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2015-07-12 09:21谭慧娉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528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鲁迅

谭慧娉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 528000)

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谭慧娉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 528000)

由于经历、思想、追求各不相同,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在题材选择上,鲁迅注重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沈从文则审视都市文明的堕落,追怀念边民往事,重塑民族精神。在人物塑造上,鲁迅笔下的人物多是病态社会的下层劳动者;沈从文小说的描写对象则是二三十年代湘西的下层劳动者。在艺术风格上,鲁迅开创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沈从文则拓展了现代小说的领域,为小说文体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风格

在异彩纷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长河中,鲁迅与沈从文是其中两位风格迥异、旨趣不一的大家。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国内抑或是国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倘若说把笔触深入到下层民众的第一人是鲁迅,那么塑造下层民众形象最富人情味的作家就当属沈从文无疑了。由于他们的经历、思想、追求各不相同,使他们的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艺术风格上各显异彩。

一、题材选择

鲁迅与沈从文生于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当时内忧外患,国破民弱,灾难重重。虽然他们同样胸怀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民族崛起之愿,但是,他们的小说却在题材选择方面以不同的姿态登上文坛。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在充分认识了文学创作之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关注人生的态度、启蒙主义的思想、疗救病苦为目的,解剖社会人生,戳穿黑暗丑恶,极力批判民族丑陋的“劣根性”,写出了一幕幕饱蘸血泪的悲剧。而沈从文的出现已是“五四”落潮时期,他怀着对那近乎“原始”故土的真切眷念,从湘西边城来到北京,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都市文明的堕落,继而追怀边民往事,倾心重塑民族积极健康的精神。他们之所以选取不同的题材正是源于其创作实践的不同。

鲁迅不能忘却的正是显赫的官宦之家顷刻间破败中落、国家外遭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残暴统治,还有官场的黑暗腐败、世态的炎凉冷漠。这不能忘却的一切便成为了鲁迅小说题材选择的缘由。

30年代以来,鲁迅曾公开宣布自已是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正因为他是来自于封建的旧营垒,是黑暗的一部分,它们的丑恶鲁迅最清楚不过了。于是,鲁迅曾想方设法对此进行改革。东渡日本学医救国的幻想破灭后,鲁迅认识到启蒙主义之于国民、社会改造的重要性,乃弃医从文。他深知中国的解放需要人们思想的觉醒,需要挣脱封建主义的桎梏。因此,他把改造的对象瞄准了国民的性格:竭力剖析国民精神上的创伤,着力批判民族性格上的劣根。他以此为题材从纵深处挖掘封建统治对国民精神的戕害,创造了一幕幕“几乎无事的悲剧”。

沈从文的小说选材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他所倾心关注的是民族性格中优秀和高贵的品质。他小说创作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从而给“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以“一种勇气同信心”。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那片融古朴风貌、诚挚人性于一体的湘西“王国”,投向了善良忠诚、单纯勤劳的边城人民,讴歌我们民族中值得骄傲值得推崇的优秀品质,重塑“消失了的民族品德”。而最能体现这一选材特点的是他那描写封闭状态下湘西人民古朴生活的小说,如《边城》。

在小说里,沈从文把边城视为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而《边城》里的人物善良淳厚,是自然人性的化身,也是他心中的理想人物。这些理想化人物身上所闪耀的神性圣洁,体现着“湘西”所代表的健康、完美的人性,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人物塑造

鲁迅笔下的人物多是病态社会的不幸民众,所反映的是下层劳动者的悲苦生活。他更侧重于表现这些人在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中的精神被奴役、思想被毒害以及人性的扭曲。

譬如:千百年来民族“劣根性”的浓缩——阿Q。在阿Q身上,我们感到的更多是痛楚与悲哀,看到的更多是对麻木、愚庸、卑怯、懒惰的灵魂的无情剖析与批判。而看客,则是鲁迅在中国精神史上的一大发现。无论是《阿Q正传》式的热闹,抑或是《示众》式的简直无端的扰攘,都使人彻骨地体会到了看客场面那种难以摆脱的恐怖。在鲁迅的笔下,看客仿佛是不在场的存在物,他们把现场所发生的悲剧看作与己无关,心安理得地赏玩别人的痛苦,把它们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然而,社会现实是复杂的。“不在场”仅仅是表象而已。倘若体会鲁迅小说背后的深层意义,就会发现:其实,看客身处场内,是悲剧的一部分。一致的麻木、愚昧、冷漠、混沌心理,让他们丧失了自省的能力。这种集体封闭式的心理扭曲,使他们成为了不喜不悲亦悲亦喜的冷血人物,成为了没有面目的阅读大众,甚至是吞噬个体灵魂的族群。致力于悲剧鉴赏的看客,是不在场的在场。在场与不在场的矛盾反差,让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成为了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典型。

