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杨巧慧 (海南师范大学 571100)
浅论梵高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怀和苦难意识
魏杨巧慧 (海南师范大学 571100)
梵高为艺术殉道主义精神燃烧自己生命,他的不朽可以将他称之为世界艺术史上屈指可数的艺术大家。梵高是世界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伟大先驱,是荷兰后现象派画家,其作品具有无限的艺术和市场价值。尽管他一生是短暂的,但正是这短暂的一生,让其实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的独特升华。
梵高;苦难意识;人文情怀
人可能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从其人生缺憾和早年幻想中逐渐确立自己的理想,而理想自我正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汇聚了个人全部的成长动机。对艺术家而言,他的艺术精神或者艺术理想本质上就是他人格理想在艺术中的反射。一个画家的人格理想是虚弱还是强烈,是低俗还是高尚,很多时候决定着他的艺术作品是否有影响人的力量。
梵高做过短暂的传道士,出生于牧师世家,却他本想成为一个心灵圣洁的升入,效仿基督,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他背离了神坛。他感受过被人误解的无奈和孤独,用最后的执着和疯狂、用最全部的生命将绘画艺术提升到一个极致,他经受过痛苦而沉醉的爱情,却一次次草草收场悲剧告终,他一生悲悯人们的苦难,希望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救赎他人。
梵高是真实的。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但是在其作品背后,梵高热爱生命和生活,坚持努力工作,即使在他生活最疲惫最困苦、身心最无助最孤寂、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而将他当成异类对待的时候,他还是在创作着,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对生命本身存在极大敬畏和眷恋。
他一生热衷于帮助穷苦百姓,经常保持永恒和虔诚的爱心来品读圣洁教义,在生活中以自虐式基督精神来践行自己的信念,并且深入其中尽他最大的努力来关爱那些朴素善良的人们。
他一生痛惜人类苦难,希冀以真实的自我来感悟自然,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救赎他人,以博大而独特的苦难精神和人文情怀将他生命中的全部意义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得以辉映。
从某种意义上谈,梵高的艺术生涯应该是从他屡战屡败的爱情开始的。在一位19九岁的姑娘青春懵懂的他意识生活的美好,他向往的爱情后,那女孩的拒绝让他开始消沉迷茫,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也在这个时候发芽生根。
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田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到了多伦特和海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哭泣的女人、蹒跚的老树以及城市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
这些早期作品充满忧郁、严肃、消极,很难从其中发现明亮、轻松的成分,这也是扎根于梵高基督教观念中的忧伤本质。他只愿观察他自己愿意观察到的东西,当他看见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凄惨场景时,他心里自然而然在怀念着上帝。
梵高在布鲁塞尔学习解剖和透视学,在法国各地辗转学绘画,在展露出对绘画惊人的感悟力和敏锐力后,梵高并不满足他当时的艺术创造水平,接下来他来到巴黎居住,在他弟弟的推荐下,梵高结识了当时很多印象派画家,并且受到毕沙罗的赏识指教。
梵高开始学习用明亮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绘画作品也逐渐跟着明亮起来。他通过用韵单纯的色彩和点状技法,将他对艺术的满腔热情迸发出来。梵高长时间处于狂热的创作的,他的作品也逐渐成为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此领域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同一时期,梵高受到日本“浮世绘”吸引,东方独特的艺术因特有表现力、色彩鲜明等特点引起了梵高的共鸣,他开始吸收东方绘画的精髓,博采众长,将东西方绘画技法融合为一家,梵高的作品也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境界,正是这个阶段,梵高开始超越了与他同时期的优秀艺术大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独有东方简洁线条艺术和西方灿烂色彩的印象派艺术。
后来梵高开始厌倦巴黎的忧郁,他心中对太阳充满渴望,向往光明而阳光的地方,这促使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在这里,梵高的艺术天分彻底得到发挥。
金色的阳光,热情的生命,梵高描述着田园勤劳工作的农民,描绘着田野的阳光,灿烂的太阳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创作的欲望是无穷的,梵高完全将自己身心投入到疯狂的工作之中,他开始创新和升华,将蓝色黄的红色灯原色融入到他的创作作品中。
这些作品笔触激情,色彩山药,背后传递着他强烈的热情,反应出他悲伤而热烈、估计而躁动的内心。
但是,也正是因梵高暴虐性格和脾气冲动,再加上他常常不修边幅,面容总是看起来孤僻忧郁,人们开始恐惧他厌恶他,最终有人将他当成疯子送入了谨慎病院。
他承载着内心难以被人理解的巨大苦痛以及身体所遭受的折磨,他的绘画激情却从来没有磨灭过。梵高的作品开始依照他的内心而做,狂放激昂,线条扭曲旋转,让人一眼望去充满流动感,感受到强有力的搏斗。
这正是他意欲反抗并且内心追求的情怀,那些作品背后昭示着梵高不屈服于命运,桀骜不驯积极向上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风格,直至自己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
被癫痫创伤,或是因为精神分裂,梵高最终在挣扎36个小时候走向了极乐世界,也走向了他生命中曾经无比渴望的神坛。
从个人角度而言,梵高的命运无疑是不幸甚至悲惨的,他创作中遭受各种痛苦的疾病折磨,性格孤僻暴戾,片面而单纯向往理想主义信念,这些问题让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也许正因为遭受过的苦难,让梵高将独特的绘画技巧、宽厚的人文情怀、悲悯的人文情怀、苦难的人格意识、火热的工作激情汇集到一起,将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燃烧到作品中去,将他推向了画家巨匠的不朽高峰。
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短暂的一生没有成为他的拘束,反而让他完成了一个杰出绘画家的独特艺术形式,梵高用他作品背后的独特人文情怀和苦难意识震撼着后世的每一个热爱绘画,热爱艺术和生活的人们。
很难相信一个人会将全部的生命热情关注到他的作品之中,但是当我们面对梵高的艺术绘画作品时感受到的真实感,对苦难人们不屈服命运的铿锵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限追求,我们都会梵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震撼之心。
100多年后,梵高部分作品在世界各地均以天价成交,作品是有价的,但艺术是无价的,正式因为梵高作品背后的那份艺术情怀和苦难意识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无穷的艺术价值。
梵高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是西方艺术史上艺术先锋和先导,他的艺术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永不可磨灭的,他的高原理想,用圣人情怀悲悯普通民众的思想,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
[1]周旭.论梵高艺术创作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价值[J].学术论坛,2011(3).
[2]谭明明.论梵高的“孤僻”个性与其艺术创作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蒋烈思.用现代人文价值观审视梵高作品[J].美苑,2013.
魏杨巧慧,1993.04.27,性别:女,黎族,籍贯:湖南省张家界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绘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