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亮[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口 570228]
⊙徐 莹[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海口 570228]
论苏轼谪居海南期间及北归后的书法创作
⊙刘 亮[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口 570228]
⊙徐 莹[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海口 570228]
苏轼谪居海南期间创作过的书法作品包括《渡海帖》《海外帖》《献蚝帖》等,北归后又创作了《桂酒颂》《乳泉赋》《陶靖节清辰闻扣门诗》《陶靖节饮酒诗卷》《离骚九辨卷》《行书四诗》《答谢民师论文贴》等。苏轼在海南及北归期间的书法,正是其书法创作的最高峰,最大限度地实践了他本人提出的强调“气韵”的书法观点。
苏轼 海南 北归 书法
学界已有的对于苏轼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贬谪惠州以前,而对于其晚年,尤其是贬谪海南及北归期间的书法创作涉及不多。据《宋史·哲宗本纪》记载,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197)闰二月十九日自惠州“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①,是年七月十三日至贬所。至元符三年(1100)五月移廉州安置,六月二十日渡海,七月抵廉州贬所。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十一月至浈阳,得邸报,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十八日卒于常州。从相关记载可知,苏轼在海南居住了约三年,北归后又生活了一年才去世,前后共四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苏轼一直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书法创作。
在海南居住的三年时间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用来进行书法创作的必需品——笔和墨都得不到供应。而苏轼又是一个对墨有着极高要求的人,他在《书岭南纸付子过》文中曾说过自己“吾平生嗜好,独好佳笔墨”。他的好友李之仪也在《跋东坡四诗》中说:“东坡捉笔近下,时善运笔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蓄墨最富,多精品。”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只能自己尝试制墨,根据《记海南作墨》文,苏轼因为制墨差一点把房子烧了,而“得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著书之用而有余。”②只可惜,这些辛苦制成的墨当他北归乘船至广州时,因为舟船不幸倾覆全部被水浸坏。
苏轼在海南期间的书法真迹流传到今天的只有《渡海帖》,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帖文可知,此帖作于苏轼北归渡海前宿于澄迈时,帖末题云“六月十三日”。考苏轼当时的行踪,正在北归渡海前七日。此帖高28.6厘米,长40.2厘米,以行书写成。全帖不足百字,笔墨丰腴而又浑然天成,一直被视作苏轼晚年书法的代表作。除了《渡海帖》,根据相关记载,在海南期间苏轼至少还创作过《海外帖》和《献蚝帖》两篇有具体篇名留存的书法作品。
明李日华《六研斋二笔》云:“东坡《海外》一帖,字如五铢钱,行草法相杂,润兼出,一任天行,品也。曰:‘余在白鹤新居,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家人尽,月色如霜。其后有伟人,衣桄榔叶,手携斗酒,丰神映发如吕洞宾,曰:子尝真一酒乎?就坐三人,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合江楼下海风振水,大鱼皆出。袖出一书授予,乃真一法耳,及修养九事。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既去恍然。’”根据这段记载,《海外帖》是苏轼在白鹤新居夜晚与邓道士“遇仙”后所作。从记载中可以知道,《海外帖》字体较小,行书、草书相杂。从用墨上看,淡墨、浓墨完美融合,达到了自然天成的效果,堪称书法中的奇品。
