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炜炜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401331)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熊炜炜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401331)
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丁玲关注人物命运的悲喜,体恤人物的情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想,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从莎菲的坚韧与固执、敏感而多情、感情与理智及孤独且厌世等四个方面对莎菲这一形象进行了分析。
莎菲;固执;多情;理智;孤独
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动荡不安,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描写社会、展现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极大的发展平台。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丁玲的作品印刻着时代的烙印,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关注人物性格和命运,将社会的复杂变化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丁玲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注,她的作品塑造了梦珂、莎菲、伊萨、阿毛、丽嘉、曼贞、陆萍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行了细腻而准确的描述。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出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莎菲是一位受过教育、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孩,她是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知识女性,也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作者将莎菲追求个性解放的女知识分子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走进社会,发现现实与理想的极大差距,因此她矛盾、悲愤,却又无所适从。最能懂她的姊妹先她离世,身边朋友们的关怀无论如何也不能关照到她的内心思想,有一个对她仰慕的大男孩,却连如何追求她都不懂,只会将泪水洒在她的手背上。终于她有了一个心仪的对象,却发现他俊朗的外貌下隐藏着一个庸俗龌蹉的灵魂。这些都使得莎菲处于一种极度矛盾中,她厌倦现有的生活,却找不到出路,并且也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才适合自己。她生活在混沌之种,一切看不顺眼,一切不如她意,她的身体不好,她的精神也面临崩溃的边缘。作者通过莎菲的境况和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颓废、堕落,甚至以自戕的方式来与黑暗的生活和命运抗争,最后只能哀叹一句“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
小说中的莎菲是一个有着浓重悲情色彩的形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愤然离家出走,独自在外闯荡,得不到亲人的爱,这无疑对莎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对于现实社会的残酷,环境的极端恶劣,莎菲从来没有妥协过,她瞧不起那些虚伪庸俗,堕落腐败的人,想要活得更加自我,追求个性的解放,即便是在她病入膏肓时也未曾想到过要回家。她决定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面对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她虽有抱怨和不甘,但总是坚韧地活着,并且固执地按自己的想法来行为做事。别人无法改变她的思想,她虽然身体羸弱,但意志始终坚定。她不愿向人袒露心扉,却又责怪他人不理解自己。为了凌吉士固执地搬家,后来因为深感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又固执地想再次出走。诸如此类的行为举止都表现出莎菲个性的坚韧和性格的倔强。
莎菲对凌吉士可谓是一见钟情,这样的感情延续到日后便是望着门外凌吉士的剪影轮廓她都欣喜不已。可是感情真挚的的莎菲偏偏不能承认自己对凌吉士的爱慕,她不想“讨好”他,她想展现得更加端庄,因此故意装作冷漠。她渴望被理解却又不给比人理解他的机会,凌吉士不来看她,她会想念,会在心中责怪,但当凌吉士来了,莎菲便又装作不在乎,或者给人一些难堪。多情的莎菲内心异常的苦闷,明明已经喜欢上了别人,却又要装作不在乎,甚至给一些端庄和严厉。她不愿意作一个被牵引者,所以她要占有他,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她赐给他的吻。这样的莎菲是以一种神经质的思想和性格在对待一段爱情,因此,她显得更加敏感又患得患失,对方也因此而无所适从。对于苇弟的仰慕,莎菲虽然不预备接受,但女人的虚荣和莎菲孤独艰难的境遇使得她无法彻底拒绝苇弟的好意,她一方面从心里瞧不起这个爱哭的男人,另一方面却想要得到更多关心,多情的莎菲虽然未能给予苇弟以爱情,但在苇弟看来他们之间却有着朦胧的暧昧情愫。
当莎菲慢慢发现凌吉士俊朗的外表下有着一个庸俗龌蹉的灵魂,她的内心开始了剧烈的思想斗争。凌吉士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软软的头发,这些都无时无刻牵引着莎菲的心绪,但莎菲知道,他的内心始终是有着金钱至上的市侩本质,而爱情也是用钱买卖的肉欲享受。莎菲因此而鄙视凌吉士,她厌恶凌吉士腐败的生活作风和享乐主义,却又无法摆脱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情,继续柔顺地接受着他许多浅薄的情意,听他说那些他津津有味的卑劣享乐。陷在爱情泥沼中的莎菲无法自拔,她在灵与肉、爱与憎的感情里矛盾着,她在感性与理智中苦苦挣扎着,却始终未能摆脱。“真的,单凭了一种骑士般的风度,就能使我堕落到如此地步吗?”莎菲不禁这样问自己。这样的痛苦多次反复,让人不得安生。莎菲每一次的心灵的伤痛和矛盾的心境,因凌吉士的到来和对他的爱情又兴奋起来,从而跌入更深的悲境里去。
莎菲的身边虽然没有亲人的照顾,但却是不乏朋友们的。毓芳和云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苇弟的嘘寒问暖,这些都无法为莎菲矛盾痛苦的内心起到一些安慰的作用。蕴姊的突然离世,使莎菲备受打击和伤痛,在她看来,这世上唯一能懂她的人已经先她而去,从此便不复有人能跟她心心相知。莎菲既无法敞开心扉排遣烦闷,又无法自我调节心中的忧郁,她选择了酗酒的自虐行为,并将内心紧锁。她厌烦这个世界,却又被世间的情和爱所吸引,始终处于一种心灵的孤独状态中。
作品中的莎菲倔强固执,从不妥协。她追求着个性的解放,却因传统道德理念的影响而总是言不由衷;她渴望有一个人能完全懂自己的人,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她看清了世间的残酷,想要和命运抗争,却又缺乏真正的能力和魄力。她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她渴望冲破时代的枷锁,却又因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始终处于内心的矛盾挣扎中而倍感痛苦。
[1]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胡雪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J].《职业技术》2007(24).
[4]刘广涛.青春视角下的“莎菲形象”探析——重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5]周虹.莎菲形象中的现代意识[J].《语文学刊》2006(04).
熊炜炜(1981-),女,重庆人,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