鲁迅以笔作匕首,刺向病态国民的伤处,以引起人们的警惕。他并非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熟视无睹,更非拿他们身上的痛处故意取笑,而是他爱祖国人民爱得太深,对他们身上的痼疾也恨得越深。这就是他毫不留情地解剖国民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沈从文小说的描写对象则是二三十年代湘西的下层劳动者,包括农民、水手、老兵、学生、商贩等。于沈从文而言,一切合符传统美德的,都应肯定和赞扬,悖于传统美德的则予以否定和抨击。由于深受故乡习性的影响,他小说里的人物大多是纯朴、憨厚、善良、正直、勇敢、倔强。咀嚼沈从文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活泼的人性。他笔下的湘西百姓,无论男女,或老或少,全都闪耀着一种古朴天然的人性之美,同时又极富牧歌情调。

《虎雏》中的主角虎雏,自小长于湘西,乖巧秀气,却不乏犷悍桀骜;《边城》的少女翠翠纯真执着,为了那个曾把自己“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痴痴地在溪边等着。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一经沈从文的刻画,身上洋溢着美如醇酒的人性美。但是,伴随着都市文明对乡村的侵蚀,许多美好的传统几乎遭到破坏,悲剧一再地上演:一方面是金钱交易、雇工、童养媳等的出现,另一方面是人们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中渐渐失却了自由。因此,沈从文倍感唤醒人民和人性复归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小说里倾注了深刻的反思和迫切的探索。

三、艺术风格

鲁迅和沈从文在小说艺术上的成就罕有其匹。鲁迅开创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作为高产的作家之一,沈从文则拓展了现代小说的领域,独辟蹊径,为小说文体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鲁迅小说文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富有开创精神。他的小说创作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同时又采取了其他的创作方法,其中尤以浪漫主义(如《铸剑》)、象征主义最为显著。我个人认为,在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之间,更应值得重视的是象征主义。因为长期以来,较之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几乎被忽略了。

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说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经纬交错的佳作。

在《狂人的日记》里,鲁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迫害狂”眼中的世界:一个仁义道德与伦理纲常合谋杀人的世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鲁迅采取了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狂人——过敏、多疑、惊恐、奇怪的联想、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然而,仅此塑造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狂人,小说的思想性未免有限,难以达到向几千年封建制度和礼教发起猛攻之效。于是,鲁迅同时又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赋予已有的现实主义骨架血肉以新的生命和光彩,在狂人一些疯话里,鲁迅精心融进了双关的含有深意的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本质却又不破坏疯话特质的内容,使狂人的日记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更具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这里。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而沈从文那带有乡土特色意蕴深沉的小说,却将中国的现代乡土小说的创作推到了一个新境界,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极富形式感的作家”,沈从文在小说创作方法中的贡献在于为后人呈现了一个散文化抒情小说体的范例。他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如《萧萧》《三三》《凤子》《边城》。在这里,沈从文把散文引进小说中,打破了两者的界限,从而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功能。

小说的散文化首先体现在故事性的减弱,结构的松散,情节结构上没有“中心事件”,人物关系上没有“中心人物”。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是对写实小说、情节小说的突破与超越,它体现了散文与小说的互渗。

在语言艺术方面,鲁迅小说的语言是一席无与伦比的视觉美宴,给人以多方面的艺术享受,令人常读常新。他那“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如实描写”;他那纯净、简洁、生动、犀利、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学语言;还有他善于根据作品内容,调整语言色彩,营造艺术氛围,都使他的小说充满感人心魄的感染力。而沈从文的语言从楚辞、六朝文学,以至《圣经》那里吸取了文字的色彩和技术。他的文字文与白、欧化与俚俗、理性与情感、节制与放纵、古典与浪漫、平淡与华丽都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罕有其匹的艺术家。沈从文的小说,如地窑里的百年陈酿,日子越久,味越醇厚。读他的小说,要慢慢细品,才能品咂出其中深蕴的芳香。

总之,鲁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对惨烈恐怖的现实进行批判,对愚昧麻木的国民进行启蒙,消解古老的东方传奇;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视角,通过提供一种“美”的人生,来根治“社会的拙象和人的愚心”。在小说的创作上,鲁迅与沈从文尽管有许多的不同,但他们的小说创作共有同一个主旨: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一脉相通的,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两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是这相同的主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社会众生图,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社会生活画面。

猜你喜欢
边城沈从文鲁迅
《边城之隔江望秋》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雀真丑
《边城游记》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阿迅一族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