至于《献蚝帖》,《六艺之一录》引《祝氏集略》云:“《献蚝帖》极言蚝之美,至令叔党勿宣传北方君子,恐求谪海南以分其味。……闵仲叔不以口腹累人。公人品绝世,岂以一蚝秘于人?大率寄其逸之韵,如以啖荔欲长作岭南人游事绝而不恨死,皆此意也。然复以此望于人,可见其视世满目皆同志君子也。”“叔党”是苏轼三子苏过的字。《献蚝帖》的内容就是称赞海南生蚝味道之美,并告诫苏过不要把这个情况告诉北方的朋友们,害怕他们会因此主动请求被贬谪到海南来,这样就会和作者分食生蚝。当然,这是苏轼文章特有的诙谐幽默,更多的是表现了他的“高逸之韵”,并非真的担心会有朋友来和他分食生蚝。遗憾的是,这则记载并没有具体谈到和书法有关的内容。
除了《海外帖》和《献蚝帖》,《石渠宝笈》卷13还载有宋苏轼“尺牍一卷”,为素笺本行书卷,九寸一分广二尺六寸九分,后有“子瞻”一印。拖尾处有董其昌的题跋,云:“东坡先生此卷乃海外书,不复作徐季海圆秀态,将以颜清臣之劲、王僧之淡收因结果。山谷所谓挟以文章忠义之气当为宋朝第一者不虚也。”这幅作品展现了苏轼晚年书法作品平淡中寓刚健的特点。
总的看来,苏轼海南期间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数量较少,这应当与当时他所处政治环境及创作条件的艰苦有关。海南地处边陲,文化落后,甚至连书写所用的毛笔都难以得到保障。苏轼在《书孙叔静诸葛笔》一文中曾说:“久在海外,旧所赍笔皆腐败,至用鸡毛笔。拒手狞劣,如魏元忠所谓骑穷相驴脚摇蹬者。”苏轼本来最喜欢用诸葛狼毫,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带到海南的狼毫笔都已经腐败,他也只能用鸡毛笔来对付了。鸡毛笔的弹性远不如狼毫,会影响书写的效果。从相关记载来看,《海外帖》《献蚝帖》等可能还是用狼毫笔书写的。而《渡海帖》作于北归之前,用鸡毛笔书写的可能性很大。从墨迹上看,《渡海帖》用墨较为肥厚,聚锋不明显,也可以验证上文的说法。
遇赦渡海北归之后,苏轼在世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创作的书法作品数量却超过了海南期间。根据记载,这一阶段苏轼创作过的书法作品包括《桂酒颂》《乳泉赋》《陶靖节清辰闻扣门诗》《陶靖节饮酒诗卷》《离骚九辨卷》《行书四诗》《答谢民师论文贴》等。其中,《答谢民师论文帖》的真迹今天仍然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答谢民师论文帖》用行书书写,原文是《答谢民师书》,内容主要是与谢民师探讨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包括“辞达”与“文章有定价”等。末尾题云“十一月五日”,可知此帖作于元符三年十一月五日。根据孔凡礼《苏轼年谱》卷39可知,苏轼于十一月五、六日前后离开广州,此帖正作于苏轼离开广州之际。现帖为原帖后半部分,高27厘米,横长96.5厘米,共33行。现帖开头处“轼□是文之意疑若”八字并非原本,其中“轼”字是挖取帖后“然轼方过临江”句中残剩之字拼凑而成。卷后有明代娄坚补书缺字,又有陈继儒的跋语:“东坡碑版照四裔,不如尺牍天真烂漫。所谓‘吾写字觉元气十指间拂拂飞出’,此卷等是也。”此帖书法肉丰态浓而又能返璞归真,字里行间透出淋漓元气,实为苏轼尺牍书法中的精品。
除了《答谢民师论文帖》,《乳泉赋》更有“海内苏书第一”的美称。《乳泉赋》全名《天庆观乳泉赋》。《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77引《宋学士集》云:“苏长公以绍圣四年丁丑二月责授琼州别驾,安置儋州。六月渡海,七月十三日至儋。侨寄城南,邻于天庆观。观有乳泉,故公为援笔赋此。元符三年庚辰,公居儋已四年,会正月佑陵登极大赦天下。五月移公廉州。六月还琼复渡海至廉。七月又以皇长子生,国有大庆,迁舒州团练副使,量移永州。八月终方自廉启行。赋后题云‘庚辰岁七月十三日书’,则正在廉时也。”可见这幅书法作品是苏轼在廉州时所作。另据《石渠宝笈》卷十三记载,这幅书法为素笺本楷书,未署名。后有“三不惑斋”等印及李心传的跋文。李心传认为此书“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以平生所见论之,当为海内苏书第一”,可谓评价极高。可惜真迹已经失传。
