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读《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2015-07-12 12:25:09北京语言大学1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7期
关键词:恶人赵氏哈姆雷特

荣 蕾 (北京语言大学 100000)

首先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赵氏孤儿》讲述的都是为父亲复仇的故事,而且都是发生于上流社会的,但所包含的内容体现的价值观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故事的复仇中掺杂着种种更为复杂的感情色彩,包含着人性的思考与人情的较量。然而东方故事中的复仇表现为单纯的复仇和报复。而其中对于人性本质的探讨则变得少之又少,而这种少恐怕更多来源于我国文化中对于人的情感与心理活动的忽视。

其次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赵氏孤儿》,都涉及到了很多亲情描写。亲情是人类最自发的一种情感,它是具有普适性的。但是《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对于亲情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客观地讲,《哈姆雷特》对于亲情的处理体现出了人本性所具有的犹豫与不决绝。而《赵氏孤儿》在对于亲情的处理上则趋于平板化。俗语云生恩不如养恩大。可是在戏剧中赵氏孤儿的表现不符人情常理。而这也是《赵氏孤儿》对于亲情问题描写上与西方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可能更多来源于一种中西方价值观与看待问题角度上的差异。

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待善恶的处理《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也有着极为显著的不同。《赵氏孤儿》中的人物非黑即白,不是完全的好人就是彻底的坏人。而这其实与现实生活并不完全相符,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真的很难见到完全的好人和彻底的坏人。人性从来都十分复杂,很难简单地定义为善或者恶,好或者坏。再善良的人心里恐怕都存在恶念,再恶毒的人心中也一定有善良的种子。而在关汉卿的描写中坏人几乎是彻彻底底的坏,而好人似乎是白璧无瑕的好。这其实并不符合我们对于善恶应该有的定义。看待任何事情都不可以绝对化,更不可以非黑即白。这现象背后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与历史原因。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的。接下来笔者将对《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在对复仇、亲情、善恶描写上所表现出的不同以及折射出的中西价值观上的差异进行阐述。

一、中西价值观中复仇概念的差别以及在复仇描写上所呈现出的中西价值观差异

就像我们可以看到的那样,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赵氏孤儿》都对复仇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描写。而故事的两个主人公所涉及到的复仇也同样如出一辙,都是令人切齿痛恨的恶人夺走了自己敬爱的父亲。 当然不同的是哈姆雷特的父亲一直陪伴他到青年时代,杀害他父亲的是他的亲叔叔,而赵氏孤儿却自幼失去父亲,直到成年才真的得知自己的养父才是自己的杀父仇人。这本身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哈姆雷特》这部戏的角度来讲,哈姆雷特在怀疑自己母亲,得知自己父亲的真实死因后,却依然选择了原谅母亲,继续爱自己的母亲。这的确十分符合人性,也符合人们对于亲情的看重。因为正如俗语所言,人心都是肉长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理性,更不可能没有基本的感情。《哈姆雷特》写作于17世纪,正是西方人文主义情怀兴起的年代。这时的知识分子相信人性本善,凡是人就会有基本的同情心羞耻感和是非观。他们更愿意相信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在社会上相处时候更愿意彼此包容和帮助。而在笔者看来事实的确如此,人更多时候更偏向于感情而非理性,尤其在年少时候。因此哈姆雷特产生怀疑之后的痛苦犹豫悲悯心碎都是符合人性和常理的。而之后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犹豫,害怕自己的行动会伤害到无辜,更害怕自己明明是为国家除去昏君却伤害了所爱的人,以至于最后让自己陷入僵局。而这恰恰是哈姆雷特的可敬之处。作为一个英雄,一个正直善良又有着远见卓识的人,他悲剧的酿成多半是源自自身对感情的看重或者一言以蔽之源自他的善良。而这也正是莎士比亚作为一代人文主义戏剧家的可敬之处。他写出最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复仇。这种复仇不仅仅以复仇为目的,而是为了惩恶扬善,为了天下太平。而这个过程中人的感情因素会占到重要因素。这也体现了可贵的人本思想,将人性中的善良与悲悯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恐怕也进一步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于善的信仰的笃定认同。而《赵氏孤儿》中的孤儿当得知自己养父就是杀害自己生父的仇人时候,毫不犹豫乃至于“大义凛然”地决定杀害养了自己将近二十年的父亲。而这似乎真的是不符合人性的逻辑的。因为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是有感情的。养了自己十多年的父亲再怎么不堪也会是自己的亲人,更何况中华文化中存在生恩不及养恩大的说法,这样的剧情显然是完全从所谓的理性出发,而忽略了凡是人都会有的情感。而这便是《赵氏孤儿》在处理复仇问题上的武断之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处理仇恨问题上尤其是所谓传统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上几乎是以一种公式化的面目示人,只要做这些事情的人都应该立毙于仇家的刀下。这样却忽略了人的感情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这也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对人性最本真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的忽略,这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社会对于善的信仰。所以从这可以看出中西方价值观上较为显著的差异。

