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津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215000)
浅析苏州石路商圈的地上景观
牛 津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215000)
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费质量和数量都飞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领头羊,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同时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协调古城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快速消费模式之间的冲突。苏州三大古商圈之一的石路首当其冲,在多变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石路的自身优势,并且在与苏州本地传统的观前街、南门,现代的圆融时代广场、李公堤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步行街;景观设计
石路位于苏州市城西北侧阊门外,是著名的商业街,也是一个商业圈,阊门外金阊区的商业中心就是石路地区。旧时的石路原本是苏州的外码头,作为连接苏州古城和外来商业的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清末洋务派盛宣怀在此辟路,因以石子铺成路面,故得名“石路”。
石路的修筑建成缘于清末会办商约大臣、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当时盛宣怀的家眷住在阊门内天库前,1882年盛宣怀受命督办沿海城市电报局。苏州电报局翌年由原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迁到天库前,租借盛家房屋为局址。盛宣怀之父盛康,早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白银五千两购得阊门外寒碧庄刘园,并陆续缮修加筑,因前园主姓刘俗呼刘园,遂袭用其音易其字,改名为留园。为了方便家眷从天库前至留园的马车来往,盛宣怀命人修筑一条通道,因以碎石铺路,人们便称之为“石路”。既是方便盛家车辆往来,因此最初的石路应该是由阊门行向留园的路途。盛家人没有想到,盛家马车频繁出入的这条碎石路打通了城内城外、陆路水路的循环,打通了苏州近代商业文明的脉络。
1895年《马关条约》中增加苏州为通商口岸,由于阊门外一带水陆交汇,人口众多得以首先发展。石路商埠随铁路的开通,成为大马路沿线的核心商市。石路、留园路、广济路等地段的繁华和发展得益于水路交通(大运河)和陆路交通(沪宁铁路)的发展和交汇。
石路商业圈是泛指包括石路及其周边街巷在内的一个区域。在新中国培育成长起来的石路早已不是一般的路名了,而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日渐形成了石路商贸区,成为阊门外整个商贸区的泛称。21世纪初,石路附近的干将路、金门路、留园路、桐泾路、阊胥路、上塘街等也得到拓宽和延伸,高楼大厦的建成也使新的、洋的石路商圈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以石路步行街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和商圈,石路以商带路,以路兴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是一种地方文化繁衍、聚集和传承的表现。苏州久有“轧神仙”民俗活动,全国仅苏州独有。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聚集皋桥福济观(俗称神仙庙),相传仙人化为褴褛乞丐,混迹观中而居,人有奇疾,至日烧香往往获疗,仙人怜其诚而救度。因此人们在此日到神仙庙,在拥挤的人群中挤进挤出,或轧点仙气,祛病消灾,延年益寿。
“轧”,吴方言谓:人众不得出而使劲挤入或挤出。“轧神仙”中的神仙为道家八仙之一的吕纯阳,字洞宾。因为考进士没中,遇到正阳真人钟离子,于是修炼成仙。“轧神仙”最初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盛大的民间庙会。轧神仙期间,从阊门西街至阊门内下塘一带,众多的小摊都赶来“八仙聚会”。神仙庙附近各种民间工艺品供人选择,各种风味小吃供人品尝,于是当天所有物品都冠以“神仙”两字。把道教文化、中医文化、商贸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了“庙会、曲会、花会”的有机结合,凸显了吴文化风情和金阊石路特色。
石路地区呈现典型的“一线、二片、三节点”布局。一线:淮阳河纵贯南北,河道两侧有一条灯光科技密集、小品趣味浓郁、亲水特色凸显的观光休闲走廊。二片,利用西石路封闭后形成的近7000平方米空间,以石路国际商城和小天使广场建筑为前后背景,形成一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呼应的大型文化广场;利用北石路封闭后形成的近6000平方米空间,将亚细亚广场和市民绿化广场相连,依托石路中心广场商厦、亚细亚商厦、八面风商厦等商业群,形成一片商品展示丰富,富有现代生态效果的商业广场。三节点:石路东入口、石路南入口、石路西入口,新建立交人行道以及多样化的入口景观,使节点在充分发挥人流、物流导向作用基础上,有着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景观界素有“宽街无闹市”一说。石路主入口和内部空间以大体量建筑和大广场构成,街道笔直、立面平整,D/H值偏大,除非在节假日,即使人流量维持在正常水平,石路的核心区域看上去依然人烟稀少,与“人往人处走”的原则相背离,不利于聚集人气。
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金森曾说:“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走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太珍贵了,不能容许他们被西方传来的这种虚伪的、肤浅的、标准的概念的洪水所淹没,这是我们面临的危机。”石路商圈正是这一危机的典型案例。高楼大厦和大体量建筑占领了石路地区,传统的江南园林风格在此荡然无存,仅剩的只有快速设计下的符号化的景观元素。
石路商圈中到大型店铺居多,大厦穿插其间。高度一般在四层以上,建筑体量较为庞大笨拙,缺乏亲和力,与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不和谐。石路号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可是建筑立面以玻璃幕墙为主,映射天空。传统元素的运用较少,水平也较低,需要平衡建筑密度与体量,为现代的商业区带来一些文化的痕迹。
好的景观设计是应该将人与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人真正的融入到环境中,去感受它。而不是刻意的做出一些东西出来,使人被迫的参与到景观环境中。怎样不限年龄层次,使全民参与到环境中来,是景观设计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石路步行街以商为魂,以水为脉,以灯为景,以人为本,成为苏州重要的核心商业街区之一。百年石路,已经成为苏州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种精神,一张名片,成为现代苏州商业发展的标志性符号,经综合改造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全国商业街复兴传统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当然,石路当前也存在一些弊端,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
牛津,学校: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型研究生,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