关于《桂酒颂》,《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引《止斋集》云:“东坡自海南归,文章翰墨所谓毫无遗恨、波澜独老成者。《桂酒颂》其一也。”由此可知《桂酒颂》也是作于北归之后,但是真迹已经无存。《离骚九辨卷》,见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八下:“东坡先生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字画稍加肥壮。晚岁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可见这篇书法作于北归之后,作品体现出独特的雄奇怪异之美,与《谢民师论文帖》和《桂酒颂》在风格上有明显区别。《陶靖节饮酒诗卷》,亦称《渊明饮酒诗》。《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引《珊瑚网》云:“右坡翁大字书渊明《饮酒诗》一卷,乃过海后北归时所作,已绝笔矣。曩昔《醉翁亭记》等书皆当退舍第。玄黄牝牡,能令凡目生华。”可见这件作品字体较大,并有“绝笔”之态。但是在书法水平上却超过了当年创作的《醉翁亭记》等。另外《陶靖节清辰闻扣门诗》《行书四诗》的书法真迹也都已失传,仅能从相关记载略知一二。
以上就是苏轼在海南期间及北归后书法创作的概况。尽管从数量上看,苏轼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而且真迹大多已经失传,但体现出来的书法水平极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以为,苏轼在海南及北归期间的书法创作恰恰是其一生书法创作的顶峰,其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四十一引《姑溪题跋》云:“东坡从少至老所作字,聚而观之,几不出于一人之手。其于文章,场屋间与海外归时略无增损。岂书或学而然,文章非学而然耶?”李之仪的这几句话是说苏轼书法到老一直在不断进步变化,相比之下文章的变化则没有那么明显。平心而论,苏轼的文学创作高峰在黄州到惠州时期,贬谪海南后虽然也不乏优秀作品,包括一些优秀的和陶诗,但事实上已经不在文学创作的高峰。而其书法创作却并非如此。与文学创作相比,苏轼书法是愈老愈妙,不仅在海南期间写下了浑然天成的《渡海帖》、被称为“奇品”的《海外帖》,更在北归后写下了被誉为“海内苏书第一”的《乳泉赋》。由此可见,苏轼在海南及北归期间的书法,正是其书法创作的最高峰。
这一时期苏轼的书法创作最大程度地实践了他本人提出的强调“气韵”的书法观点。“气韵”一词最早被南朝的谢赫用来评论绘画,后来慢慢被移植到书法批评中。苏轼也曾多次用“气”或“气韵”来表达自己的书法观点,如:“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③“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④(《与二郎侄书》)“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⑤笔者认为,书法中所谓的“气”或“气韵”,即阳刚或阴柔之美,一方面与作家自身的“气”——即品德修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之“气”相关。《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三引《韵语阳秋》:“故其子叔党跋公书云:‘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苏过对自己的父亲可谓知之甚深。贬谪海南以后,苏轼为人气节丝毫无损,人生修养与境界反而更上层楼,反映到书法创作中,就是增添了老熟与平淡之美。同时,海南独特的自然风物,特别是浩瀚无边的大海,潮起潮落,波涛汹涌,其变化无端之“气”也融入了苏轼的书法创作。尤其是他北归后所写的《乳泉赋》《离骚九辨卷》《行书四诗》等,都被后人评为“挟海上风涛之气”“挟大海风涛之气”,集中体现了苏轼书法中的“清雄”之美。
①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6页。
②③⑤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9页,第2183页,第2177页。
④ 赵德麟:《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3页。
作 者:刘 亮,文学博士、博士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等;徐莹,文学硕士,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音乐学等。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东坡海南文化研究》(Hjsk2012-06)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