。但不幸得很,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寥寥几句心理独白奠定了短篇哀楚的基调,启发读者发掘藏匿于主人公生活中的种种可能,从而披露人物想要挣脱感情枷锁的诉求。接着小说以意识流的手法再现了A君、B君先后对“我”造成的情感伤害,让“我”“处于半死状态”,同时“我”又开始为自己是否应该与素未谋面的C君交往来填补生活的空缺而烦恼。故事的主线以思想活动的形式展开,鲜少出现人物动作。正当主人公略施行动——“站在那儿,开始打扮,画了眉,上了唇膏,涂了眼圈”,第二主角——“我”的那颗肿大的血淋淋的心便出现了。心的出现完全打断了动作继续的可能,逼迫“我”在痛苦中自省,同时也将读者从期待发生的爱情行为拉回怪诞的意识描绘。

汪曾祺先生谈到文学作品结构时曾说:“戏剧的结构像建筑;小说的结构像树,更内在、更自然。”①这种“内在”与“自然”在短篇中体现在它的无情节却有很强的承接性上。实验派小说是与20世纪哲学、心理学等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表达人物的潜意识方面与现代派作家一脉相承。现代派作家的代表詹姆斯·乔伊斯“在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时,特别擅长揭示主人公对人生现实瞬间的领悟,顿时看清自己的窘境,悟出人生的本质”②。这种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猝然的心领神会被称为“精神顿悟”(epiphany)。莱辛秉承了这一实验技巧,但并未照搬套用。短篇中的“我”经过漫长的自我探索,从而完成了认识自我的心灵旅程。这是逐渐明白事理的过程,与瞬间的顿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精神顿悟”是突发性的,而“我”的觉悟是有完整线索可循的,这里姑且将其称为“精神感悟”。

故事开始,在“我”犹豫是否该与C君约会时,“突然间我发觉自己对整件事情的观察有误”,这正是“我”最终能够完成“精神感悟”的内因——“我”有走入内心进行自我审视的潜能与可能。当“心”这一重要角色出场后,“我”的“精神感悟”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首先,血淋淋的心黏在“我”手上丢弃不掉,迫使“我”放弃了与C君的交往,将“我”困在家中长达四天之久,客观上为“我”的“精神感悟”创造了时间和机会。与心独处的日日夜夜让“我”受尽煎熬,无法正常生活,只好一点点地收拾记忆、检视内心,却徒然唤起了往日的悲伤。这是“精神感悟”的第一阶段——于悸动中冥想。接着,“笃笃笃”的高跟鞋声转移了“我”的注意力,透过窗户“我”看到女人经过街道,拐进街角。这一寻常场景却“让我看了快乐无比、振奋不已”,因为“我”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我并没有什么不妥”,而真正错误的是过去让“我”精疲力竭的四天,“坐在那儿分析我这颗心四十年来的每一举动,或每一跳动,又或每一悸动”。这是“我”感悟的进展。带着这种进展,“我”走出了家门,走上街道,乘上地铁,偶遇一个疯女人在公众面前控诉背弃自己的丈夫。疯女人的出现,犹如一剂强药注入“我”的内心。莱辛对疯女人的描画颇费笔墨,细致地勾勒女人的衣着、神态,以及地铁上旁人对她或视之漠然,或兴趣盎然的态度。这一部分构成了成功感悟的直接动因,将精神感悟的继发性很好地承接下来。

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疯女人不受支配的自言自语、高声谩骂是那么窘困、羞愧,而她自己却丝毫意识不到。“我”在这种疯癫下领悟到此时“她根本不在那儿。坐在那儿的是什么,是谁,我们无法知道”。故事进展到这里,“我”已经清楚地明白坐在那儿控诉的实则是疯女人那颗血淋淋的心,失去了理性,向外喷泻感情伤害,一如捧在“我”自己手上的那颗又轻又大的红心一般。由此,“我”看到了自己的精神危机,倘若不加节制也会滑向疯女人的异化状态。就在这时“我的手指变轻了,我的心滚开了”,而“我”也成功地实现了“精神感悟”,幸福、自由、笑声,失而复得。

二、技巧的实验:叙事陌生,富含象征

自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以来,陌生化写作被广泛地运用在小说、戏剧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艺术功效。莱辛在创作《我如何把心给丢了》时也别具匠心地将“陌生化”融入叙事,产生了绝妙的诗学功能。

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③,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产生心灵震撼。“心”作为人体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器官,往往不会让我们产生新奇感和惊异感,而莱辛就打破了寻常,将心从胸腔推出,推到众人面前,活生生、血淋淋,这样的毛骨悚然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地审视曾经熟视无睹的事物。

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经过陌生化处理的文学语言,不负载一般语言的意义,丧失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只保留能指功能”④。这一语言现象在短篇中俯拾皆是,诸如“我”对交往的男人进行的排序。故事中藏在“我”话语背后的男主角有很多,但都没有名字,界定他们在“我”的生命中出场的顺序与对“我”的重要性只靠A、B、C这样本身并无意义的字母,而提及“我”与C君建立关系的可能性时,甚至使用了百分比。这种陌生化的人物名称与人物关系以看似淡然的笔触描述了“我”的感情生活的荒芜和内心的恐慌与麻木。

莱辛在故事中借以“陌生化”展现语言的无限性,继而构造出许多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意象本体。故事中最大的意象是“心”,故事从开篇“取出心来,扔了”到结尾的“完全没有了心”都在强调“我”非常渴望把心丢弃,实际上“心”就是“我”所承受的感情伤害与折磨“我”的记忆。随着“精神感悟”的推进,“我”被窗外女人的高跟鞋声吸引,女人在街道上行走,鸽子在空中飞旋都洋溢着屋外世界的活力与清新,二者的意象作用不可小觑。女人的行走路线是十字型的街角,鸽子飞旋的轨迹是直角的急转,这都暗含着“我”的生活,“我”的思想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有可能继续沉沦,也极可能因为变通转对了方向而豁然开朗。“女人、鸽子、尖锐的鞋声和丝白的翅膀”都像明灯一样召唤“我”走出内心的拘囿,回归本真的生活。最后一个意象——疯女人,也是内在“我”的外化表现,是将这颗又红又肿的心安上躯壳,以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的形象出现,并被莱辛附上了话语权。

三、结语

一篇好的小说在于运用令读者难忘的叙述方式实现其富含的社会意义。《我如何把心给丢了》这则短篇正是通过现代主义实验在内容、结构和技巧上的践行,成功地阐述了女性情感危机这一文学母题,号召女性聚焦内心、学会自省。《我如何把心给丢了》丢弃的是一颗黯然神伤、依赖男性的心,迎来的是属于女性自我的理智独立的心。

①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晚翠文谈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页。

②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③④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页,第31页。

[1]Lessing,Doris.“How I Finally Lost My Heart”in To Room Nineteen.Collected stories Volume 1[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9.

[2]Guerin,Wilfred 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1999.

[3]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瞿世镜,任一鸣,李德荣.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晚翠文谈新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作者:周思源,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编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系南京医科大学2015教育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号:JYQ2015146),南京医科大学英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3—2015)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疯女人莱辛陌生化
疯女人
教学新思维
疯女人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疯女人
一棵树的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