总之,通过阅读出自东方莎士比亚的《赵氏孤儿》和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西方复仇观的差异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二、中西价值观中对于亲情理解上的差异化以及对于情感诠释上的不同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赵氏孤儿得知养父乃是自己杀父仇人的那一瞬,他并没有丝毫的犹豫而是决定杀死养了自己快二十年的父亲,这本身就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人再如何杀死了自己的亲人,他毕竟也养育了自己整整十余年。叫一个少年一下子爆发出如此强烈的情感,说实话真的不符合情感逻辑。对于一般的情况来讲,一个少年得知这样的消息首先的感觉应该是不敢相信,之后是悲痛,深入骨髓的悲痛,此外还会有一种极大的羞耻感,才会一点点上升到关汉卿所诠释的那种情感。从这一点上来讲,《赵氏孤儿》对于亲情的处理显得过于平板化。人的感情是不可能公式化的,也不可能仅仅表现为一种单一化的指向性的情绪。因此在这个问题也呈现出一种相对中式的非黑即白的思维。而我们再看《哈姆雷特》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就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哈姆雷特得知父亲死讯以及死因时候十分悲痛,但当他猜测到自己母亲可能知道父亲的真实死因时并没有对母亲生出憎恶,而是一方面不敢相信,一方面又犹豫痛苦。而这种心理活动其实更符合一般性的常规,也更符合亲情的一般表现。这也凸显出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当时欧洲普遍认同的人性本善的思想。这也更加符合一般的人伦常理,更符合人们处理亲情问题的一般想法。这也折射出中西方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

总而言之,在西方的价值观当中更强调人本主义精神,更看重人的感情,更强调人想法上的多样性,而中国的价值观上更多地把感情平板化,定义为一种近乎理性化的考虑。

三、中西价值观中对于善恶评价上的差异化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价值观,都是惩恶扬善的。换言之,都会把憎恶丑陋的人性而褒扬善良的品质。然而在中西文化当中,对于善恶的评价多少是有不同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特》当中是存在恶人的。这个恶人毋庸置疑就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他为了夺取皇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哥哥,霸占自己的嫂子,并且为了杀人灭口,不惜决定害死自己的亲侄子。然而在剧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哈姆雷特的叔父依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怀揣着治国的理想,同时也在做下错事后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个人物并不是完全的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便是《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这个人是一个奸臣。或者说,他不仅仅是一个奸臣,而且还是一个极其残忍毫无人道的人。为了不留下赵氏孤儿,他居然下令把城中所有的婴儿都斩杀殆尽。而这几乎是不符合人性的一般逻辑的。很少会有人这么做。而《赵氏孤儿》中所塑造的这个恶人显然是有些太残忍了,残忍到毫无人性和基本道德底线。而这种残忍显然映射出作者这样的善恶观:恶则一无是处。这种对于恶人的全盘否定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客观的观点。然而坦诚地讲,在中国很多文学作品中,也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情况。尤其在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我们看到恶人几乎是被一棍子打死的。恶人几乎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也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值得赞许的地方。他们残忍而没有人性,他们恶毒而毫无道德底线,他们自私阴险狡诈。在这些恶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人性光辉。而这其实是并不符合常理的,因为再恶毒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

其次我们看到《哈姆雷特》中描述了很多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人包括奥菲利亚以及她的哥哥父亲,哈姆雷特和他的母亲。当然最后她以母亲的慈爱用生命成全了哈姆雷特的人生。这一切其实都体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人性从来都复杂而无处寻觅定论。这也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作家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然而我们看到在《赵氏孤儿》中好人在道德上几乎没有任何污点的,换言之好就彻彻底底的好,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挑剔的地方,也不会有任何值得指摘的不是。这其实也不符合善恶的逻辑。每个人心里都有善念,同样,每个人心里也都有恶念。再善良的人也会在某些情况下作恶。再恶毒的人也会在某些情况下行善。所以这体现出了中国价值观对于善恶定义的绝对化。这也是一种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客观。

我们可以通过两部戏看到中西方价值观对于善恶定义的差别和对于人性复杂性认知的差异。这深切体现在《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对比当中,也体现在中西方很多文学作品中。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受到它所在的时代它所从属于的文化的影响。因此当我们阅读来自不同国家类似题材小说戏剧或者其他类型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看到国家文化之间的不同,进而把这些归因于历史与社会,并进一步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恶人赵氏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刺花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我不想感动对方
扬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 14:23:10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
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须有刺